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传媒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西华大学凤凰学院为例,基于新媒体给专业教育带来的机遇、挑战与要求,探讨了传媒专业在教学模式、评分机制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教学模式;实践型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分析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新旧媒体的碰撞与融合、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发展,都对传媒领域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传统高校传媒专业以理论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各类媒体在激烈竞争中对于实践型人才的强烈需求。 实际上,国内外传媒院校、传媒专业,也一直在探索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比如建立传媒类实验室,但是传统模式下的传媒类实验室,一般需要配备各种大中型专业设备,还需要配备专业的设备管理人才,并非所有的高校都能够负担得起这种造价高、专业要求高的校内实践平台,因此,许多传媒类的高校和专业都出现了人才培养的尴尬局面,即学生毕业不能直接为社会所用,而是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从学校到专业实践领域的过渡、适应和二次学习期,使得一些传媒机构不得不将拥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做为人才招聘时的硬性条件,这种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的脱节、人才需求的断层,不仅阻碍了高校向社会输送对口的专业人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是极为不利的。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则为传媒类院校及专业的实践型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新媒介为高校教育模式的变革带来机遇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传统教学提供便利,也使很多教育者开始探寻更加灵活,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以西华大学凤凰学院传媒系为例,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对教学手段、模式、环境以及评分机制的革新。
1.新媒体为专业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首先,从专业教学模式上来讲,传统的传媒类专业一般以理论授课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造成一种学不能以致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在于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实践平台搭建的硬件设施要求较高,设备昂贵,与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能匹配,学生最多可以通过假期去往媒体机构进行实践,校内的实践平台却屈指可数。但是新媒体以其“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的低门槛传播模式,使得实践手段在课堂的普及成为可能。 比如凤凰学院传媒系的学生,就可以利用手机以及各类“平民化”的软件,完成新闻的采、写、编、播全套过程,或者以班级为单位创办微信公众号、建立网站等等,将课堂學所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发现专业上的疑惑、困难与不足,再反馈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改进不足、克服困难,再与理论知识进行互补与对照,彻底打“闭门造车”的困境,实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2.新媒体带来教学模式的革新
高校教育不同于以应试为目的的中小学阶段,其教学内容不应再拘泥于课本。尤其是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呈现出一种高速、海量传播的态势,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任何(多种)手段,就可以轻松实现信息的接受与传播。 西华大学凤凰学院传媒专业正是借助了新媒体的这一优势,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海量采集信息资源,将课本做为课后的辅助阅读材料;教学地点也不拘束于教室,而是采取“工作室”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导向,以教师为引导,以催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核心,将传媒专业项目带到课堂,让学生边做边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教师授课不再是唯一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
3.新媒体平台为教学成果带来多元化的评分机制
在传统的传媒类教学中,教师几乎就是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绝对权威,而实际上,传媒工作效果的好坏,却是由市场、由受众来决定的,因此,如果在学校的专业学习中,学生不能让自己的专业水平接受受众的考验和反馈,而单纯依托教师评分做为唯一的参考标准,这不得不说是传媒类教学评分机制的一种缺憾。 而新媒体传播的一大特征,就是传授边界的模糊,以及传者和受者之间可以实现高度的互动性,让信息的传播者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受众的反馈和评价,传播的内容随时接受市场的真实考验。
这一优势也被引入凤凰学院传媒系的教学评分机制改革中。 为了真正实现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凤凰学院采取了多元化的评分机制,(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比如在新媒体传播的课程中,教师让学生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微信公众号,轮流负责每一周的各个版块,以此做为本门课程的实践作业,而教师的评分在这项作业中只占百分之三十,剩下的百分之七十的分数则是根据每篇微信文章的阅读量和点赞数量决定——受众的喜好和关注度决定了成绩的高低,这督促学生不会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作业,而是真正能够站在受众需求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因为市场的反应是最真实和残酷的,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初步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思维建立,将课堂理论融合于实践操作,实现了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接轨。
三、新媒体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首先,就是对传统的师者为尊的知识霸权地位的一个挑战。在我们的传统概念里,教师在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学生所望尘莫及的, 但是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就是它能让所有人对信息的接近有着平等的权力,在新媒体的视阈下,“闻道”的“先”与“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检索的能力,这让一些高校老师感到尴尬,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适应能力和掌握能力,有时会不如这些出生于90年代以后的“数字原住民”,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并不一定要试图从信息的广度上去覆盖学生,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站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角度去开展教学;其次我们要看到,新媒体制造的信息洪流一方面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渠道,另一方面海量的、嘈杂的信息环境,也容易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受到干扰,从而感到茫然和迷失,反而给学习带来负面的作用,这就要求传媒专业教师在对知识掌握的质量和深度上体现出优势,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学生树立优良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其次,新媒体所带来的教学模式以及评分机制的转型也对传媒类专业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意义上的高水平高校教师一般着眼于拥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但如果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市场的无缝衔接,教师光是拥有高深的理论和科研水平显然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势在必行了——双师型教师,即指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较高的科研水准和学历,并且在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熟悉传媒市场,能够在实践上给予学生切实指导的教师,这一类型的教师,才能全方位满足传媒类专业借力新媒体,完成理论联系实际,以教师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思考,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做为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的摇篮,传媒类高校一定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抓住新媒体带来的有利条件与优势,积极构建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抓紧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突破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与社会接轨实践型、创新性人才,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试看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会结构—— 从古登堡到“第五媒体”[J].视听纵横,2004,(06):18
[2]李涯,巴登尼玛.嘉绒藏族婚俗中宗教活动的教育功能[J].民族教育研究,2015,(06):53
[3]张金磊,汪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46
作者简介:冯兆(1987-),女,四川泸州,西华大学凤凰学院教师、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媒体伦理等.
【关键词】新媒体;教学模式;实践型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分析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新旧媒体的碰撞与融合、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发展,都对传媒领域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传统高校传媒专业以理论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各类媒体在激烈竞争中对于实践型人才的强烈需求。 实际上,国内外传媒院校、传媒专业,也一直在探索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比如建立传媒类实验室,但是传统模式下的传媒类实验室,一般需要配备各种大中型专业设备,还需要配备专业的设备管理人才,并非所有的高校都能够负担得起这种造价高、专业要求高的校内实践平台,因此,许多传媒类的高校和专业都出现了人才培养的尴尬局面,即学生毕业不能直接为社会所用,而是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从学校到专业实践领域的过渡、适应和二次学习期,使得一些传媒机构不得不将拥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做为人才招聘时的硬性条件,这种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的脱节、人才需求的断层,不仅阻碍了高校向社会输送对口的专业人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是极为不利的。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则为传媒类院校及专业的实践型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新媒介为高校教育模式的变革带来机遇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传统教学提供便利,也使很多教育者开始探寻更加灵活,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以西华大学凤凰学院传媒系为例,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催化了对教学手段、模式、环境以及评分机制的革新。
1.新媒体为专业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首先,从专业教学模式上来讲,传统的传媒类专业一般以理论授课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造成一种学不能以致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在于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实践平台搭建的硬件设施要求较高,设备昂贵,与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能匹配,学生最多可以通过假期去往媒体机构进行实践,校内的实践平台却屈指可数。但是新媒体以其“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的低门槛传播模式,使得实践手段在课堂的普及成为可能。 比如凤凰学院传媒系的学生,就可以利用手机以及各类“平民化”的软件,完成新闻的采、写、编、播全套过程,或者以班级为单位创办微信公众号、建立网站等等,将课堂學所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发现专业上的疑惑、困难与不足,再反馈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改进不足、克服困难,再与理论知识进行互补与对照,彻底打“闭门造车”的困境,实现教学相长,学以致用。
2.新媒体带来教学模式的革新
高校教育不同于以应试为目的的中小学阶段,其教学内容不应再拘泥于课本。尤其是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呈现出一种高速、海量传播的态势,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任何(多种)手段,就可以轻松实现信息的接受与传播。 西华大学凤凰学院传媒专业正是借助了新媒体的这一优势,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海量采集信息资源,将课本做为课后的辅助阅读材料;教学地点也不拘束于教室,而是采取“工作室”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项目为导向,以教师为引导,以催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核心,将传媒专业项目带到课堂,让学生边做边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教师授课不再是唯一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
3.新媒体平台为教学成果带来多元化的评分机制
在传统的传媒类教学中,教师几乎就是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绝对权威,而实际上,传媒工作效果的好坏,却是由市场、由受众来决定的,因此,如果在学校的专业学习中,学生不能让自己的专业水平接受受众的考验和反馈,而单纯依托教师评分做为唯一的参考标准,这不得不说是传媒类教学评分机制的一种缺憾。 而新媒体传播的一大特征,就是传授边界的模糊,以及传者和受者之间可以实现高度的互动性,让信息的传播者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受众的反馈和评价,传播的内容随时接受市场的真实考验。
这一优势也被引入凤凰学院传媒系的教学评分机制改革中。 为了真正实现学生所学与市场需求的接轨,凤凰学院采取了多元化的评分机制,(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比如在新媒体传播的课程中,教师让学生成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微信公众号,轮流负责每一周的各个版块,以此做为本门课程的实践作业,而教师的评分在这项作业中只占百分之三十,剩下的百分之七十的分数则是根据每篇微信文章的阅读量和点赞数量决定——受众的喜好和关注度决定了成绩的高低,这督促学生不会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作业,而是真正能够站在受众需求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因为市场的反应是最真实和残酷的,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初步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思维建立,将课堂理论融合于实践操作,实现了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接轨。
三、新媒体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
首先,就是对传统的师者为尊的知识霸权地位的一个挑战。在我们的传统概念里,教师在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学生所望尘莫及的, 但是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就是它能让所有人对信息的接近有着平等的权力,在新媒体的视阈下,“闻道”的“先”与“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检索的能力,这让一些高校老师感到尴尬,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适应能力和掌握能力,有时会不如这些出生于90年代以后的“数字原住民”,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并不一定要试图从信息的广度上去覆盖学生,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站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角度去开展教学;其次我们要看到,新媒体制造的信息洪流一方面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渠道,另一方面海量的、嘈杂的信息环境,也容易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受到干扰,从而感到茫然和迷失,反而给学习带来负面的作用,这就要求传媒专业教师在对知识掌握的质量和深度上体现出优势,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引导学生树立优良的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
其次,新媒体所带来的教学模式以及评分机制的转型也对传媒类专业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意义上的高水平高校教师一般着眼于拥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但如果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市场的无缝衔接,教师光是拥有高深的理论和科研水平显然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势在必行了——双师型教师,即指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较高的科研水准和学历,并且在专业领域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熟悉传媒市场,能够在实践上给予学生切实指导的教师,这一类型的教师,才能全方位满足传媒类专业借力新媒体,完成理论联系实际,以教师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思考,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做为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的摇篮,传媒类高校一定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抓住新媒体带来的有利条件与优势,积极构建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抓紧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突破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与社会接轨实践型、创新性人才,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试看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会结构—— 从古登堡到“第五媒体”[J].视听纵横,2004,(06):18
[2]李涯,巴登尼玛.嘉绒藏族婚俗中宗教活动的教育功能[J].民族教育研究,2015,(06):53
[3]张金磊,汪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46
作者简介:冯兆(1987-),女,四川泸州,西华大学凤凰学院教师、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媒体伦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