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缺氧导致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已成为主要的致盲疾病,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化学治疗方法,因此,研究其发病的分子机制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十分关键. 目的 探讨15羟二十四碳四烯酸(15-HETE)对缺氧条件下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MVECs)增生、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通路. 方法 分离C57BL/6J小鼠的RMVECs并用细胞除杂法进行培养,用间接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法鉴定培养的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特征性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反应.将生长良好的细胞分为常氧组和缺氧组,后者以终浓度为125 μmol/L的CoCl2处理细胞建立缺氧模型.各组细胞换无血清含内皮细胞生长添加剂(ECGS)和高糖的DMEM培养基继续培养48 h,再按照培养基中加入15-HETE浓度的不同(终浓度分别为0.0、0.1、1.0、5.0μmol/L)分别将常氧组和缺氧组细胞亚分为4个组.各组细胞分别用15-HETE处理48 h,然后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值(吸光度,A值),并计算15-HETE的抑制率;分别采用逆转录PCR(RT-R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MVECs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cl-2和caspase-3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间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培养的细胞对Ⅷ因子相关抗原呈阳性表达,细胞阳性率为(94.38±4.25)%.常氧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15-HETE培养组RMVECs增生值(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83,P=0.837),但缺氧培养条件下不同浓度15-HETE培养组RMVECs增生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2.582,P<0.001),其中缺氧+1.0 μmol/L 15-HETE处理组、缺氧+5.0 μmol/L 15-HETE处理组RMVECs增生值明显低于单纯缺氧培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1、1.0、5.0μmol/L 15-HETE处理组对RMVECs的抑制率分别为(1.09±0.31)%、(21.09±3.53)%和(49.86±4.15)%,随着15-HETE浓度的增加,抑制率逐渐升高.常氧条件下各组bcl-2、caspase-3和HIF-1α 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单纯常氧培养组比较,单纯缺氧培养组RMVECs中bcl-2和HIF-1α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升高1.5倍和1.7倍,而caspasse-3 mRNA的表达降低了7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不同浓度15-HETE干预的缺氧细胞中,bcl-2、HIF-1α的相对表达量随着15-HETE浓度的增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而caspasse-3mRNA的表达则逐渐上升.常氧条件下各组细胞bcl-2、pro-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单纯常氧培养组比较,单纯缺氧培养组bcl-2、pro-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上升1.6倍和1.9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缺氧条件下,bcl-2和pro-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随15-HETE浓度的增高逐渐下降,5.0 μmol/L 15-HETE处理组分别是单纯缺氧培养组的40.4%和4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5-HETE可能通过下调HIF-1α、bcl-2及激活caspase-3的方式抑制缺氧诱导下RMVECs的增生,从而对缺氧导致的新生血管生成产生抑制作用,其作用呈剂量依赖的方式。
15羟二十四碳四烯酸对缺氧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摘 要】
:
背景 缺氧导致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已成为主要的致盲疾病,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化学治疗方法,因此,研究其发病的分子机制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十分关键. 目的 探讨15羟二十四碳四烯酸(15-HETE)对缺氧条件下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MVECs)增生、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通路. 方法 分离C57BL/6J小鼠的RMVECs并用细胞除杂法进行培养,用间接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法鉴定培养的细胞对内
【机 构】
:
丽水市人民医院眼科中心,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430060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
【出 处】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发表日期】
:
2014年32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以S-(-)-α-苯乙胺为模板,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分别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睛或二苯甲酮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法、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S-(-)-
背景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疗效确切,但可引起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引起黄斑水肿、视功能损害及视野缺损等并发症的发生。应用血管动力促进药物可缓解视网膜的缺血和缺氧状态,从而缓解DR患者PRP后造成的视网膜功能损伤。复方樟柳碱属于此类药物,但其对DR患者视网膜光凝后的作用尚未完全证实。目的观察复方樟柳碱颞侧浅层皮下注射对视网膜激光性功能损伤的治疗作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采
利用均匀设计和二次回归分析方法对聚羟基丁酸-戊酸P(HB—co—HV)膜的固相接枝聚合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膜接枝率与实验条件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通过4组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接枝
临床应用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改变了眼科临床诊疗方法。随着新技术的进展,OCT能够获得一个真实、非侵入性眼后段"光学切片" 。随着OCT图像处理软件的改进,可以分析眼后段更精致的
背景目前大多数滴眼剂为多剂量包装,为保证滴眼液在使用中的安全性,对滴眼液瓶开启后使用过程中的微生物相关研究很有必要。目的研究甲基纤维素(MC)滴眼液开启后在社区常温、社区冷藏及病区常温3种环境下使用和存放时微生物污染情况及保持无菌的时间。方法将MC滴眼液按照模拟试验的温度、湿度和污染指数等环境的不同分为社区常温组、社区冷藏组和病区常温组,每个环境组取含或不含防腐剂尼泊金乙酯的MC滴眼液各200支,
采用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悬浮聚合过程中滴加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HEMA)乳液聚合组分的悬浮-乳液耦合聚合方法,制备了大粒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2-羟乙酯(P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