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自身的魅力无穷:有精彩的故事,有丰富的人生,有多彩的生活,有神秘的自然;有如小精灵般灵动的文字,有如音乐般悠扬的韵律,有如诗画般的优美意境。她充满了情——亲情、友情、爱情……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她充满了智——语言、人文、情思、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智;她充满了趣——童话、故事、寓言……扬起我们灵动的生命。沉浮于语文的字里行间,浸染着墨韵书香,咀嚼着文化精髓,语文本身应给予师生一种共同的生命享受。
如何让师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让生命的激情在课堂中尽情释放,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语文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作些尝试。
一、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共同探究中享受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教学不可能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搜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教学不应是预设的“圈套”,语文课堂上播下的是种子,收获的可以是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启迪、价值观的引领……这一切不可能完全通过预设来实现。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的。因为唯有“生成”,才有师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活动,才有师生对固有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与智慧超越。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心扉敞开、平等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碰撞的过程。课堂上的40分钟,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关注学情和关注生成。语文课堂应正视“阴差阳错”,重视“节外生枝”,珍视“灵光一闪”,只有这样,才能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
二、少一些花哨,多一些激趣——在感知体验中享受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动力。正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欧洲著名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而生动形象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吸引他们的目光,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等巧妙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丰富表象,唤起潜在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效果很好。
三、少一些偏心,多一些博爱——在成功自信中享受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也有人说:一句赞美的话胜过一百句批评。激励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有差错,有失误,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如何对待他们很重要。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活”起来。对于一些学困生,可以让他们回答一些浅显的、容易在书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并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他们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对学困生的评价也不宜要求太高,要用放大镜仔细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万不可求全责备,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
学生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思想。由于基础、阅历、环境等原因,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图画,每一道风景,在不同的学生眼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韵味,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要相信学生,勉励学生,宽容学生,让他们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成长,“骄傲”起来,敢于直抒己见,敢于挑战“权威”。 “以己之爱,启动心灵”。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的头上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在这片蓝天上一定能够描绘出最美的色彩。著名教育学家韩风先生也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千万要保护好孩子最珍贵的东西——自尊心!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来就是“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在努力中品尝到奋斗的喜悦,那就足够了!
语文课堂是能焕发着生命活力与潜力的地方,也必定能成为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意栖居地”。在这样一个艺术的殿堂里,人的生命将得到尽情释放,享受着自由,享受着尊重,享受着平等。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诗意的享受,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快乐的园地,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作者单位:江西省万载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如何让师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让生命的激情在课堂中尽情释放,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语文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作些尝试。
一、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共同探究中享受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教学不可能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搜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教学不应是预设的“圈套”,语文课堂上播下的是种子,收获的可以是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启迪、价值观的引领……这一切不可能完全通过预设来实现。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的。因为唯有“生成”,才有师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活动,才有师生对固有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与智慧超越。生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心扉敞开、平等对话、情感沟通和智慧碰撞的过程。课堂上的40分钟,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关注学情和关注生成。语文课堂应正视“阴差阳错”,重视“节外生枝”,珍视“灵光一闪”,只有这样,才能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
二、少一些花哨,多一些激趣——在感知体验中享受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动力。正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欧洲著名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而生动形象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吸引他们的目光,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将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等巧妙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丰富表象,唤起潜在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效果很好。
三、少一些偏心,多一些博爱——在成功自信中享受
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也有人说:一句赞美的话胜过一百句批评。激励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有差错,有失误,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如何对待他们很重要。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活”起来。对于一些学困生,可以让他们回答一些浅显的、容易在书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并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他们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对学困生的评价也不宜要求太高,要用放大镜仔细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万不可求全责备,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
学生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思想。由于基础、阅历、环境等原因,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图画,每一道风景,在不同的学生眼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韵味,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要相信学生,勉励学生,宽容学生,让他们在自由开放的氛围中成长,“骄傲”起来,敢于直抒己见,敢于挑战“权威”。 “以己之爱,启动心灵”。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相信每个学生的头上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在这片蓝天上一定能够描绘出最美的色彩。著名教育学家韩风先生也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千万要保护好孩子最珍贵的东西——自尊心!社会需要的人才本来就是“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在努力中品尝到奋斗的喜悦,那就足够了!
语文课堂是能焕发着生命活力与潜力的地方,也必定能成为师生课堂生活的“诗意栖居地”。在这样一个艺术的殿堂里,人的生命将得到尽情释放,享受着自由,享受着尊重,享受着平等。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诗意的享受,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快乐的园地,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作者单位:江西省万载县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