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因此,正确理解和认识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
(一)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惑和强制。
(二)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
(三)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四)体验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五)问题性。新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要素包括两方面:①想学。想学就是学习的主动性问题。首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从教材中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课程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感觉有用,这样才把感情投入进去,才喜欢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②能学。怎样才算能学?要从这几个方面衡量:学生参与并确定学习目标、参与制定学习进度、设计评价目标;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有感情的投人,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与调适。自主学习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所以,我们对老师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情绪上有安全感。第二,鼓励和接纳学生自治权、主动权。第三,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第四,以某种建设性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第五,与教师的方法指导相结合。
(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在新课程中运用的非常多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小组人数一般以4~6 人为宜。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 、低三个层次的学生。②小组目标的设立。合作学习小组目标的设立往往可以形成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局面。小组的目标是共同的,形成小组利益共同体。大家就会为同一目标而奋斗。③小组评价与奖励的实施。在合作学习中,引人了“基础分,(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和“提高分”(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这是合作学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评价方法。学生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同时,合作学习还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这样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鼓励大家合作达标。④个人责任的明确。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应有分工,承担一定的个人责任,这样使他们相互依赖,并体验到个人的价值,避免了某些成员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
(三)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进行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的要素:①探究学习以问题为载体。探究学习的问题可以是学科领域的,也可以是生活当中的,特别是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②探究学习的过程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做出猜测→根据问题设计研究过程→收集事实证据→分析和处理信息,对信息的可靠性作出评估,并修正与完善、解释、表达与交流→进一步修正和完整。模拟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索时,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
一、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
(一)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惑和强制。
(二)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
(三)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四)体验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五)问题性。新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要素包括两方面:①想学。想学就是学习的主动性问题。首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从教材中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所教课程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感觉有用,这样才把感情投入进去,才喜欢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②能学。怎样才算能学?要从这几个方面衡量:学生参与并确定学习目标、参与制定学习进度、设计评价目标;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有感情的投人,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与调适。自主学习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所以,我们对老师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情绪上有安全感。第二,鼓励和接纳学生自治权、主动权。第三,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第四,以某种建设性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第五,与教师的方法指导相结合。
(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在新课程中运用的非常多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小组人数一般以4~6 人为宜。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 、低三个层次的学生。②小组目标的设立。合作学习小组目标的设立往往可以形成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局面。小组的目标是共同的,形成小组利益共同体。大家就会为同一目标而奋斗。③小组评价与奖励的实施。在合作学习中,引人了“基础分,(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和“提高分”(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这是合作学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评价方法。学生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同时,合作学习还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这样就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鼓励大家合作达标。④个人责任的明确。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应有分工,承担一定的个人责任,这样使他们相互依赖,并体验到个人的价值,避免了某些成员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
(三)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进行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学习的要素:①探究学习以问题为载体。探究学习的问题可以是学科领域的,也可以是生活当中的,特别是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②探究学习的过程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做出猜测→根据问题设计研究过程→收集事实证据→分析和处理信息,对信息的可靠性作出评估,并修正与完善、解释、表达与交流→进一步修正和完整。模拟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索时,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