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柔性化批评方法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3880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学生个性极强,因此班主任在实施批评时切不可伤其自尊,打击自信,否则不但不能奏效甚或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使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给酷热降温给严寒送暖,所以我们提倡对学生采取柔性批评,让学生在狂妄中找回理智,从冷落中产生温暖,在温暖中感受教育。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我总结出了如下柔性化批评方法:
  一、客观中肯不求全责备
  领导心理学指出,批评应当是对错误本身客观的剖析和中肯的评价,而不是一味地求全责备。不分是非、不加区别地求全和责备往往伤人自尊,毁人自信,甚至会造成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严重的感情对立,这种批评学生最多认为你是在烦他损他,虽然表面上会唯唯诺诺但很难让他从心里敬你服你。而客观的剖析和公正评价由于着眼的是对错误行为本身的客观的剖析和评价,并非个人情感的主观宣泄,不是简单的责任追究,它有利于彰显沟通是非情感,能为被批评者接受批评开启理性的窗口,进而心悦诚服地去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实现心灵的自我洗涤。
  二、批评在先抚慰在后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在管理中必然有它一整套规章制度,学生违反了校纪校规、班规班纪,理应受到批评或惩罚,否则怎能令行禁止。但是批评是手段,是途径,其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心里认同、行为改正。但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切不可只着眼批评而不注意抚慰,理性的做法应该是先批后抚,批抚结合。学生的行为严重地违犯了校纪,教师生气是很正常的带有情绪化的批评也不可避免,但光有这种情绪化的处理是不是就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了呢?不,这样的批评往往只能言者历历,听者藐藐,甚至是过眼烟云,或许引发出更大危机。根据“近因效应”,在严厉批评中,若能注意批评结合,用比较妥帖的话,使整个批评融入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学生不仅受了严厉的批评,还可从老师的批评中,能感觉到老师的好,使受伤的心灵得到抚慰。这对避免形成师生僵局无疑是有帮助的。对学生改正错误,以抚代批、以奖代罚也是一种批评方法。比如学生犯了错误,如果他已经深刻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陷入了深深自责。我们这时就可不能再对学生进行批评了,作为老师这时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从自责中走出来,去鼓舞他改正的勇气和迈向未来的信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四个糖果”的故事,就是一则以抚代批的范例,表面看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批评那个犯错误的学生,实际上他是把批评蕴藏在表扬和激励之中,这就是“以抚代批、以奖代罚”开启的智慧之花。
  三、张弛有度褒贬有法
  每个人都爱听好话,喜欢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人无完人学生总有着各自的缺点和错误,假如这个时候我们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采取视而不见闻而不言的态度,那就是我们教师的缺位和不负责任。假如一味抓住学生的这些缺点和错误不放,那就会把问题引入歧途。据此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呢?我认为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应该张弛有度褒贬有法。“褒”是应指出学生的优点长处及其值得肯定的地方,“贬”是应指出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及其表现不佳的地方。“贬”可让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属性错误原因等有清楚的了解以迷途知返。“褒”则可以融洽关系,打消学生的抵触情绪,让学生觉得你是在关心他、重视他,为接受“贬”打下心理基础,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褒”还可以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和缺点,增强自信心,使他(她)们觉得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老师对(他)她们还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一般说来,表扬是批评的铺路石,以表扬为前奏,批评常常能取得一石九卵的效果。表扬是自信果,批评后,再适当肯定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一定会使他们对自己改正缺点和错误,发扬优点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矫健而优美的身材,是戏剧演员应具备的外形条件。一个演员,如果过早发胖,不仅直接影响他的舞台形象,还会缩短他的艺术寿命。因此,防止和控制发胖,保持形体优美,也是戏剧演员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审美因素的文章,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