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新、旧教材内容比较分析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jiayo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后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新教材与旧教材对比,着重对汉语拼音、识字、课文、练习等板块进行异同比较分析,总结特色和不足,更好地把握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特点,促进合理选择和使用教材。
  【关键词】新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上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秋季,苏教版实验区学校的一年级新生正式使用修订后的新版本教材。本次新教材修订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同时结合广大实验区师生10余年来使用教材的情况,在承继原有教材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适量的调整、充实、更新。
  一、新旧教材重点内容具体比较分析
  (一)拼音
  汉语拼音是一年级上册教材的重要学习内容,它是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在小学阶段的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
  除了少量插图的不同外,苏教新旧两版教材的拼音部分编写基本是一样的。整个拼音部分是纯粹的拼音教学,不涉及任何汉字在内,这点与人教版的编写差距较大。苏教版教材中,汉语拼音部分按照“字母—情景图—拼音书写—音节拼读”顺序依次呈现内容。拼音的教学以情景图带入,紧接着进行拼音的书写,之后用与拼音相似形状的图片来表示,便于学生较快辨认拼音的形状,接下来拼音的书写重复出现,以加强学生的印象。最后举例,用所学的声母与韵母组合成具体字的拼音。
  新版教材对于拼音部分的编写没有大的突破,依旧停留在单纯的拼音教学层面,除了插图以外,其余都是拼音的读音或书写的呈现,不免让学生的拼音学习略显单调。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
  另外,关于拼音和汉字的学习顺序问题,也是值得深究的。苏版新、旧教材都采用先拼后写的顺序,而北师大版、部编版等教材采用了先写后拼的顺序,这些教材一般先安排学生认识一些常见常用的独体字,以及一到十的数字,然后再安排拼写学习,再过渡到认字、识字、写字的学习。从儿童识字心理角度说,汉字是方块字,像一幅图画,儿童认识汉字比认识拼音字母容易得多,且拼音不是汉民族的母语,学习拼音不应当脱离母语环境。因此,先学习汉字后学拼音的顺序更照顾孩子的心理特点,可以降低教材的难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识字写字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语文阅读和写作不可或缺的元素。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苏教版的识字编排都分布在教材的三个部分,分别是“认一认”“识字”和“课文”板块,三部分分别采用看图识字、集中识字和随文分散识字的方法,以词串、诗歌、儿歌、谚语等形式展示,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形象的内容学习中,通过想象联系生活的感受,体会获得对语言的积累。在识字写字部分,新旧教材都遵守多认少写的原则,但具体的字数要求略有不同,新教材要求识字355个,其中会写的124个,旧教材要求335个,其中会写的129个。在识字写字方法上,新教材既有对旧教材特色的保留,也有大胆的创新。
  1.沿用了词串法,新增字理识字法
  小学一年级集中识字主要体现在“识字”部分,在该部分的篇幅上新教材虽比旧教材多了两课,但方法上沿用了词串法,并新增字理识字法。
  词串法即通过几组词串来教学生识字写字,这是苏教版区别于人教版的特色之一。在教材的编写上,具体体现在表面看上去是几行排列整齐、毫不相干的词语,但词语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新教材一年上册《识字5》的词串“昆虫、蚂蚁、田野、观察”等,主要围绕动物和自然的主题,从典型的动物、特色的植物和亲近自然来进行组合,学生在学习中能对典型的意象有所认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加强学生联想记忆,如有学生看到“虫”部件,就可能会想到“蚂蚁”“蝴蝶”“蜻蜓”等昆虫,从而促使学生了解“虫”这个部件。
  识字方法多种多样,新版苏教版教材对字理识字法进行了初次尝试,例如《识字7》,分别列出了所学汉字“马”“犬”“羊”“牧”的小篆体。教师可以将汉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向学生展示汉字的演变,除了课文中的小篆体,还可以以多媒体形式展示甲骨文、金文等,分析汉字的构形理据和演变过程,这样既能够使学生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激发他们对汉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情景图化零为整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最早出现的识字是在“认一认”部分,该部分共分为5组,每组由16个字组成,4字一顿,共计汉字80个。要求所认的汉字从独体字,到上下结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和包围结构的字,有意让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开始感受汉字的结构美,并学习表现汉字的结构美。旧教材中每一个字对应一个图片,以图片展示和拼音标示的方法让学生认识汉字。新教材给出的是一幅完整的情景图片,每幅图都包含着一个故事情境。如《认一认3》中的“父、母、儿、女”一组字,配的是中国神话故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图片,不仅把汉字代表的人物和关系表现了出来,也使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故事情境,还渗透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因素。教师可通过故事的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導学生观察图画,在看图说话过程中,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汉字。这种形式的图画更具有故事性、完整性,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作用。这里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图画上的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对应着“父、母、儿、女”四个字,但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写的是爱情主题,不免于父母儿女的亲情主题出现了偏差,如果能找一幅更贴近亲情主题的则效果更佳。
  3.识字部分集中识字任务较大
  苏教版识字分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两条线,其中集中识字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教材的“识字”板块。在该部分中,新、旧教材对认识汉字和会写汉字数量要求差距较大。旧教材中认识生字31个,会写40个,新教材中认识生字增加到59个,会写增加到49个,由此可见,此部分增加了识字写字的任务比重。可是两版教材在课文篇幅上有所改变,旧教材识字部分有6篇课文,新教材中增加至8篇。因此,虽然总体而言识字的任务加大了,但分散到每课中的任务相对比较均衡。   (三)练习
  在新版教材中练习是改動最大的部分。练习分为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两部分,下面分别从这两部分内容来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
  1.课后练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到高分共有六个层次:知道(记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旧教材课后题大部分是重点字和课文的识记,主要涉及记忆层面,朗读课文可以归属于第二层面领会层面,但具体如何朗读课文在旧教材中并未做具体的指导。新教材中,第一板块“描红临写”,此板块解决的是课文重点字的书写问题,与旧教材一样,涉及记忆层面。第二板块“积累运用”,包括读一读、说一说、做一做。读一读从字扩展到了词语,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进行组词;说一说主要是句子的仿说仿写,题目设置一般呈现为上面给出一到两个例句,下面让学生自己造句;做一做是给出词语,让学生模仿词语所表达的动作。这一板块很显然已经从记忆层面延伸到了理解和实际应用的层面。词语的认读、句子的仿写都是旧教材从未出现过的。第三板块“朗读理解”的题目设置也非常丰富。在原有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新加了看图造句、分角色朗读、对文章理解等。如第三课《升国旗》中,提问课文中的“您”指的是谁?平时和谁说话时要用“您”?从表达来看,这样的题目更明确、更具体化,从功能来看,这种题目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以及实际运用。
  2.单元练习
  栏目板块名称改变较大,但内容基本换汤不换药。练习的主要栏目有“按笔顺写字”“写字有方”“学和用”“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做做读读”和“说说写写”。“写字有方”直指写字,“学和用”直指运用,“读读背背”直指积累,“口语交际”直指表达,其他的板块间隔出现。另外苏教版教材强调汉字的书写,它不仅保留了原教材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中的按笔顺描红的内容,还新编排了“写字有方”的专项练习,用形象的插图和凝练的短句,规范学生书写技巧,插图内容丰富多彩。
  二、新教材特色:强调书写中国汉字
  在中国古代儒家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六种基本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俗称“六艺”。其中的“书”艺指的是书写的艺术,它是我国古典“六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书法,它是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一个中国人应具备手写汉字的能力,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母语表达方式,也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各版本的教材中,苏教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尤其重视书写,该版本特意请了硬笔书法名家将每一课学生必须写的生字用楷书套红影印在教材上,作为学生描红、临写的范本。新教材中单元练习的“写字有方”更是将书写的重要性提升了一个高度,该版块用提示语和插图,形象、生动、明确地教学生如何写好中国汉字。
  三、问题和思考
  通过对新、旧教材各部分比较分析,新版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正逐步发展和完善,更加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练习设置更加全面,但其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一)拼音部分编写单一
  在各板块中,拼音部分的编写改动最小,苏教版的拼音与识字往往是分开教学。在拼音教学中,教师通过带读、带写,让学生跟读、跟写,认识和会写拼音。但拼音只是学生学习汉字的拐杖和扶手,不是根本目的,拼音的学习最终指向汉字的学习。苏教版的拼音学习却与汉字学习脱离分开了。在2016年秋季投入使用的几版新教材中,其中部编版教材就大胆创新,除了打破以往先学拼音后学识字的编排顺序外,还在拼音部分加入了词语和儿歌。儿歌和词语的加入,不仅带动学生继续学习拼音的兴趣,也是对学习拼音学习效果的验证。学生自主地借助课文给出的拼音和音节词来学习生字,在拼读过程中验证拼音学习价值,获得自主认字的满足感。儿歌的推送,为学生巩固拼音、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音节提供了语境,也对学生语言积累起到一定帮助。随着时间推移,学生能逐步体会到拼音学习的意义。
  (二)课外阅读引领不够
  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拼音和识字教学无疑是重点,但阅读教学也不容忽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课标中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课程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苏教版新、旧教材在课外阅读的要求和引导方面都做得欠缺。唯一算得上的就是单元练习的“读读背背”,但体裁有限,一般只是儿歌,且并未有具体指导。在部编教材中,专门设置了新的栏目“快乐读书吧”和“和大人一起读”,文章类型多种多样,有儿歌、诗歌、童话故事等,更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苏教版新教材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进行了编写修订,新教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在价值引领、语言积累、综合运用等方面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但在思维训练、阅读延伸方面仍有待改进。一本好的教材固然重要,但教材只是实际教学的工具,好的教材无疑是老师的好帮手,而将好的教材实际教学化才更是最终的王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编.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娄屹兰.“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提前识字”的编写新意与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10).
  [4]倪文锦.文化强国与语文教材改革[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5.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其义,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临时改变……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抓住实词的根—字形。根据汉字造字的演变过程(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及汉字象形的特点,抓住实词字形,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语境分析判断实词,探究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实现充分理解文章、丰厚知识积淀、提高文化素养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表意文字;字形分析;知识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深奥如海,峻拔如山,隽永如溪,秀美如画,它吸引着每一个着迷于其中、流连忘返于其中的教师们。老师们,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躬耕出一片教育的新沃土。  【关键词】童话;孩子心里;教学步骤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皇帝的新装》前,我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皇帝的新装》该怎么讲?这是一篇深受学生喜爱的童话,我的担心即在此:如果因为我的教学使孩子们厌烦,喜欢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笔者越来越发现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很薄弱,精神世界依然很贫瘠,语文课堂学习似乎并没有帮助他们实现更多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策略;引导性读物;阅读方法;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自古,大师们关于“阅读”就有客观而朴素的评述,透着古典的智慧和亘古的光芒。吕叔湘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道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杜甫的“读书破万
【摘要】理答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环节。根据余老的课堂实录,将其应答策略分为简单肯定,并简练重复强调;间接肯定或否定;反问、追问;代答、旁答等。结合《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中余老的理答方式和自身的教学经验给予新任老师理答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理答;余映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在倡导把课堂還给学生,教师处于引导地位的现代教学方法 中,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主课,却常常被忽视。领导觉得语文课可上可不上,效果不明显;学生觉得语文课就是放松休闲课,听不听  无所谓;甚至连语文老师自己都会怀疑语文课的实际效果。面对这样的尴尬处境,如何让语文课变得有趣且有用,让学生乐于听,并且從中受益,成了我语文教学中探索和实践的主要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方法和经验,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关键词】有趣;有用;阅读;评点;探究  【中图
【摘要】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着无话可说、干瘪枯燥、官话套话。为了能够很好地论述观点,论证富有说服力,行文有文采,可将“赋、比”手法运用于其中,具体操作以《阿房宫赋》《拿来主义》两篇经典论述类文章为借鉴,在铺陈譬喻中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关键词】《阿房宫赋》;《拿来主义》;赋;比;议论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诗经》六义之“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不仅是古诗创作中的瑰宝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就应该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对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引导。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长提供机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的推行,
【摘要】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可以说是占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语文成绩的高低直接与作文得分的多少息息相关,而作文成败的关键性一步就是审题。清人薛雪《一飘诗话》云:“一题到手,必观其如何是题之面目,如何是题之体段,如何是题之神魂。做得题之神魂摇曳,则题之面目、体段,不攻自破矣。”这里说的就是审题的重要性。  【关键词】命题作文;审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反观学生作文,就经常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种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离不开阅读,所以阅读对于学生、老师以及整个课堂质量来说至关重要。如今群文阅读已经成为课堂阅读的主要形式,并且其发展越来越快,被广泛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本文阐述群了文阅读的形式、内容以及其在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群文阅读;初中;语文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群文
【摘要】对孩子进行全面的自我教育,是使孩子养成自我评价的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自我反省对学习和生活不无裨益,无  论是优等生或是后进学生,只有经常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才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做到学习中目标准确,有的放矢。家长随时对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是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孩子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可以说,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与各位家长及老师共勉!  【关键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