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onl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习活动中,认知起操作作用,承担着知识的吸收、贮存和转化任务;而情感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调节等任务。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大目标,其中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其他目标的动力。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把知情融为一体,使认知和情感彼此促进、和谐发展。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那该如何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数学课堂之中呢?我以自己執教的两节课为例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学生的情感点化关键在于老师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离不开教师的正确诱导,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强调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挖掘数学内在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条件,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如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我在引入新课时在一个手里放了粉笔头让生猜在左手还是右手的小游戏,以此为切入点,呈现“下次你猜中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马上说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也有人说猜对猜错的可能性都是50%,还有人说猜对猜错的可能性都是1/2。我马上抓住教育的契机提问:“为什么是1/2?”。学生在猜左右的活动中,有了真切的体验,通过巧妙地设疑更有了新的“发现”。知识的得出,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化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手中玩弄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后来的活动效果自然就“水”(知识)到“渠”(生活)成了。
  其次,我们要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注意言传身教,把某些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内容添上情感色彩,加上适当的渲染,以情激性。教师的体态、手势、语言、语调、表情等对教学都起着积极的情感渲染作用。教师要满怀感情地进行数学教学,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还是以刚才那节课为例,在课的巩固深化环节我给学生设计了扎气球中大奖游戏(五个吹起的气球有三个装了礼物)。每扎一个提问:“你中奖的可能性是多少?不中的可能性呢?”。提问这个问题一下把本课的重点、难点就都突破了。串联起的知识教学活动,又给了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到最后的迟迟不愿下课也就有情可原了。
  二、学生情感点化体现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
  我认为在设计一节课时,应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课堂氛围好比一个有魔力的大磁场,好的氛围能够使学生进人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不仅会感到学习不是负担,相反还感到是一种享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对表现出色的学生多以“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热情洋溢的语言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也没有厌烦、指责的态度,耐心地指导,鼓励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学生感到老师和我们一起动脑。通过这些课堂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数学在学生眼里是有血有肉的,是有感情的。我们应该不断地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数学情感,让负载于教材后的黯淡的感情色彩體现出来。
  三、学生情感点化体现于生生间的互动
  我认为要做到情感点化体现于生生间的互动。首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其次,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如在教学理解倒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谈话:“在倒数的概念中你觉得哪些词应该特别注意?”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关键词的?学生的回答很精彩,解释的也非常透彻。再如:“刚才我们学习了倒数的意义,你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来个测试考考你们。”依次出示3/4、13/5、1/3、8、1、0。让学生抢答他们的倒数。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出各个数的倒数的?总结归纳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重点强调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在让学生通过研究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的环节上,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只会求分数的倒数的知识的单一,延伸的所学的内容。教师的提问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时受到碰撞,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对问题的解答互相补充,配合默契,从而共同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听、说、思、辩的能力,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魅力是无穷的,使数学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之中。充分发挥了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为深入浅出的理解关键点,引起共鸣。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启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在教学中,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真正为学生创造一种乐学的环境,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学习,才能愉快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只要教师用感情来浸泡数学,并把数学回炉于生活,炼出用感情包装的数学,学生有了感情。至此,我们才可说“数学就有了感情”。
其他文献
尝试探讨艺术的一些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在中止这一提问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追问必须要建基于人的艺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考试还是传统的笔试,然而随着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动考试已经完全成为可能.我们开发了一种考试系统,把题库,试卷自动生成,网络考试和自动批改完
激励性评价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进行激励、鼓舞,目的是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鼓起学生的勇气和力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课堂教学中开展激励性评价应有利于指导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自信心、有利于民主性、有利于说明道理、有利于体现主体性、有利于独创性。这样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为孩子创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自由自主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最能看出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视野的开阔广度以及他们道德品质的修养程度。写作高于生活,但它首先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诞生写作素材的肥沃土壤、不竭源泉和扎根基础,所以,我们应当想方设法拉近作文与生活的距离——作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相依相存、相辅相成的:生活孕育作文、作文表现生活,应让作文真正发挥作用,既顺应现实生活的需要,又促进现实生活的不断发展,更是对现实生活的高
本文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弱化、实效差人手,简要分析了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习生活、活动社交、心理健康、毕业就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必须改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