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我国国歌立法后的国民爱国主义教育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547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下简称国歌)文化内涵丰富,并且歌词意义深远,国歌传唱能在无形当中增强国民凝聚力,在培养民族心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间接反映我国强盛状态。最为重要的是,国歌能够丰富国民民族情感体验,促使国民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
  一、国歌法规定国歌使用范畴及作用
  国歌是国家尊严与气质的代表,它在民族精神传承、国家形象树立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同时,国歌还能全面培养国民爱国情结,潜移默化地滋养民众心灵;尤其是2017年9月1日国歌法出台后,进一步体现国家和民族的自尊与自豪。
  国歌使用范围主要包括国际交往仪式及比赛、隆重集会等,国歌既能显示祖国的繁荣态势,又能滋润国民心灵,从而培养国民爱国情怀,增进国民爱国情感。国歌歌词内容丰富、旋律激昂,能够从内心深处起到振奋作用,这对我国民族间关系增进、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意义。客观、全面掌握国歌使用范畴及作用,能使国民树立一致的奋斗目标,进而加快中国梦实践步伐,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梦[1]。
  二、国歌的民族情感体验分析
  国歌民族情感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方面即滋润民族心灵,第二方面即塑造民族雄姿。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能为民族情感联结起到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国歌育人作用,从整体上增强中华民族力量,为祖国繁荣发展提供可靠支持[2]。
  (一)滋润民族心灵
  国歌旋律、歌词完美搭配,并蕴含丰富的民族力量,在民族精神凝聚、传承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国歌传唱的过程中,能够引发民众内心深处的力量,从而调动民众能动性和行动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积极力量。下文从歌词、音乐两方面具体分析国歌滋润民族心灵的表现,以此起到借鉴作用。
  1.歌词
  国歌歌词体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能够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最佳素材,歌词:“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对于学生来讲,能够产生紧迫感,并且还能使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强国,还是求学,都应该具有坚持不懈的态度,并通过合力来实现最终的胜利。学生客观认识国歌歌词内涵,在内心埋下努力、奋进的种子,这对民族情感迸发、爱国热情激增有促进作用。对于普通民众来讲,能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合理规范自身爱国行为,因此,民众能够树立集体意识,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将爱国情结延续[3]。
  2.音乐
  从音乐角度来分析,国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性格,并且国歌在心灵培养方面起到推动作用,参与合唱的民众,能够不自觉地产生民族情结。从中能够看出,国歌是强心剂,通过释放民族文化内涵促使民族强化自信心,待国民民族情感丰富后,民众间的矛盾会巧妙化解。中华民族精神长时间积淀,它将人类血缘关系紧密连接,使民众从心底产生爱国热潮,这对民众心灵滋润、文化素养提升有积极影响。自此,民众能够为国歌传承贡献重要力量,为国歌法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此巩固国歌法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民族情感增强需要一段时间,此项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大大增强民族力量,从整体上提高国家地位,实现民族精神传承的积极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应客观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在民族情感体验方面给予有效反馈,从而能够使国民强化民族意识,并为祖国繁荣发展、国歌传承起到重要作用。
  (二)塑造民族雄姿
  1.国歌发展历程
  国歌代表民族尊严,它在国民人格魅力彰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歌响起能够将中华民族国民连成统一的整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这对我国国家形象树立有促进意义。《义勇军进行曲》自新中国成立之日成为代国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代国歌一直發挥振奋人心的作用,并伴随国民走向繁荣。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义勇军进行曲》正式确立为国歌,这意味着国民心底油然而生一股强大力量,并且这一力量起到民族雄姿塑造的作用,这对中华民族屹立不屈有促进意义[4]。
  2.国歌面临的挑战
  随着1997年香港的回归,1999年澳门的回归,和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国家长期的稳定与发展,导致部分国民丧失了居安思危的思想,国歌在部分国民心目中的地位相对下降,意味着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出现部分弱化危机,要想杜绝和消除这个危害,国民务必不断强化民族爱国主义情感,并丰富民族情感体验,将国歌文化内涵传播工作持续推进。国歌法的实施为填补这一危机和法律空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同时也明确一些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从国歌发展历程中能够看出,民族情感体验丰富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和经历一些特殊的时期,抗日救亡、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等都是较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在此期间,国民应进一步团结一致,并为祖国稳定繁荣发展树立一致目标,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这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和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有关键性影响。
   三、借助国歌法的实施,通过有效载体提升国民爱国主义教育
  1.借助学校力量
  学校在国歌传承工作中起到载体作用,国歌响起能够强化学生的爱国信念,并联结学生心底深处的真挚情感,国歌无论是对小学生,还是对高中生、大学生,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简言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对各个教育阶段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时,全体师生肃穆、站立,将目光集中在缓缓上升的国旗上,如同内心力量强有力涌动,调动师生内心深处的民族情结。小学生聆听国歌的过程中,能够滋润心灵,在国家团结、人民关爱等方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今后学生社会行为规范有促进作用。学校定期组织国歌合唱活动,这一活动形式能够使学生在新的角度领悟国歌内涵,这能为民族力量强化、国歌精神传递起到助力作用。国歌具有包容性,即使学生五音不全,但参与合唱的学生,仍然能够从中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丝毫不会影响民族情感的迸发,这对学生民族尊严强化有推动作用。   2.借助部队力量
  军人对国歌有着特殊情感,参军民众听从党的领导,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要职责,国歌传唱活动能够增强参军者战斗力和凝聚力,此外,国歌能够丰富参军者业余生活,循序渐进提升参军者音乐审美体验,有利于促进军人全面发展。军人合唱国歌,合唱力量催人奋进,使军人同心同德,将内心深处的民族力量化为行动力,进而强化保家卫国信念感。
  3.借助重大赛事的宣传
  例如运动员和观众也能从国歌中得到启发,每当国歌响起,不管是运动员,还是场下的观众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会不自觉地涌上心头,进而运动员为获取优异成绩而不断努力,观众也会受到相应的力量感染,将自身的力量转化到日常的工作和勞动中。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我国女排成功夺冠,上台领奖的那一刻,国歌旋律缓缓响起,夺冠女排流下欣慰的泪水,此时夺冠女排觉得所有的付出和拼搏都值得,并且内心民族情感愈加强烈,夺冠女排为祖国而骄傲。深层次分析可知,国歌作为精神力量,一直伴随中国女排的成长,使女排队员养成良好品格,女排精神也被誉为国家和民族拼搏精神、爱国精神[5]。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歌法的实施代表着国民爱国主义情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时代的产物,是国民的心声,是国家的需求。为适应新时期、新时代的发展,我们应积极探索国歌传播的有效途径,拓展国歌的宣传推广路径,并借助国歌有效促进对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不断丰富新时期的内涵和历史使命,在推动国歌的普及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继续深入的同时,激励中华民族昂扬的斗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国家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保障。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广东省国防教育研究立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实施对国民爱国主义教育影响的探索研究”(课题编号:SLYB006,主持人:蔡文军)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温碧红.颂歌类音乐作品如何通过音乐要素渗透思想教育——以《国歌》教学为例[J].黄河之声,2018(11):70-71.
  [2]电台电视台应在重要法定节日播放国歌[J].中国广播,2017(11):95.
  [3]祝仰东.唱《国歌》回归初心聚力量不断前进——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有感[J].北方音乐,2016,36(24):156 178.
  [4]孔宝媛.认识·理解·表达——《国歌》一课的教学反思[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14):235.
  [5]吴少华,曹理,李书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名师案例设计与评析”之一[J].中国音乐教育,2013(10):35-38.
其他文献
职业素养鼻祖圣佛朗西斯科(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提出:“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career quotient,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 。中国知网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
作为教育领域的第一资源,教师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资源的配置,这是实现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清远市乡村教师调研为基础,就当前城乡二元结构下,清远市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
这是一个深化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经济的成就一直在延续,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创新发展,中国经济的每一次突围,其源动力都在于人力资源的再升级。因此,经济的每一次律动,都波及职业教育的阴晴与寒暑。作为新时代的高职教育,预知市场及技术更迭的时效,掌握先进设备在教学上的主导权,构建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培养模式,是提早储备高端技能人才的应时之举。以新思维办学,在高起点育人,用长眼光治校,举大投入建校,广东南方职业
步入广州市白云行知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白云行知职校)的校园,一股深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蜿蜒的行知长廊贴着精致的名人名言,绿叶掩映的求知石上镌刻着苍劲有力的“求知”二字,伫立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塑像的行知广场……学校环境是熏陶师生心灵并潜移默化融入学校文化的最佳载体,多年来,白云行知职校从细节入手,优化育人环境,以文化育人。沐浴着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风,作为白云区唯一一所公办省级重点职业
2019年6月18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肇庆学院承办,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承办,华南农业大学为支持单位的第九届广东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在肇庆学院圆满落下帷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与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明确指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顶岗实习作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实施效果很大程度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最普遍的办学模式之一。   2009年,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与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正式加入戴姆勒“铸
一、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专业课与文化课两种类型。由于社会对中职办学的要求和学校自身发展的特点,中职课程设置出现了重文化轻专业的中职教育“普高化”和重专业轻文化的“功利化”现象,后者直接导致文化课在中职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效率急转直下。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
一、研究问题的发现与分析  (一)研究问题的发现  移动商务专业于2015年11月被教育部将纳入专业目录,其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人才培养方向等可参照的经验、资料、教材有限;理论知识多,现有理论研究滞后现象明显,且属于实践性强的应用课程,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以我校为例,移动电子商务专业是我校2017年新开设专业,现有大一新生两个班合计87人。通过访谈了解,作为刚入校的大一新生, 78.
一、教学设计的理念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心智都尚未成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阅历较浅,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力不够强,无法深刻把握家庭美德所蕴含的意义。加上受到不良社会风气、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因素影响,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差,与父母缺乏沟通,没有自觉践行家庭美德基本规范。  基于学情分析,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学设计要
2017年11月至12月,笔者一行30人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接受为期8周有关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及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培训。双元制在德国职业培训体系中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教学模式。之所以称之为双元制教育体系,是因为其教育方式由两部分组成——企业与职业学校。在德国,中等教育有完全中学、实科学校和主要学校三类。实科学校和主要学校基本上是为职业培训提供生源,其课程主要与职业培训配套,不像完全中学那样全面系统。15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