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小说集》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荷香时节去杭州,造访孤山北麓的曼殊塔。凭吊之际,颇多感慨,心想:如果苏曼殊的著作再不出版,这位近代的著名文学家就将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不料,桂花开时,就在苏州买到了新版的《苏曼殊小说集》。欣喜之余,又不由为苏曼殊短暂的一生而叹息不已。就象该书封面上画的那样:一只离群的孤雁在漠漠的夜空中,追求一轮圆月的明光,但终然是可望而不可达。这是何等悲哀、何等惨淡的际遇。
  苏曼殊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在文学创作上主要是诗和小说。但他小说的成就远不及诗的成就。他从一九一二年开始创作小说,且多以爱情为题材,反映出男女青年的恋爱悲剧,从争取婚姻自由方面触及了反封建的问题,这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但是,纵观曼殊的小说创作,不难发现,他的小说实际上并没有脱离旧式言情小说的案臼。
  具有浓郁的自叙传色彩的《断鸿零雁记》,可以说是曼殊小说的代表作。柳亚子、柳无忌父子甚至根据它的材料移花接木地编撰了《苏玄瑛新传》和《苏曼殊年谱》。这当然是不很精确的,但《断鸿零雁记》也确实突出地表现了曼殊个人的身世之感。小说中的雪梅是一个敢于反抗封建势力、忠于爱情的青年女子,她含辛茹苦地等待自己的意中人:“沧海流枯,顽石尘化,微命如缕,妾爱不移。”在继母力逼其另嫁富室之际绝食而死。小说对于以女子为货物、见利忘义的社会势力进行了鞭笞:“顾其生父继母,都不见恤,以为女子者,实货物耳,吾固可择其礼金高者而鬻之,况此特权操诸父母,又乌容彼纤小者置一辞?”小说也揭示了这一悲剧的根源在于贫富的悬殊,但作者没有展开这一矛盾,而使消极因素占了主导地位。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余”的身上投射着曼殊自己的影子。
  在《绛纱记》中,交织了四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展开了广阔的社会背景,批判了资产阶级以金钱为轴心的婚姻关系,又揭露了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在中国的恶劣影响。在《碎簪记》中,出现了封建卫道士的形象,他的干涉使三个青年殉情而死。小说并借女主角之口批判了所谓的资本主义文明,“人谓美国文明,不知彼守财虏,正思利用物质文明而使平民日趋于贫。故倡人道者有言曰:‘使大地空气而能买者,早为彼辈吸收尽矣!”揭露得可谓深刻。在其他几篇小说中,也都表达了相同的主题,这都是曼殊小说的积极方面。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苏曼殊的世界观基本上是唯心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所以他的小说中飘溢着世事多变、人生无常和感伤颓唐的情,绪。“忏尽情禅空色相”,作品总以遁入空门、为僧为尼而告终,悲哀的情愫从宗教中获得了解脱。因而,曼殊小说的成就和局限,都反映出了近代中国小资产阶级的特点。
  对于苏曼殊,郁达夫在《杂评曼殊的作品》一文中曾这样说:“苏曼殊是一位才子,是一个奇人,然而决不是大才。天才是有的,灵性是有的,浪漫的气质是很丰富的,可是缺少独创性,缺少雄伟气。”我认为,这个评论是精当的。
  应该指出的是,此书所载的《惨世界》十四回本,是苏曼殊与陈由己(独秀)合译,由苏曼殊主译,陈由己润色加工,并续译十二至十四回。它的单行本是一九○四年由镜今书局出版。而这一点,此书的《出版说明》中未加说明。
  
  (《苏曼殊小说集》,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七月第一版,0.48元)
其他文献
各行各业总有一些必得用的语言,久之自然演变成呆滞俗滥的公式套语。于是诸如《辞林》、《大全》之类可资遇题查凑的工具书便应时而生(参看《管锥编》1023页)。譬如序跋、书评之类的公式套语:持论精辟、情节曲折、娓娓动人等一大堆。这些东西,对作者说来是虚夸浮论,敷衍塞责的好材料(参看《宋诗选注·序》13页:“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
听说八十高龄的赵景深先生是肯借书的。周日,我到他家中,说要借一本《晚明二十家小品》一读,他笑笑说:“抱歉,这书我是没有的。”“不过,我可以另外借你一本。”于是,他拿出一本练习本,细细查找起来。他正患眼病,一眼几近失明,所以找起来很费力。许久,才查到书所置放的书架及位置,拿出一本叫《近代散文钞》的书来给我,然后又在他的小册子上登记了一笔。  书很旧,书皮用蓝书面纸衬好,全书重新装订,封面完好,有俞平
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马栋臣在中国北方长城沿线进行石油勘探,半年后没有获取任何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发现,进而提出了著名的“中国贫油论”。同年秋天,他来到古城武昌,爬上东郊外洪山山顶,拍下了一幅照片。照片上丘陵绵延,更远处是一片湖,渺无人烟,看起来颇为荒凉。  当时的武昌和洪山,在马栋臣的眼里连美景都算不上。他没有想到13年后,另一位地质学家同样把目光锁定在这片山山水水之间。1928年,李四光——就
崔传刚  最近,某领域一家头部企业P公司频上头条,但可惜都不是什么好事。先是旗下业务的一名年轻女员工猝死,引发了舆论对疯狂加班的声讨;之后又因為员工在家中跳楼自杀而成为众矢之的。面对各种负面消息,该公司不但不知低调,反而火上浇油开除了一名匿名发帖的员工。而且,公司的公关一天到晚在发所谓澄清公告,只可惜它每发一次声,大众的愤怒似乎也就再被点着一次。  P公司自诞生以来就是一家颇受争议的企业。赞颂它的
文学和人道主义常常结着不解之缘,人们谈到文学,就会想起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大气磅礴的人道主义精神,也会为十八世纪启蒙时代那种充满着人类智慧的人道主义思想钦仰不止。至于众所周知的文学大师,不论是雨果、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人们一向都誉之为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即令是近世,资本主义世界的有进步倾向的作家,也都带着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而闻名于世。如此看来,就难怪不少文学史家把文学的历史看作是贯穿着一个人道主义的
客观实在的世界是由可能与不可能统一构成的,有许多事物,在我们看来是可能的,但实际上它是不可能的。举例子来说,数学上的世界名题欧拉与七座桥的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  十八世纪在东普鲁士哥尼斯堡城的河上,建有七座桥,当地的居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他怎样才能一次走遍这七座桥,而每座桥只能走一次,最后还能回到原点。这个问题有许多人都做过尝试,结果没有一人能够做到,世界著名的大数学家欧拉从千百人的失败
编辑词选,金、元、明而下很少为人留意。这固然与当时词运的“衰微”有关,然而金、元、明、清各代值得注意的作家作品,也还是很有可观的。尤其是清代,词号中兴,上接南北两宋,下启近世,有其相当重要的地位。著名词学家夏承焘等人编选注释的《金元明清词选》,可以说填补了从宋以后直至清代八百年间词作选本的空白。  本书之宗旨,编选者在《前言》中说明:“意在文献,以觇词学之兴替,并借此了解当时社会生活之一个侧面。”
读几篇写改革的报告文学    “历史被阻碍得太久了。摸索了十几年,动乱了十年,徘徊了两年,它早已不耐烦了。一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闸门,时代所企盼的改革便如同奔腾澎湃的大河,席卷了我们广大的国土。”这是报告文学《在大时代的弯弓上》的作者,对当前正在汹涌奔流的改革潮流所作的描绘和概括。  的确,改革的大潮开始漫过祖国大地,正在疏通着社会主义建设中被阻碍的渠道,也把一大批锐意改革的时代先行者推上了
5月10日,杭州通报“金钱豹外逃事件”调查进展,称因管理人员疏忽,三只金钱豹于4月19日10时在动物隔离区逃离。让舆论哗然的是,直到杭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众才知道三只金钱豹竟已经出逃20多天。目前已捕获追回两只。杭州野生动物世界现已关闭,主要负责人被控制。网友热议  现在说第三只掉入四次元空间或者虫洞我都信。  豹子越狱大剧第一季结束,第二季开始了。  小豹子让这种人胡乱管着,想想也好可怜。解词
刘永济先生遗著《词论》第四页曰:“按宋人词名诗余者至多,而南宋人集,前人词名《草堂诗余》,意谓词体出于诗,为诗之余也……。”  此处正确的句读应是“而南宋人集前人词,名《草堂诗余》”。按宋宁宗庆元间的《野客丛书》已引《草堂诗余》里的张仲宗(即张元干,字仲宗)《满江红》词。《四库全书》的编纂者纪昀等据此断定《草堂诗余》的成书年代必在庆元以前,是令人信服的。由于《草堂诗余》是南宋时编成的书,编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