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撷取咀嚼写作时激思增彩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e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中,我们常常会被叙事打动,但感动之余,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文中的名句,它宛如夜空的明星,明亮而醒目。在学生广泛的阅读过程中,会慢慢积累起一定数量的名句。在议论文写作中,通过引用名句体现自己思考,展现阅读成果,赢得文采,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么,名句一般可以用在议论的哪个步骤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呢?
  一、文章开头引用名句,引出观点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在《从前慢》中如此说。
  生活的节奏要慢下来,同样,成名也要慢慢的。(《出名早与晚》)
  引用木心之语,概括出“生活的节奏”这个关键词,指出“慢”的特点,再以“同样”一词,与“成名”这个主题相连,生活节奏的慢,引出出名不必着急,可以晚一点,自然地引出观点。
  二、论述过程中借名句证明观点,引导思考论证的深入与细致
  “欲带王冠,必承其重”,年少成名者,尚未形成端正的价值观,当承受的名与利愈多,便愈容易被压至崩塌,留给人的,只能是“伤仲永”之哀叹。(《出名要早还是晚》)
  在论述过程中,借引用名句引出自己的观点——王冠有其重,过早承受会压塌,所以不能过早。就名句本身而言,它与成名早晚没有多大关系,但是,王冠之重,必须承受,这个道理无疑是正确的,更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在承重的过程中,“何时”这个恰当的时间段。过早地承受是会将一个“磨练人”的机会变成一个“伤人”的机会——成名,就相当于带上王冠,但过早承受,却是一种灾难。通过这样的思考,这个名句就可以拿来作为“成名不宜早”的支撑论据。
  三、文章结尾,通过名句收束全文,或简洁有力,或余音袅袅
  初闻此言是在季羡林先生的一次访谈中,当被问及十年活动所受的苦难时,季老莞尔,道出此言:“我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一生倥偬在这一笑一言中溶盡,徒留季老的悠雅智慧如清茗留香。
  愿你一如季老,知有不言,言有不尽,一切尽在心中了然。(《“我说的都是真的,还有更多真的没说”》)
  季羡林的话语,极其贴合材料的主旨,以季老的话语自然结束,不需要自己的长篇大论,一句可抵千句。
  总之,恰当地引用名句,能兴起自己的议论,也能触发自己的更深思考,也能展现自己的阅读积累,增添自己文章的文采。
  但是,有些学生在引用名句写作中,因为缺少对材料的思考和对名句的理解,运用中常见以下几种错误:
  1.名句只是装饰,缺乏关联
  有的学生有一定的名句积累,也有运用的主动性,但是缺乏对名句的理解,仅仅满足于将名句用起来,这样做的结果是联系不紧。
  例:莫言说过:“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浮躁的。”我们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只有沉静才可能有所作为。(《沉静》)
  关于社会生活的状态,这是每个人都能表述的,莫言有没有说这话?莫言说这话的意义究竟多大?有没有必要特别标明?
  2.名句有关联,但缺乏阐释
  有学生在引用时能考虑到有一定关联度的名句,但对名句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缺乏阐释。如果不加分析地直接引用,结果有可能“南辕北辙”。
  例:孔子曾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里所说的方向并不是目标之类的小定位,方向是前进的大趋势,它不像昙花一现的片刻惊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刹那狂喜,方向是人生的大道,成功的大智慧。(《方向》)
  孔子的名句与材料的关键词“方向”之间有关联,但是这个正关联还是反关联?引用的原句的句意是什么?其实,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游必有方”是说父母在的时候,如果要出游,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出游的方向。这个“方”是具体的某个方向,恰恰是作文里要否定的“小定位”。而这位学生引用之后要表达的意思是:方向是“人生的大道,成功的大智慧”,这个意思与孔子的话就没有正面联系了。因为缺乏阐释,缺乏从名句的原来意义出发的推敲,名句只是虚浮地缀在文中,实际却造成了某种矛盾的尴尬。因此,我们在引用某个句子时一定要考虑清楚,不能一引了之,要考虑外在嵌入的名句与自己思考的契合度。
  3.阐释不到位不贴合
  还有的学生,能意识到在名句与材料主题之间有阐释,但是因为思考的不透彻或者表达的不到位等各种原因,还是有欠缺,让人感觉不知所云。
  比如:鲁迅老先生有云,“人们在压迫中只知受苦,因而解放了便只知作乐。”
  是的,关于灾难的记忆,太容易被人们清空。与其说这是一种人之常情,不如说这是人性之劣根。(《清空》)
  我们揣摩鲁迅先生的原话,他讲的是人们在压迫中与解放后的“受苦”“作乐”两种不同心理感受,而且两个不同阶段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而材料是有关“清空”的,它更侧向于人们在苦难后清空记忆的行为,引用的句子与写作的材料之间只有一种隐隐约约的联系,我们或许只能将“压迫”与“灾难”作出一定的关联,实际上鲁迅的语意与材料的倾向、所谈的话题并不尽一致。这样的不贴合让人有生拉硬扯的感觉。
  阅读,是一个让自己心智成熟的过程,而写作,是将自己内心呈现的过程。将阅读中的闪亮的名句运用于写作,或许是阅读与写作之间最直接、最明显的一个结合。而引用名句,不是简单地复述背诵,它需要我们在阅读时先行的、深刻的思考理解,然后才能有写作中的恰当运用。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海门证大中学。
其他文献
笔者有幸代表浙江省参加了2016年在江苏南通举办的第五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大赛,并获得了大赛的二等奖。一路走来,甘苦自知。现将参赛过程中的三次磨课经历形成文字,写成案例。  磨课三阶段  第一阶段:8月,选定上课内容并确定上课思路。  第二阶段:9月,嘉兴高级中学“徐桦君特级教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就我的课进行主题研讨。  第三阶段:10月,邀请浙江省语文教研员胡勤老师、嘉兴市语文教研员沈建忠老师、
金马在《21世纪罗曼司》中写道:“如若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尚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一、直击心灵——告知学生,人人都能创新  与其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创新,不如先直截了当告知学生,人人都能创新,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心理,“我有我可以”。人类与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跨媒介怎么跨?读什么?如何交流?任务群如何设计?……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要探讨的问题,而笔者把注意力放在任务群的驱动力上,认为要在任务群中抓住一个核心任务,以其为驱动引擎,带动整个任务群向前推进。而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慕课”课程会是一个很好的任务驱动引擎
古代诗歌阅读一直是师生面临的难题,诗歌难学难教,很大一个原因来自诗歌文本的特殊性,诗歌文本较其他文学作品有更多的“不确定领域”和“空白”。而全国卷考查古代诗歌阅读着眼于审美的鉴赏与评价,文本以唐宋诗词为主,注重对文本的直接阅读体验。高考时,学生既不能求助、也不能查找参考资料的独立阅读情境。一般把当前文本(注释)视为完足的鉴赏对象,强调独立的直接解读,努力发现文本内在的多种联系的可能,不断扩展解读的
议论文写作贵在说理。所谓说理,就是要讲清观点成立的理由。这就需要写作者着重在“为什么”这一层面进行发力,而不是在“怎么办”上打转。在议论文中,何谓“理”,曹林在《时评写作十讲》中写道,论述文中的“理”一般分为理性、道理和伦理。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理性。  文学评论家刘勰对议论说理曾这样概括道:“论如析薪,贵在破理。”事理很明了:劈柴要照着纹路,才能将柴火劈开。其实,这也顺带说明了另一个道理:必须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线老师认同并实践这种理念,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上推出了很多新的方法和模式。但是也不难发现,在具体教学中,尤其是在比较枯燥的古诗词鉴赏课堂上,一旦学生陷入疑惑自己无法解决时,老师都会不由自主地的开始“灌输”式的講解,学生学得被动,老师也感到无奈。  在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教师要充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执教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
对于记叙文的阅读教学设计,曹勇军老师提出了“以读法确认教法”的观点。我对此的理解是,一位语文教师从读文本开始,到最后拿着教案到课堂上去实施,这个过程当中,语文老师的读法是极其重要的。陶行之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老师自己去“行”,先读懂了本文,才能教学生“知”怎么读文本,最后学生自己读懂文本,那就“行之成”了。曹老师提出的“以读法确认教法”,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不仅仅是记叙文的教学
一、寻找突破,激活思维  《窗》作为小说教学的一个课例,在教参和许多教案中,很多老师以小说三要素作为落脚点,把教学重点落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过人物形象分析来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最后明确以《窗》为题目的含义,这样就把《窗》的教学任务完成了。  孙绍振先生说过:“对于文章的分析来说,最为重要的不是段落大意,故事情节,而是在全文中找出比较关键的语句,发现矛盾的端倪。”要善于在小说的文本中发现“矛盾的端
当前许多农村中学还盛行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师按图索骥,学生依样画葫芦,每篇课文都是单调的机械的重复,老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无味。我们不妨把这种教学叫做“目无全牛”式的教学,其副作用已是有目共睹。  任何过程都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管采用何种过程,都要受教学目的的制约,做到有序而灵活。本人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从以下這两个方面有序而灵活地把握教学过程。  一是宏观上,指的是一学期,一学年或
课堂教学系统就好比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由平衡到失衡再到新平衡的过程。当教学中失去平衡发展状态,课堂教学系统要素就会遭到破坏,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课堂教学系统的失衡,就会违背了课堂发展理念,使课堂的天平倾斜,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与效率低下。  一、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平衡性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直观表现就是课堂非平衡状态。例如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