古代汉语“反切”问题探微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来给汉字注音。但我国古代还没有创制出拼音字母,如果要给汉字注音,不得不采用非拼音字母的注音方式了。例如,譬况法就是这样的注音方式,它是通过文字来描述某个汉字发音时间的长短或发音语速的缓急程度,而读若法也只是相似拟音,两者均无法得到精准读音。至于采用同音字来注音的直音法,弊端也很明显,因为并不是每个汉字都有同音字的,如果用一个同音的生僻字来注音,终究是徒劳无功。声调定音法则必须改变声调后才能读出本音,并不直接快捷。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了反切法。
  一、反切原理
  前文提到,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拼出一个音来。其基本原理为:反切上字是用来表示声母的,至于是清声母还是浊声母也由它来决定;反切下字是用来表示韵母的,且韵母的开合口相同,同时也由它来表示声调。以“顿,都困切”为例,反切原理可以用我们今天的《汉语拼音方案》来表示,取反切上字“都”的声母“d”,取反切下字“困”的韵母和声调“ùn”,两者相拼得出被切字“顿”的读音“dùn”。我们可以图示为:“都(d)+困(ùn)→顿(dùn)”。可见,反切的基本原理还是比较简单易懂的。
  二、反切“变例”
  古人在制定某個字音的反切时,其理想状态应该是直接将反切上字和反切下字按照相关规则相拼,就能直接拼出被切字的精准读音而非近似读音,这个读音当然便是当时的古音。但是,不容忽略的是,语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一部分古音必然会与今音有所不同。由此观之,反切原理运用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变例”,导致无法顺利切出普通话中的正确读音。试看上表:
  三、反切的改进与运用
  1.声母方面
  古代的疑母字,今天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是读零声母的,这个无须多加讨论。但如果疑母字遇到少数齐齿音韵母,则其声母变化为“n”。“凝,鱼陵切”(n+íng→níng)就属于这种情况。同样的字还有:拟、牛、臬、虐、蘖等。
  反切上字声母如果为g、k、h;z、c、s ;j、q、x时,我们必须根据反切下字的开、齐、合、撮(即“四呼”)情况来灵活调整被切字的现代声母。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反切上字的现代声母如果是z、c、s或g、k、h,反切下字韵母为撮口呼或齐齿呼时,z、c、s或g、k、h须变为j、q、x。例如:“现,胡甸切”(h+iàn→xiàn);“倩,仓甸切(c+iàn→qiàn)。其二,反切上字声母如果是j、q、x,反切下字韵母为开口或合口呼时,j、q、x须改读为z、c、s或g、k、h。例如:“遵,将伦切”(j+ún→zūn);“恐,丘陇切”(q+ǒng→kǒng)。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被切字的声母由送气变为不送气,或者由不送气变为送气的情况。其判定的依据是:如果反切上字是浊音(包括全浊、次浊)声母中的塞音、塞擦音,同时声调是古平声,必须确定为送气声母。诸如“提,杜奚切”(d+ī→tí)就是如此。除此以外,就是不送气音。
  2.韵母方面
  反切上字属于唇音(b、p、m)的,反切下字的合口呼韵母必须去掉介音u,从而调整为开口呼。“潘,铺剜切”(p+uān→pān)等反切就属于此类。
  反切上字为f的,反切下字齐齿、合口、撮口呼均须改读开口呼。例如:“方,夫央切”(f+iāng→fāng);“非,夫威切”(f+uī→fēi)。
  反切上字如果在今天属于zh、ch、sh、r一类的卷舌声母,那么,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其一,反切下字齐齿变开口,“超,敕妖切”(ch+iāo→chāo)即是如此;其二,撮口变合口。“川,出渊切”(ch+üān→chuān)就是这一类情况。
  由上可知,因为声母的性质导致韵母中韵头的改变。因为根据普通话的声韵配合关系,在现代普通话中,b、p、m三个声母均不能与合口、撮口呼韵母相拼的(u韵除外);声母f不能与韵母为齐、合、撮三呼相拼(u除外);zh、ch、sh、r声母只能与开、合两呼韵母相拼。
  3.声调方面
  被切字的声调,有时是由反切上字的声母清浊来决定的。对于反切下字的声调今读阴平或阳平(不含今读音混入这个声调的古入声)的,被切字的到底是阴平还是阳平,关键要看反切上字的声母清浊。我们判定的标准是“清阴浊阳”,即清声母对应阴平调,浊声母对应阳平调。例如:“姑,古胡切”(ɡ+ú→ɡū),这是因为“古”的声母在古代是清音,故被切字“姑”必定为阴平调。又如:“甜,徒兼切”(t+iān→tián),这是因为“徒”的声母在古代是全浊音,故被切字“甜”必定为阳平调。
  全浊上声的字念去声,这也是一条重要规则。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杜,独五切”(d+ǔ→dù);“亥,胡改切”(h+ǎi→hài)。
  对于反切下字为古入声的,主要注意两种情况。其一,反切上字声母如果是全浊,一般读阳平,例如:“别,皮列切”(p+iè→bié);其二,反切上字如果为次浊,一般读去声,例如:“纳,奴答切”(n+á→=nà)。反切上字如果为清音,则各种声调均有可能,在此不赘述。
  综上所述,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音,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给汉字标音的方法。它是我国古代的二合音和西域梵文的拼音原理相结合的产物,从东汉末一直使用到近代国语注音字母的出台,延续了1600多年。在此期间,它作为古人读书识字的工具,充分发挥了识字辨音的作用。反切的基本原理简单易懂,但由于古今语音不同,我们需要对反切上字和下字的声、韵、调作适当改读,才能拼出被切字在今天的正确读音,这需要我们具备和积累一定的音韵学知识。因此,只有创造一种以音素为最小单位的字母式拼音方法,才是最好的选择。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的出台,让汉字注音的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本文系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项目“高职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模式研究”(2020WTSCX276)】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童谣的诵读对象以幼儿为主,它所描绘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这一文学形式常被用来满足幼儿教学的需要。在幼儿教学中加入粤语歌谣意义重大,不仅能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习惯,还能激发对生活周边事物的好奇心,引發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一、科学选择童谣内容  在幼儿教学中,需要坚持科学原则,尽量选取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童谣,并且与其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保障粤语童谣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因此,幼儿教师需要谨遵科学选取
期刊
2020年春,正值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学生在家里开启了数月线上的学习。这类新的教学形式减少了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接触,增添了学习的自由度,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出错相比課堂会更多,如何将这些错误合理应用化为宝贵的资源,把握线上教学创新契机,是对教师的一项挑战。  一、线上错误资源的来源与应用  (一)课前试错,掌握学情  线上教学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加之直播课时长相比面
经典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能够浸润人心,滋养生命。让经典文化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对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数育并举传承中华经典文化  (一)“六爱”特色课程  结合我校的如水教育,我们根据各年级教育的主题内容,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特色课程求发展,研发了以“上善若水”为主线,用“爱”贯穿六年六册的校本特色课程,让爱的信念贯穿始终,让向善、向上的如水精神渗透其间。我们的《上善若水
期刊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把“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德育的重要目标,明确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主题;该指南也强调“课程育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基于此,学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对促进高中思政课深化课程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具有切实而有效的作用,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强化教学目标,坚持文化自信与政治认同相统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本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方出现耕种热情消退、耕种氛围不高等现象,这也直接导致很多幼儿与大自然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疏远,对当地农耕文化知之甚少,甚至连身边最常见的农具和农作物也分不清。农耕种植活动,是一本让孩子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发现自然美的“活教材”。我园以当地耕种文化内涵为基石,开展农耕种植活动,让幼儿在了解、传承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中健康成长。  一、黎少中心幼开展农耕种
期刊
我校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升学生体质,依据实际探索性地构建了体育校本课程体系,设置了体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展了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究,积累了一些经验,收到了实际成效。  一、广泛调研,分析课程现有的资源  学校在课程开设之前,就加强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如近视率、肥胖率、肺活量等薄弱指标,柔韧、速度以及速度耐力等加强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
期刊
近些年来核心素养在教育界被广泛关注,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忽略过程的情况,有些教师对核心素养概念的理解及培养的策略缺乏认识,核心素养的培养往往停留在表面。深度学习理念的提出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带来了新契机:通过加强学生的深度学习,关注核心知识与能力,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各类学科的本质,从而引导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社会情感、积极的
期刊
基于深度学习理論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探析
期刊
“融合教育”不仅是特殊人群的教育,更是我国的社会文化、经济、教育等因素的综合,这就需要无论是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需要从其内在的联系出发,将融合的理念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而非只从中摘取某个方面反复咀嚼。融合教育本质上作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在探讨其与普通教育关系之时,应当超越当前已经确立的边界性思维,走向更广阔的背景性思维。  一、依托普教变革是融合教育的发展之基  融合教育的推行需要教育体制乃至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