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戍士的悲情和豪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1987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薇》的主题一直被认为是戍守边防的战士的思归之情,可是在经过认真研读之后,发现此种解读有它误解之处。
  对本诗主题的解读为思归之意,恐怕最重要的原因是诗歌的末章中说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起码可以理解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但这并不能作为全诗的主题来理解。诗歌的主题是用来统率全诗内容的本质内涵,而诗歌的感情基调只是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感情脉络。
  从全诗来看,一二三章以薇的生长起兴,写岁月的流逝,表现戍守边疆之久,思归之情自然流露。这种思归之情是人之常情,突显的是一个戍卒的“柔美的一面”,是保家卫国的壮志背后的柔情,也是无法抛弃的情感。对于前三章的解读,没有太多异议,但依此就把全诗主题作思归来讲明显是断章取义了。
  诗歌的第四五章的内容主要描述的是沙场战事的情景,但是这种描述究竟想表现什么呢?第四章,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起兴,既然是兴,那么必然联系到“彼”与“此”的关联,一般认为此处仅是写战场的棠棣花的盛开,表现戍卒的昂扬斗志。其实,在《诗经·小雅·棠棣》中已经把这个意象表现得非常明确,棠棣花是兄弟的情谊,如此解释,那么,后文写君子、戎马、小人就可以理解了,在战场上,与子同泽,与子同袍,不正是沙场上的兄弟之情吗?不正是帅、士、马如同兄弟一样同仇敌忾,奋勇杀敌吗?就是因为上下一心、慷慨激昂、斗志昂扬,所以才有“一月三捷”的捷报频传的佳音。此章,展现了战士的豪迈气概,所向披靡的杀气。
  第五章,续写战事。“四牡骙骙”“四牡翼翼”,队伍威风凛凛,展现士气昂扬;“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展现的是战术精妙;“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意在表达面对紧急的战事、紧张的战局,采取严明的纪律、严谨的布局慎重对敌。此章整体上表现出戍卒对战事的毫不懈怠的态度和夺取战事胜利的坚定的自信与无法掩饰的自豪。
  综合看来,四、五章与思归之情并无关系,让我们看到的是戍卒的豪迈气概。驰骋沙场、横刀立马、威武雄壮,这才是作为战士的的极致。在这里,一扫前文的儿女柔情,有的只有豪迈慷慨。从此看来将全诗的主题缩小到“思归”上,明显是有失偏颇的。
  至于有人从诗句中寻章摘句地解读出“帅与卒的不平等的待遇”,“士卒采薇填腹的艰苦和战马的膘肥形成对比,体现士卒的不公平待遇”等等说法,未免显得太小家子气了些。
  再看,诗歌如果依此两部分的内容,先写戍守边疆的生活,再写沙场驰骋的景象,体现的是戍卒的柔美和豪迈的两面,而此两种情态在他的身上融合得如此的和谐而统一,一个是人之常情,一个是士之责任。诗歌的第六章写到战事了结,班师回家。全诗的脉络就非常清楚了。全诗以叙事为主线:从出征戍边,戍守边疆,到沙场抗敌,再到班师回家,思路清楚,符合叙事的基本逻辑。其中思归之情的柔美和战敌的豪迈在最后的归途中纠结,归途是他的期待,其中交杂者喜悦兴奋,急切忐忑,于是前两种情态似乎被冲淡了,于是有了“莫知我哀”的悲伤。
  在全诗内容的梳理后最应该解读的就是末章,准确地说是最后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此句翻译为:我内心的悲伤是没有人知道我的哀叹。戍卒的哀叹是无人理解自己,无人能体会到他的个中情怀。此处的“哀”,也只能理解为“哀而不伤”,这是符合《诗经》情感基调的。而戍卒哀叹的是什么,这是必须解读出来的。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句中,其中艺术技巧的欣赏在此处就不作论述了,笔者只探讨这种今昔对比产生的效果和表达的意图。昔日开赴战场,春光明媚,杨柳新绿,随风飘舞,一派清新可人景象,表达了戍卒出征前的昂扬斗志和内心的喜悦、自豪的状态;今天,他踏上归途,漫天飞雪,路途雨雪泥泞,这景象是何等的苍茫,这归途又是何等的艰辛,给归途中的戍卒平添了几分烦恼,于是“行道迟迟”,自然之语。紧接着的“载渴载饥”的解读,一般认为,此句写归途中的艰辛和疲惫,但这未免随意。对于这样一个长久在外戍守边疆的士卒来说,最快乐的是就是回家,现在踏上归途,归心似箭,怎么会顾及路途的艰难呢?或者在外多年,现在踏上归途,“近乡情更怯”的害怕与惶恐,已经无心顾及路途的困难了。此句的写法和第三章“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的理解,并非实意的饥渴,而是表达忧愁的深切。那么“载渴载饥”解读为路途上的艰辛是不妥的,而应该表达了戍卒内心的急切、喜悦、害怕和惶恐的复杂情感离家越近,这种复杂的情感就越发强烈。如果把末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仅仅当做本章的结句来理解,那么哀叹的是归途的艰辛,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全诗就是一首叙事诗,表达了一个戍卒征战、思归、抗敌、归来的心路历程和生活再现。那么把“思归”当做全诗的主题,显然是狭隘的。如果把末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当做全诗的结句,那么他哀叹的是自己一路走来的内心哀叹,全诗就境界就完全不同了,并且此句作为全诗的结句,全诗的勾连就不同了,他哀叹的就不是归途中的一种情感,而是整个戍边的哀叹。于是一、二、三章写的思归柔情,四、五章写的是征战豪迈,六章写的是归途的急切和惶恐的矛盾,就是这些情感的交合,让很多人无法理解自己,而不被理解,岂不哀叹,怎么是一句两句说得清楚的呢?
  另外,本诗被收录在《小雅》篇中,当然会有更大的意义,其主题应该从大局出发,而绝不会只是把一种常情作为宫廷乐歌,展现一种状态远比表达一种感情意义重大得多。
  ★作者单位:湖北鄂南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设计说明】    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选录了《论语》全书521章中的174章,按主题分编成十五课,每一课集中了《论语》中各章各节孔子有关这几方面的言论、思想。这种主题的编排,要求教师避免逐条讲述,而应重新整合各章节,或提挈某一章,或补充另一章对主题拓展,使学生对主题的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高山仰止》所选材料从多方面呈现孔子的“性情”、“人格”、“操守”这一主题。本设计采取“迂回”战
笔者曾不断地反思:“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完美的让学生喜欢的课堂?”我终于明白:“不完满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所谓“不完满”课堂教学模式,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学目标要大胆地取舍,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空白,目标不求面面俱到,选准一个点,加以突破,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二是上课形式要留空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从头到尾滔滔不绝的习惯。三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层层深入,分析结论不必说尽,要留空白,
虽然文本细读强调沉入言语,但这种解读也并非只重细部而忽略整体。为防止细读产生窄化文本甚至歪解文本的现象,教师指导学生细读时就不必面面俱到,也不能囫囵吞枣。我们得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重锤敲打,然后细嚼慢咽,从整体参与性上指导学生积淀言语经验、获取言语感悟、启迪言语智慧、砥砺言语风格。那么,如何勾连全篇,整体切入呢?  其一是文眼切入法,以此感知内容,突出主题  文眼可以是标题、关键词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众多的问题与困惑,但在不断教学实践中师生们也会发现一些可行的方法与思路。本文侧重总结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规律,提出某些新颖的思路和解决之道,借此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实效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彼此结合,期待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困惑与问题 方法与思考 期待  从《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与近年各省的高考文言文命题来分析,文言文阅读不管是教材的篇目章节还是高考的分值
在现代社会中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几点心得: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美感、感受快乐,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实验证明,阅读动机强的学生,阅读的效率也会很高。所以,在老师指导阅
【摘 要】自改作文是中学作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在具体应用上,要指导学生明确作文评定(分)标准;注重范文研读;注意多种形式结合;及时做好总结。只有如此,才能收到“批改作文要达到不需要批改”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教学 自改 方法     关于作文批改,叶圣陶先生有过很多论述。他说:“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他还指出:“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文字,我的目光曾久久地停留在这里。读过几遍这本书,总是手不释卷,每一次的感悟都有所不同,会从不同的身份视角去体悟,会从不同的深度去思索,但这段文字一直让我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动
高考《考试说明》把作文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考生要想在高考语文中获得高分,作文就不仅要符合基础等级的要求,更要符合发展等级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发展等级”才是作文评分差距形成的主要阵地。具体而言,主要做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等级评分依据的评分点,不求全面,以突出点按等评分,直至满分。”为此,我们在作文备考时要能着力打造出一些“亮点”。  对此,笔
词仙苏东坡与词圣辛稼轩并为宋词两座高峰,前者“以诗为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对词的题材和内容都进行了革命性的开拓创新,使词从花间体脱颖而出,大大增强了其社会功能。辛稼轩在继承苏氏豪放风格的基础上再行创造“以文为词”,不仅吸收诗的句法,还以散文,口语入词,自成一家。对于苏辛豪放风格前人早有精彩论述,笔者在此仅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代表作为例,体验两家豪放风格之异同。  
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最终达到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目的,并同时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笔者试从《虞美人》、《声声慢》两首词对“愁思”的抒写出发,从“愁思”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教会学生找到一种全新的诗词阅读鉴赏方法,“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一、“愁思”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