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新景新愿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江西中部的新余,被誉为江西省最年轻的工业城市,31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14万人。新余既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中国新能源之都”这些展现城市活力的荣誉,也作为全国22个国家森林城市之一、全国首批8个“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改革示範市”之一、国家园林城市,连续四届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书写绿色发展之路,成为江西经济发展中一股朝气蓬勃的力量。
  经济的发展始终是为了人民的安康幸福。“十一五”以来,新余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扶贫移民政策,积极探索具有新余特色的移民和扶贫开发新路子,贫困群众和移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和谐景象。
  在喜迎十八大的庆祝中,我们走进新余,所看到的是扶贫和移民历程里一个个闪光的节点,一步步巨大的跨越。
  贫困村村村通路、基本解决贫困群众饮水难、在江西省率先将第一批移民直补资金发放到移民手中、发展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引导贫困户和移民致富……过去的五年,新余市扶贫和移民工作乘着发展的东风,让笑容挂上1万余低收入户和9万余移民的嘴角。今天,他们可以更加真切、更为强烈地表达着,要发展,要公平,要共同富裕,要有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新余市扶贫和移民办主任官爱珍称,贫困地区百姓的成长,凝聚着社会的希望。新时期满足他们的新需要又赋予扶贫和移民干部新的历史使命。今后,新余市的扶贫和移民干部将尽最大的努力,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畦畦碧绿的菜地沁人心脾,一排排漂亮的楼房整齐划一,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伸向远方,一项项惠民工程令人振奋,一张张喜悦的笑脸写满幸福……这就是新新余、新景象!
  整村推进 贫困村变成新农村
  官爱珍介绍,“十一五”期间,新余市有十个省定重点贫困村,低收入人口10185人,主要分布在分宜县、渝水区的边远山区。移民示範村建设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改善基础设施为基础,提高移民村生产力,增加移民收入,最终树立移民村落新风尚,达成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共建设移民新村82个,投入移民资金2966.832万元。
  新余的做法是,根据移民村各自的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移民新村建设规划;然后积极与其他相关部门沟通,整合各方资金形成合力投入到移民新村建设当中;从村落道路硬化、改水、改厕、改造危旧房屋、建设沼气、架设电线、电缆等基础设施改善入手,扶持特色种养产业发展生产,组织移民外出务工增加现金收入;并且在每一个移民新村中建设有文化活动中心,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与市文明委协调开展“文明户”、“文明村”评比创建活动,并配合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强化村落的民主自治,从而促成村容村貌和移民精神面貌的全面改善。
  分宜县高岚乡盆溪村是“十一五”省级贫困村,也是典型的山多人少,靠天吃饭的偏远山区小村。“有女莫嫁盆溪郎”,因地处偏僻,交通极为不便,盆溪村一度成为贫困落后的代名词。
  村干部告诉记者,村庄坐落在山顶,以前村民种田、取水都要到10多公里以外的山脚下,加上山间道路崎岖不平,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非常不便,有些村民甚至一辈子都没下过山。
  2006年盆溪村被列为“十一五”省级贫困村,在省市县扶贫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盆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修好路、解决了群众喝水用水难题,从2007年开始,扶贫部门帮助盆溪村在5个新农村示範点新建垃圾池10个,设置垃圾桶50个,并聘请5名责任心强的村民为环境监督员,负责收集管理生活垃圾,同时完善管护制度,这一举措有效解决了环境卫生难题,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老表们都称,有了自己的新乐园。
  分宜县扶贫和移民局局长龚平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开发的关键是提高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在调查盆溪村实际情况下,提出了帮助该村造林致富的方案。经过几年努力,盆溪村共造林9500亩,同时还拥有了200多亩紫玉杨梅、300多亩高产油茶、200多亩新余蜜桔等特色种植基地。
  村民钟根细原来在家靠着不到1亩的水田养活一家人,生活过的异常艰苦。响应造林号召后,他与2个邻居合伙,一起造了300多亩速生林,还种植了杨梅等果树,彻底摆脱了贫穷的生活。据统计,盆溪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2100元提升到2011年的6500元。
  漫步在盆溪村,整齐的楼房,舒适的环境,举目远眺,山上果实累累,绿荫葱葱,山下遍地开花,找不到丝毫昔日荒凉的痕迹。
  在朱子塘村地质灾害安置点,钟梅花笑呵呵地和记者讲述着搬迁前后生活,居住环境好了,收入提高了,未来更有盼头了。无论是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还是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移民们都能以自己亲历的故事讲述近年来的沧桑巨变。
  官爱珍称,把移民村打造成和谐秀美村庄是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新余市329个纯移民村,已经完成新村建设214个,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新村建设。要以村容美、生态美、庭院美、身心美、生活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家庭邻里和谐、党群干群关系和谐“五美四和谐”为总体要求,把贫困和移民群众的家园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
  鼓“腰包”学知识 群众致富后劲十足
  采访途中,记者了解到,新余市通过对贫困村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合作组织、提供技术支持、解决资金难题,使粮食、果树、生猪、家禽、苎麻等重点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坚持产业化扶持,实行“一村一品”,引导贫困户和移民群众增产增收。全市初步建成果园、畜禽、水产、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等五大农业支柱产业。
  目前,全市10个重点村种植新余蜜桔、高产油茶、紫玉杨梅等果树2100多亩,苎麻3150亩,养鸭70000余羽,每年为重点村群众增收500元以上。通过生产开发、项目扶持等措施,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02年970元增加到2010年2920元;移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1612元增加到2010年的4528元。   仙女湖位于新余市城区西南部16公里处,是江西省开发最早的湖泊型风景名胜区。仙女湖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黄发根介绍,该区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以体制创新为动力,稳步发展传统产业,迅速兴起特色产业,结合仙女湖山水资源丰富特点,重点发展种养业,所扶持的产业最少要有60%以上移民参与开发和受益。通过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现仙女湖渔业有限公司的有机鱼养殖,九龙山乡的高产油茶林、梅花鹿养殖、新余蜜桔,河下镇的有机鱼养殖,钤阳办事处的丹桂苗木基地等已初具规模,另外橘子、葡萄、板栗、杨梅水果种植已具特色,竹笋、鸭蛋、腊肉等食品加工正在探索发展,这让移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仙女湖区九龙山乡垦殖场塔下分场,是1958年从江口水库迁移上来的移民村庄,属于场村合一的农业分场。塔下分场书记刘林平介绍,在近三年的移民工程中,上级民政部门大力扶持,塔下分场利用自身的自然优势,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移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为分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基础条件和社会氛围。
  尤其是对泉田村的建设,分场利用该村临近仙女湖,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同时以渔业养殖为主的先天条件,重点打造泉田渔家乐休闲度假村,还修建了码头、篮球场、休闲广场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搞好村内绿化,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在发展产业上,泉田村同样加大步伐,致力于农业产业化发展,采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分别注册了养鱼和养鸡专业合作组织,努力寻求一条适合本场移民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吃有机饲料、听音乐,泉田村养鸡开辟了一条致富新径,带动移民发家致富。
  此外,新余市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对移民和贫困对象进行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拓宽了移民和贫困对象致富渠道。全市举办各类培训班260期,培训1.1万人,农函大免费招收1260人参加学习。通过学习培训,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90%以上贫困户有1个以上劳动力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贫困人口和移民的劳动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真正实现“培训一人,致富一家”。
  在塔下分场,村干部告诉记者,几年前,村里有个小伙子通过帮扶到民政学校就读,完成学业后外出打工,现在每月7000多收入,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生活越过越滋润,新余各地百姓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村民开始追求更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仙女湖区九龙乡后元村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建设,丰富广大移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目前,已经有两处农家书屋对外开放,内有藏书6000余册,内容涉及科普、文教、卫生、养殖等多方面。农家书屋的对外开放帮助村民拓宽了视野,增强了创业致富能力。
  分宜县分宜镇芦塘村,昔日饱受洪水困扰,近几年村里2400多户村民全部移民上岸,通过发展蜜橘、丹桂、蔬菜、水产养殖等富民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500元。村民们建起了新房,过上了甜蜜的生活,芦塘村也成为了当地新农村示範点。当地还有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已经成为村里最隆重的节日。
  芦塘村村支书卢晚生介绍,每年的龙首赛,都吸引四乡八邻的村民涌向比赛场地,现场人声鼎沸、彩旗招展。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宁愿春节不回家,也一定回来参加龙舟赛,为本村出力争光。
  腰包“鼓”了,知识长了,生活精彩了,以芦塘村为例,新余的跨越,是无数民众以当家作主的姿态,选择自己的道路,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我们看到了库区移民造林、发展产业的伟大实验,看到了乡村集体经济在希望田野上的异军突起,还有乡村龙舟赛等丰富的文化生活所昭示的和谐新生活,农民争先恐后想入党带来的思想变迁……
  一项项扶贫工程的背后,是关乎民生实际问题的逐项解决;一项项强有力举措的背后,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百姓笑脸。越来越多的新余人开始品尝着一种甜蜜的真实:生活在新余,是一件幸福的事!
  当下,人们开始习惯用“幸福指数”衡量自己的生存状态。新余市扶贫和移民建设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切实改善,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对群众利益的深情牵挂。新余儿女的幸福感,正涌动着和谐的韵律,在这片乐土上生根发芽。
  官爱珍说,过去的贫穷和今天的美好可以教会我们另外一些东西,从中获得的珍惜与感恩,这些看不见的财富比失去本身更宝贵,它让我们在接下来的人生中加倍懂得幸福真谛,活的更有希望。
  责任编辑:刘忠林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又一个“黄金期”。为了充分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农民日报从多角度多侧面总结回顾那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改革举措与成就,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渐次打开。  这十年,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集中力量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具有划时代和里
期刊
整齐划一的农家小屋掩映在绿树花丛中,平坦的水泥路将家家户户连在一起,潺潺溪流环绕着村庄静静流淌,老人小孩在休闲广场悠然自得地做着各种运动,不时传来一阵阵甜美的笑声……,好一幅世外桃源的绝美画卷!这是哪儿?这里是峡江县湖南移民高坑示范村。  高坑村是1969年由湖南水府庙水库搬迁来的移民村,现有30户110人,102亩耕地,160亩山林。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示点示范、移民受益、村落秀美、特色鲜明、
期刊
[提 要] 通过农户调查,实证分析农户的粮食直补政策满意度对农户农田转入意愿的影响。广大农民对国家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具有较高的满意度,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户农田转入意愿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粮食直补政策满意度高、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的农户农田转入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预期收入来源是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户农田转入意愿产生影响的一个边界条件。根据粮食播种面积实施差别粮食直接补贴将最大程度地激发农户转入农
期刊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国务院扶贫办透露,今年将第一次实现定点扶贫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覆盖。行业人士认为,社会扶贫创新关键在于调动庞大的社会资源。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凯文表示,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等系列措施,今年将第一次实现定点扶贫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全覆盖。  郑凯文:我们现在有592个重点县,我们从有扶贫开发工作以来,今年我们将能第一次实现对这些重点县,对所有的重点
期刊
[提 要]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1]职业教育因其固有的“职业”特性,强调学习者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提供了现代教育技术发挥的巨大平台。通过调查南昌职业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解决的策略,对指导江西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职业院校;课程教学  [作者简介]曾 亮(1983—),男,江西
期刊
信息贫困伴随着物质贫困。贫困地区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意识,缺乏经营管理理念,缺乏产品成本、标准概念等。开展社会定点扶贫,既可以帮扶贫困地区发展,又可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定点帮扶单位对贫困村而言,就是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正因如此,我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群众自主创业”的原则,采取全方位,多途径,多载体的扶贫方式,积极构建多元化、社会化、“大扶贫”格局,这是为构建和谐社会而作出的一项重要
期刊
自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江西省全南县陂头镇瑶族村支部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树立“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通过着力打造“两型”(创业型、服务型)支部,进一步激发党员队伍活力,带领瑶民建设魅力瑶寨,将一个后进支部打造成引领瑶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一、找准症结制定目标,形成瑶山发展强大合力  瑶族村位于全南县北部边远山区,距离县城约50公里、距陂头圩镇21公
期刊
永丰县高度重视扶贫和移民工作。十年来,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63亿元,组织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698个,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乡村面貌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着重强“基”,夯实加快发展的基础。一是城乡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新修维修公路196公里,解决了6万余人的行路难问题,99.1%的行政村通了水泥(油)路,35%的自然村通了水泥(油)路;二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完成水利设施108
期刊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兴国县职业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教育的滞后与经济社会的要求供需矛盾日趋加剧。特别是作为相对落后的内陆欠发达地区,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
期刊
集中安置是搬迁扶贫的一种安置方式,安置点建设是搬迁扶贫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西省吉安市自2003年开展搬迁扶贫工作以来,建有大大小小的移民集中安置点815个,但由于资金不足以及移民经济承受能力不一,安置点建设还难以达到村村标准化的程度,吉安市按照“抓好示范、逐步带动,全面提高”的思路,抓重点树典型,集中优势资源抓示范点建设,主攻样板工程,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为进一步取得示范点建设新成效,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