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评价的理念是针对传统的课程评价中所存在的弊端与不足提出来的。它强调评价应该是一个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动态过程,应贯穿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它强调评价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对教育起辅助作用;它主张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应尊重学生个体与个体差异,注重发现与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评价 传统课程评价 基本理念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是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评价的理念能充分体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它直接支配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整个教育发展的方向。当前教育理念的核心是采用人本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和人类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实施全人教育。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应运而生。
综观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思想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古代科举制度下的“学而优则仕”,到当今正在推行的“3 X”考试模式中强调综合素质及“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和巨变。但是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相比,当前我国课程评价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其结果是选拔了少数“适合教育的人才”,而不是发现和发展适合人才的教育;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定,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其结果是培育了一批长于死记硬背,懒于思考探究的“考试机器”;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结果造就了一批只知学生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真正意义上的“教书匠”;评价内容过于注意学业成绩,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的评价,从而选拔了一批既无实践能力又无创新精神、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等等。可见,现行的课程评价制度已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发展,阻滞了社会的进步。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提出,正是为了有效地克服上述问题,为了解决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不仅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最新理念。还体现了当前教育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和新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评价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1](P303)这就是说,评价不应该是教学活动阶段性的总结,而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学生的每一次书面作业,每一次课堂讨论中的陈述,每一次不同观点的展示,教师都应该给予关注并做好认真、系统的记录,这不仅能发现和掌握学生成长的过程,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以进行因材施教,还为教师的反思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提供了依据。与之相比,传统的课程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任务,它只依据学生的几次考试成绩来甄别出学生的优劣,来判断教学的成败;它重结论、轻过程,排斥学生思考的个性;它把教学过程庸俗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它是极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因此也是不利于教育和人才发展的。
2. 評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
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1](P303)在这里,“发展”是评价的目的,它包括学习的进步、学习态度的改进、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整个教育的发展。而传统的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的管、卡、压。评价的结果常常用来作为评价学生和奖惩教师的依据。评价的意义在于评判学生是否适合教育,而不是反思教育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这显然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的。
3. 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1](P303)新课程评价要求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它承认个人智力多元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它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的独特性的认可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而传统的课程评价是按考卷上的成绩,即通常是一元的智力表现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排名,而忽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长处,它使学生看不到自身的价值,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这样,考试不能成为动力的源泉,只能成为包袱和负担,因此影响了学生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不仅为全国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一理念的最终实践,不仅需要对国家现行的考试制度做出重大的改革,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广大教师及早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尽快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从知识本位到发展本位的转移。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通过教学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才能保持较好的学习兴趣,积极努力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只有这样,振兴民族教育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永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潭华.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讲义).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教授,2001.
关键词:新课程评价 传统课程评价 基本理念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是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评价的理念能充分体现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它直接支配着评价的具体模式和操作取向,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整个教育发展的方向。当前教育理念的核心是采用人本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和人类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实施全人教育。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应运而生。
综观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思想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古代科举制度下的“学而优则仕”,到当今正在推行的“3 X”考试模式中强调综合素质及“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和巨变。但是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相比,当前我国课程评价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其结果是选拔了少数“适合教育的人才”,而不是发现和发展适合人才的教育;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定,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其结果是培育了一批长于死记硬背,懒于思考探究的“考试机器”;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结果造就了一批只知学生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真正意义上的“教书匠”;评价内容过于注意学业成绩,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的评价,从而选拔了一批既无实践能力又无创新精神、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等等。可见,现行的课程评价制度已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发展,阻滞了社会的进步。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提出,正是为了有效地克服上述问题,为了解决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它不仅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最新理念。还体现了当前教育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和新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评价不是完成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1](P303)这就是说,评价不应该是教学活动阶段性的总结,而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学生的每一次书面作业,每一次课堂讨论中的陈述,每一次不同观点的展示,教师都应该给予关注并做好认真、系统的记录,这不仅能发现和掌握学生成长的过程,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以进行因材施教,还为教师的反思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提供了依据。与之相比,传统的课程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任务,它只依据学生的几次考试成绩来甄别出学生的优劣,来判断教学的成败;它重结论、轻过程,排斥学生思考的个性;它把教学过程庸俗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它是极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因此也是不利于教育和人才发展的。
2. 評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
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1](P303)在这里,“发展”是评价的目的,它包括学习的进步、学习态度的改进、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整个教育的发展。而传统的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的管、卡、压。评价的结果常常用来作为评价学生和奖惩教师的依据。评价的意义在于评判学生是否适合教育,而不是反思教育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这显然是与现代教育理念相悖的。
3. 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1](P303)新课程评价要求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它承认个人智力多元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它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的独特性的认可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而传统的课程评价是按考卷上的成绩,即通常是一元的智力表现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排名,而忽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长处,它使学生看不到自身的价值,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消极的影响。这样,考试不能成为动力的源泉,只能成为包袱和负担,因此影响了学生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不仅为全国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一理念的最终实践,不仅需要对国家现行的考试制度做出重大的改革,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广大教师及早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尽快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从知识本位到发展本位的转移。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通过教学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才能保持较好的学习兴趣,积极努力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只有这样,振兴民族教育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永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潭华.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讲义).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教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