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湖北省为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全面实施,深入研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2016年11月22-25日,在湖北省孝感市举行“湖北省第十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本届活动是以“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方法”为主题的体育教学专项性评比活动。本届活动共有17个代表队参与,活动分5个组别以81节现场课评比的形式进行。本届活动参与面最广、参赛规模最大,在内容上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了教法新颖、实效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呈现出本届活动的概貌,本刊邀请相关的专家、点评教师、做课教师、观摩教师结合本届活动的课例进行了专题讨论,以期能够给予广大读者实际的借鉴作用。
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办、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孝感市教育局承办、湖北省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湖北省第十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于2016年11月22-25日,在中国孝文化名城孝感市举行。本届评优活动恰逢雨雪交加的时日,尽管天公不作美,“岁寒知松柏”,广大体育教师在天气突变的考验和锻炼中愈显光彩。
一、评优活动基本情况
本届评优活动共有湖北省所辖的16个市、州及省直学校共17个代表队参加,优质课参评教师81人、“三个一”(赛前完成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一份教学反思,优质课评比活动期间完成一份看评课报告)参评教师116人,观摩教师近1500人,总规模近2000人参加。湖北省教育厅相关领导,以及湖北省各市、州教育局体卫艺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各市、州、县体育教研员参加了本届评优活动,本届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也是湖北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一届评优活动。
本届评优活动是在湖北省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面实施,深入研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继续实施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背景下,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一项以“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方法”为活动主题的体育教学专项性评比活动。其目的:一是总结和展示湖北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二是深入研讨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问题和困惑,进一步明确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三是通过面向基层、广泛参与、深入研究、交流学习,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强化体育课,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评优活动的特点
1.突出农村学校。本届评优活动要求各地小学、初中优质课参评教师中分别有1名农村学校教师参赛,参赛教师中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共32名,占到了小学和初中组参赛教师的50%。同时,本届评优活动采取分学段和分学校类型(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进行分组赛课(见下页表1)。本届活动进一步体现了评比活动的公平、公正,有利于激励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教研。
2.突出校园足球和运动技能。为了推进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发展,本届评优活动要求各地参评优质课中至少有1节足球课参评。通过对湖北省第十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教学内容进行统计(见表2)可以看出,在本届优质课参评课中,各组别校园足球教学课均占到近1/3,这也成为本届评优活动教材呈现的一大特点。同时,小学、初中呈现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基本身体活动(田径类)、球类、体操、武术、民族民间体育、韵律(健美操)与舞蹈等内容,符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材内容提出的建议和要求,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践性。特别是小学器械体操跳山羊、技巧仰卧推起成桥;中学组器械体操单杠、双杠等内容,以及高中组呈现大量的球类课(基本体现了当前湖北省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和模块教学的特点),这些教材既是体育教学的基础性和重点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喜闻乐见,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运动项目。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本届评优活动的教学内容突显了校园足球和运动技能教学。
3.突出课课练与体能发展。本届评优活动在优质课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课的练习密度和平均心率做出了新的调整,要求小学课的练习密度不低于40%,平均心率为120~140次/分钟;初中课的练习密度不低于45%,平均心率为130~150次/分钟;高中课的练习密度不低于50%,平均心率为140~160次/分钟。同时,在教育厅下发的文件中明确要求“各地在开展本地评优活动的过程中,应突出体育教学改革特点,突出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优化体育课练习密度,突出增强体育教学实效性等基本特征”,从本届优质课呈现的情况看,尽管受雨雪天气改为在室内上课,及场地条件及授课人数调整等因素影响,但作课教师们都特别注意课的运动密度和学生的练习密度,近85%以上的课都安排了专门的课课练,有效体现了体育课的本真。
三、问题与建议
1.过度注重单个技术教学,运动情景教学创设不够。本届教学评优活动所呈现的体育课都特别注重紧紧围绕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但又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或教学层次偏低的现象,部分课出现了过度强调“技术动作”教学,且学习技术动作的教学手段单一,成人化、训练式教学的迹象,缺少了体育课的“灵性”。例如,一节高中足球脚内侧运球课,无球模仿练习以及原地脚内侧踢同伴踩固定球的原地练习近10分钟,没有体现足球运球的运动情境,这种在课堂上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知识点或单个技术教学的现象在本届评优活动的其他课中也较普遍。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確提出,小学体育教学要在游戏中学习体育技能,掌握体育学练方法。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放在游戏创设上,把教学过程游戏化,将游戏组织、游戏活动作为解决教学重难点,达成学生学习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来设计,通过一个个小游戏活动来为教学内容和目标达成服务才是小学体育课的本真。初中体育课应把重点放在教学活动的有效创设上,将教学过程活动化,通过创设、创新教学活动突破教材重难点,在运动情景的体验中学练运动技术。高中体育课应该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进行多种技术的学练,将教学内容组合化、战术化、比赛化,增强知识点之间或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问题导向,注重该项运动本真运动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在面临真实的活动或比赛情境时运用结构化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由每堂课单纯的知识点和技术学习向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转变。
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办、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孝感市教育局承办、湖北省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湖北省第十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于2016年11月22-25日,在中国孝文化名城孝感市举行。本届评优活动恰逢雨雪交加的时日,尽管天公不作美,“岁寒知松柏”,广大体育教师在天气突变的考验和锻炼中愈显光彩。
一、评优活动基本情况
本届评优活动共有湖北省所辖的16个市、州及省直学校共17个代表队参加,优质课参评教师81人、“三个一”(赛前完成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一份教学反思,优质课评比活动期间完成一份看评课报告)参评教师116人,观摩教师近1500人,总规模近2000人参加。湖北省教育厅相关领导,以及湖北省各市、州教育局体卫艺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各市、州、县体育教研员参加了本届评优活动,本届体育教学评优活动也是湖北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参与面最广的一届评优活动。
本届评优活动是在湖北省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面实施,深入研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继续实施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背景下,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一项以“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方法”为活动主题的体育教学专项性评比活动。其目的:一是总结和展示湖北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二是深入研讨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问题和困惑,进一步明确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三是通过面向基层、广泛参与、深入研究、交流学习,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强化体育课,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评优活动的特点
1.突出农村学校。本届评优活动要求各地小学、初中优质课参评教师中分别有1名农村学校教师参赛,参赛教师中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共32名,占到了小学和初中组参赛教师的50%。同时,本届评优活动采取分学段和分学校类型(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进行分组赛课(见下页表1)。本届活动进一步体现了评比活动的公平、公正,有利于激励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教研。
2.突出校园足球和运动技能。为了推进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发展,本届评优活动要求各地参评优质课中至少有1节足球课参评。通过对湖北省第十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教学内容进行统计(见表2)可以看出,在本届优质课参评课中,各组别校园足球教学课均占到近1/3,这也成为本届评优活动教材呈现的一大特点。同时,小学、初中呈现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基本身体活动(田径类)、球类、体操、武术、民族民间体育、韵律(健美操)与舞蹈等内容,符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材内容提出的建议和要求,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践性。特别是小学器械体操跳山羊、技巧仰卧推起成桥;中学组器械体操单杠、双杠等内容,以及高中组呈现大量的球类课(基本体现了当前湖北省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和模块教学的特点),这些教材既是体育教学的基础性和重点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喜闻乐见,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运动项目。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本届评优活动的教学内容突显了校园足球和运动技能教学。
3.突出课课练与体能发展。本届评优活动在优质课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课的练习密度和平均心率做出了新的调整,要求小学课的练习密度不低于40%,平均心率为120~140次/分钟;初中课的练习密度不低于45%,平均心率为130~150次/分钟;高中课的练习密度不低于50%,平均心率为140~160次/分钟。同时,在教育厅下发的文件中明确要求“各地在开展本地评优活动的过程中,应突出体育教学改革特点,突出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优化体育课练习密度,突出增强体育教学实效性等基本特征”,从本届优质课呈现的情况看,尽管受雨雪天气改为在室内上课,及场地条件及授课人数调整等因素影响,但作课教师们都特别注意课的运动密度和学生的练习密度,近85%以上的课都安排了专门的课课练,有效体现了体育课的本真。
三、问题与建议
1.过度注重单个技术教学,运动情景教学创设不够。本届教学评优活动所呈现的体育课都特别注重紧紧围绕运动技能和体能教学,但又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或教学层次偏低的现象,部分课出现了过度强调“技术动作”教学,且学习技术动作的教学手段单一,成人化、训练式教学的迹象,缺少了体育课的“灵性”。例如,一节高中足球脚内侧运球课,无球模仿练习以及原地脚内侧踢同伴踩固定球的原地练习近10分钟,没有体现足球运球的运动情境,这种在课堂上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知识点或单个技术教学的现象在本届评优活动的其他课中也较普遍。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確提出,小学体育教学要在游戏中学习体育技能,掌握体育学练方法。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放在游戏创设上,把教学过程游戏化,将游戏组织、游戏活动作为解决教学重难点,达成学生学习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来设计,通过一个个小游戏活动来为教学内容和目标达成服务才是小学体育课的本真。初中体育课应把重点放在教学活动的有效创设上,将教学过程活动化,通过创设、创新教学活动突破教材重难点,在运动情景的体验中学练运动技术。高中体育课应该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进行多种技术的学练,将教学内容组合化、战术化、比赛化,增强知识点之间或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问题导向,注重该项运动本真运动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在面临真实的活动或比赛情境时运用结构化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由每堂课单纯的知识点和技术学习向形成学科核心素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