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梳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具有独特的文化地位和情感内涵,直到今天我们对梳子依然情有独钟。因此可见它有相当长的文化历史。而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梳篦并不只是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存在,它同时还是一种装饰品,在某些情况下还具有别的特殊意味。它用不同的形态、色彩和装饰向我们展示着它所代表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梳篦两者在造型上虽有不同,但同作为打理毛发的工具,因此也就不用作刻意对比。本文主要是对唐代这一历史期的梳子工艺做一个简单的表述。
关键词:梳篦,审美,形制,纹饰
【分类号】:J528
梳篦,又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梳子齿疏,用来梳理头发;篦齿密,多用来去除头上的污屑或寄生虫。古人蓄长发,就成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一句是民谣,一句是大文豪苏轼的词,从不同文化背景层下共同描述了梳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看出,梳篦应用的普遍性,从宫廷到乡野,可见它的独特魅力。
一 唐代的审美
在中国众多朝代里,唐朝可谓是一个繁华鼎盛,物阜民丰且让人无法忽视的朝代。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艺术流派相继产生并产生相互间交流与碰撞,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相继发生改变。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稳定,给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当时的唐朝妇女对美的追求可谓是盛极一时,各种发饰、面妆、装饰物也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来。这一时期的妇女十分重视头部的装饰,头上装饰有多种头饰,如簪、钗、梳、篦、珠宝以及鲜花,这些装饰品既沿袭了前面朝代的风格,又有自身的新颖之处,也是别具一格,具有明显的朝代特征。唐朝妇女做头饰用的装饰物工艺精美,图案美观精致,呈现出典雅雍容、華丽而开放的风格,下面主要介绍下梳篦的形制与装饰。
二 唐代梳篦的佩戴
魏晋南北朝时,妇女注重发饰的装饰效果,甚至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假发。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佩戴有梳篦的女佣像。盛唐时妇女开始在头发上插戴和装饰,这种现象被当时的画家用画笔记录了下来。梳篦的佩戴方式起初只在髻前单插一梳,从张萱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画中的人物发饰上就可以看到这种佩戴形式;随后梳篦的佩戴数量逐渐增加,以两把梳子为一组,上下相对而插,如敦煌壁画中的晚唐第138窟女供养人头饰;还有在髻前和其两侧共插三组的,如敦煌壁画第130窟女十一娘(段文杰临)的发饰。还有在脑后插上梳篦的。
关于唐代妇人头上梳篦的记载,不仅出现在画作上,也同样出现在了文人的诗词中间。如唐人王建的“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耸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元稹的“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以及白居易《琵琶行》“钿头银篦击节碎”等,都反映了当时妇女对发饰梳篦的喜爱。
三 梳篦的形制变化
在早期梳子多作为梳理头发的工具而使用,自唐代以来,它开始作为装饰性工具而存在,这一时期由于假发和繁复发式的需要,梳篦于固定美化发髻的作用日益增强,正是这种功用上的改变,也使得梳篦的造型必然发生变化。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木梳和东晋墓出土的木梳相比就可以发现梳篦形制的细微变化,即有细长马蹄形转变为宽扁马蹄形。而至唐代,其造型变化就相对明显,这时期的梳篦性质多为细长半月形,梳背与梳齿多是分开制作的,且有多种不同材质的梳篦。
从唐代诗句里我们可以发现有金、银两种材质的梳篦。如 “钿头银篦击节碎”,和“宝梳金钿筐”。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唐代金质梳篦仅存的梳背上我们可以看到,上面饰有植物纹,线条流畅生动,刻画细腻精美。除了金银质地的梳子之外,还有玉制梳背,其形制也为半月形,玉制玉梳背上的雕刻手法多用阴刻法,梳背与梳齿分开制作。就其精致精巧的雕工来看,可知唐代梳篦在妇女发饰中的重要地位。除了金、银、玉制的梳篦之外,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已出土的梳篦中还有琉璃制品,也有下文中将要介绍的木制梳篦。
四 唐代梳篦的纹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梳篦较为朴素,梳背上大多留白,不饰图案。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开始植物纹饰的流行。魏晋南北朝是封建政权瓦解的时代,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促使了艺术上的新发展,至唐代,中外交流频繁,这就使得西域的植物纹样开始流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件文物梳篦仅存梳背,在实物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梳背为云头型,中心浮雕牡丹花,背面中心刻方胜图案。牡丹代表富贵,方胜因其同心相合的造型寓意男女心意相通,爱情久长。可见人们在梳篦之上给予了美好心愿。此时的梳篦除了装饰性还多了一中象征意义,如很多地方中女子出嫁要用梳子为其梳头。在上述的这些梳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较多的是植物纹,但并不表明这一时期的装饰纹样只有这一种,这种区别在同样是来自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中可以发现,如现存的一件鸿雁纹玉梳背。
该梳背同样为半月形,且梳背与梳齿是分开来的。“梳背两面纹相同,均用减地隐起的手法雕琢流云及两只展翅飞翔的鸿雁,身体各部分及羽毛皆用短直阴线雕琢。”
从上述介绍我们对唐代梳篦的认识可以粗略总结为一下几点:
1.造型上:唐代梳篦多为片状半圆形,少数薄金梳子为马蹄形;
2.材质上:木、铜、金、银、玉制较常见,还有琉璃制品;
3.装饰纹样:多取样与=于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等吉祥图案,如牡丹、荷花、海棠,鸿雁,游鱼,鸳鸯等;
4.制作技艺上:梳背与梳齿多是分开制作,梳背下部为长条状隼,用以与梳齿衔接,玉梳背多为浅浮雕,或阴线雕琢,金银质梳背则有少数用镂空錾刻的。
不管是从上述哪一个特点去观察,我们都可以看到唐代的手工艺人制作梳篦时的精湛技艺,从出土文物到现存美术作品中出现的数量与次数之多,都可以反映出当时妇女对梳篦的喜爱,梳篦上流行的装饰纹样,又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对外交流情况。为我们研究唐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一部分资料。
参考文献
[1] 董洁:《唐代玉梳背考略》,《文物世界》,2013.5.
[2] 王义芝:《敦煌壁画中妇女的插梳方式及美学内涵》,《四川文物》,2009年第5期
[3] 吴琼,陈璐,张福昌:《梳篦的形态演变》,《艺术?生活》2002.3
关键词:梳篦,审美,形制,纹饰
【分类号】:J528
梳篦,又称栉,是我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有云:"栉,梳篦之总名也"。梳子齿疏,用来梳理头发;篦齿密,多用来去除头上的污屑或寄生虫。古人蓄长发,就成为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之物。“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一句是民谣,一句是大文豪苏轼的词,从不同文化背景层下共同描述了梳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还可以看出,梳篦应用的普遍性,从宫廷到乡野,可见它的独特魅力。
一 唐代的审美
在中国众多朝代里,唐朝可谓是一个繁华鼎盛,物阜民丰且让人无法忽视的朝代。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艺术流派相继产生并产生相互间交流与碰撞,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相继发生改变。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稳定,给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当时的唐朝妇女对美的追求可谓是盛极一时,各种发饰、面妆、装饰物也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来。这一时期的妇女十分重视头部的装饰,头上装饰有多种头饰,如簪、钗、梳、篦、珠宝以及鲜花,这些装饰品既沿袭了前面朝代的风格,又有自身的新颖之处,也是别具一格,具有明显的朝代特征。唐朝妇女做头饰用的装饰物工艺精美,图案美观精致,呈现出典雅雍容、華丽而开放的风格,下面主要介绍下梳篦的形制与装饰。
二 唐代梳篦的佩戴
魏晋南北朝时,妇女注重发饰的装饰效果,甚至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假发。考古发掘中还出土了佩戴有梳篦的女佣像。盛唐时妇女开始在头发上插戴和装饰,这种现象被当时的画家用画笔记录了下来。梳篦的佩戴方式起初只在髻前单插一梳,从张萱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画中的人物发饰上就可以看到这种佩戴形式;随后梳篦的佩戴数量逐渐增加,以两把梳子为一组,上下相对而插,如敦煌壁画中的晚唐第138窟女供养人头饰;还有在髻前和其两侧共插三组的,如敦煌壁画第130窟女十一娘(段文杰临)的发饰。还有在脑后插上梳篦的。
关于唐代妇人头上梳篦的记载,不仅出现在画作上,也同样出现在了文人的诗词中间。如唐人王建的“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耸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元稹的“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以及白居易《琵琶行》“钿头银篦击节碎”等,都反映了当时妇女对发饰梳篦的喜爱。
三 梳篦的形制变化
在早期梳子多作为梳理头发的工具而使用,自唐代以来,它开始作为装饰性工具而存在,这一时期由于假发和繁复发式的需要,梳篦于固定美化发髻的作用日益增强,正是这种功用上的改变,也使得梳篦的造型必然发生变化。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木梳和东晋墓出土的木梳相比就可以发现梳篦形制的细微变化,即有细长马蹄形转变为宽扁马蹄形。而至唐代,其造型变化就相对明显,这时期的梳篦性质多为细长半月形,梳背与梳齿多是分开制作的,且有多种不同材质的梳篦。
从唐代诗句里我们可以发现有金、银两种材质的梳篦。如 “钿头银篦击节碎”,和“宝梳金钿筐”。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唐代金质梳篦仅存的梳背上我们可以看到,上面饰有植物纹,线条流畅生动,刻画细腻精美。除了金银质地的梳子之外,还有玉制梳背,其形制也为半月形,玉制玉梳背上的雕刻手法多用阴刻法,梳背与梳齿分开制作。就其精致精巧的雕工来看,可知唐代梳篦在妇女发饰中的重要地位。除了金、银、玉制的梳篦之外,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已出土的梳篦中还有琉璃制品,也有下文中将要介绍的木制梳篦。
四 唐代梳篦的纹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梳篦较为朴素,梳背上大多留白,不饰图案。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开始植物纹饰的流行。魏晋南北朝是封建政权瓦解的时代,民族迁徙和民族融合促使了艺术上的新发展,至唐代,中外交流频繁,这就使得西域的植物纹样开始流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件文物梳篦仅存梳背,在实物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梳背为云头型,中心浮雕牡丹花,背面中心刻方胜图案。牡丹代表富贵,方胜因其同心相合的造型寓意男女心意相通,爱情久长。可见人们在梳篦之上给予了美好心愿。此时的梳篦除了装饰性还多了一中象征意义,如很多地方中女子出嫁要用梳子为其梳头。在上述的这些梳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较多的是植物纹,但并不表明这一时期的装饰纹样只有这一种,这种区别在同样是来自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中可以发现,如现存的一件鸿雁纹玉梳背。
该梳背同样为半月形,且梳背与梳齿是分开来的。“梳背两面纹相同,均用减地隐起的手法雕琢流云及两只展翅飞翔的鸿雁,身体各部分及羽毛皆用短直阴线雕琢。”
从上述介绍我们对唐代梳篦的认识可以粗略总结为一下几点:
1.造型上:唐代梳篦多为片状半圆形,少数薄金梳子为马蹄形;
2.材质上:木、铜、金、银、玉制较常见,还有琉璃制品;
3.装饰纹样:多取样与=于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等吉祥图案,如牡丹、荷花、海棠,鸿雁,游鱼,鸳鸯等;
4.制作技艺上:梳背与梳齿多是分开制作,梳背下部为长条状隼,用以与梳齿衔接,玉梳背多为浅浮雕,或阴线雕琢,金银质梳背则有少数用镂空錾刻的。
不管是从上述哪一个特点去观察,我们都可以看到唐代的手工艺人制作梳篦时的精湛技艺,从出土文物到现存美术作品中出现的数量与次数之多,都可以反映出当时妇女对梳篦的喜爱,梳篦上流行的装饰纹样,又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对外交流情况。为我们研究唐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一部分资料。
参考文献
[1] 董洁:《唐代玉梳背考略》,《文物世界》,2013.5.
[2] 王义芝:《敦煌壁画中妇女的插梳方式及美学内涵》,《四川文物》,2009年第5期
[3] 吴琼,陈璐,张福昌:《梳篦的形态演变》,《艺术?生活》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