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存在论关切人的存在,重视体验、感觉等直观感受,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难以克服的弊病提供了新方法。本文从存在论视角出发,深度剖析了传统语文教学中难以克服的问题,对回归生活世界的语文教学做出了新的思考。
【关键词】存在论 认识论 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會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教师能力标准研究”(课题批准号:BFA09002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71-02
一、关切此在的存在:学科定位人文化
语文学科在促使人成为“此在”的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的学科,语文课本不是按照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编排而成的,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独立存在的。而且,大部分的文章也并不只是为了成为语言运用的典范编入教材而撰写的。诗词歌赋,文章道德,每一篇都浸润着人类或喜或悲的情绪,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作者用各自的语言为我们描述着他们所经历的存在。真正的语文教育是使没有经历过的人获得亲历的感受体验,能够通过语言的描述感受到语言背后的存在,并随之汇入人类文明发展的河流,有文化地知觉世界。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僵死的知识,学习字、词、句、段、篇、章、写作技巧及手法,而是使字词所蕴含的存在显现出来,流淌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去经历尚未经历过的故事,去感悟难以感悟到的情感。课文不只是语言训练的手段工具,而是一扇门,引领学生走进文字背后的存在。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独立的,或蕴含着千年的文化传统、或体现着独特的人生经历、或包容着奇特的民生世态。不可否认,语文有知识的传递,但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存在以及学生与作者同情共谋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语言文字绝不仅仅是表情达意、认识世界的工具,更多的是学生自主的体验建构。
二、强调整体性,抵制支离破碎的教学
“如果我们企图砸碎石头以透视它,石头的碎片仍然不会向我们显示内在的东西。”[1]即使我们把石头的碎片放到天平上称量重量,我们得到的数字也只是计算重量的形式,而不是石头本身,“石头的碎片之和”并不等于“石头”。文学也是一样,作者用词语构造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简单地堆砌词语,而是通过词语表达生活中的存在。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同整篇文章所承载的感情都是一致的。读到文章的第一句话,第一个字,我们就能感受到整篇文章所蕴含的存在朝我们奔涌而来,我们的情感也伴着文章流淌开来。语文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教独立的字词,也不是教独立的篇章。化用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的话,每一节语文课,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应该是在教完整的语文。
文学作品具有完整性,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的阅读期待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域”。创作者选择不同的语词构筑成文章整体,每一个语词都体现着创作者真实的经历和独特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语词只有在文章整体的语境中才有独特的意义。传统的语文课堂基于认识事物的需要,往往将文章划分为几个段落,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殊不知,正是这样的肢解,使学生游离在文章的内涵实质之外,只关注文章的细节内容,难以达到与作者同情共谋的境界。
三、注重情绪体验,意义解读的不在场
阅读者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艺术作品的体验者、再造者。语文教学面对的是语言文字本身,但是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却不为文字本身所限制。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的“在场”,更要关注作品的“不在场”。海德格尔谈到梵高的油画作品《农鞋》时做了这样的分析:“在鞋具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农鞋里,聚积着在寒风陡峭中迈动在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2]通过“在场”的观察,海德格尔用自己的联想、想象,将自己与农人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感悟到“不在场”的意义。文字也是一样,对文字的解读不能局限于是字面的含义,我们应透过“在场”的信息追寻文字背后蕴含的“不在场”的存在。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言:“‘赤’不单只解作红色,‘夜’不单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3]
语文教学要关照由文本引起的情绪体验,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探寻作品的“不在场”意义。例如韩军老师在讲授《登高》时,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江水滚滚翻腾。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已经满身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国家正处在战乱中,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4]一番饱含深情的描绘在课堂上营造了与诗歌相似的氛围,使学生能够深入体悟文章。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学生在与教师、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中进入文章,并为之感动,为之震撼。语文教学就是使这种感动、震撼汇入学生的生命,养成学生的语言意识品质,使学生能够“有文化地知觉、体验世界和生活”。[5]
参考文献:
[1]马丁·海德格尔.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朱晓宏,刘秀江.中学语文课堂——意义世界的缺失[J].新课程研究.
[3]夏丏尊.夏丏尊文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宁虹.严格科学地实现素质教育——教师的专业[J].教育研究,2012(11):4-10.
【关键词】存在论 认识论 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會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教师能力标准研究”(课题批准号:BFA09002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071-02
一、关切此在的存在:学科定位人文化
语文学科在促使人成为“此在”的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的学科,语文课本不是按照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编排而成的,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独立存在的。而且,大部分的文章也并不只是为了成为语言运用的典范编入教材而撰写的。诗词歌赋,文章道德,每一篇都浸润着人类或喜或悲的情绪,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作者用各自的语言为我们描述着他们所经历的存在。真正的语文教育是使没有经历过的人获得亲历的感受体验,能够通过语言的描述感受到语言背后的存在,并随之汇入人类文明发展的河流,有文化地知觉世界。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僵死的知识,学习字、词、句、段、篇、章、写作技巧及手法,而是使字词所蕴含的存在显现出来,流淌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去经历尚未经历过的故事,去感悟难以感悟到的情感。课文不只是语言训练的手段工具,而是一扇门,引领学生走进文字背后的存在。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独立的,或蕴含着千年的文化传统、或体现着独特的人生经历、或包容着奇特的民生世态。不可否认,语文有知识的传递,但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存在以及学生与作者同情共谋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语言文字绝不仅仅是表情达意、认识世界的工具,更多的是学生自主的体验建构。
二、强调整体性,抵制支离破碎的教学
“如果我们企图砸碎石头以透视它,石头的碎片仍然不会向我们显示内在的东西。”[1]即使我们把石头的碎片放到天平上称量重量,我们得到的数字也只是计算重量的形式,而不是石头本身,“石头的碎片之和”并不等于“石头”。文学也是一样,作者用词语构造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简单地堆砌词语,而是通过词语表达生活中的存在。作品中的每一个字同整篇文章所承载的感情都是一致的。读到文章的第一句话,第一个字,我们就能感受到整篇文章所蕴含的存在朝我们奔涌而来,我们的情感也伴着文章流淌开来。语文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教独立的字词,也不是教独立的篇章。化用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的话,每一节语文课,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应该是在教完整的语文。
文学作品具有完整性,文章的字、词、句、段、篇,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的阅读期待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域”。创作者选择不同的语词构筑成文章整体,每一个语词都体现着创作者真实的经历和独特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语词只有在文章整体的语境中才有独特的意义。传统的语文课堂基于认识事物的需要,往往将文章划分为几个段落,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殊不知,正是这样的肢解,使学生游离在文章的内涵实质之外,只关注文章的细节内容,难以达到与作者同情共谋的境界。
三、注重情绪体验,意义解读的不在场
阅读者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艺术作品的体验者、再造者。语文教学面对的是语言文字本身,但是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却不为文字本身所限制。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作品的“在场”,更要关注作品的“不在场”。海德格尔谈到梵高的油画作品《农鞋》时做了这样的分析:“在鞋具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农鞋里,聚积着在寒风陡峭中迈动在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2]通过“在场”的观察,海德格尔用自己的联想、想象,将自己与农人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感悟到“不在场”的意义。文字也是一样,对文字的解读不能局限于是字面的含义,我们应透过“在场”的信息追寻文字背后蕴含的“不在场”的存在。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言:“‘赤’不单只解作红色,‘夜’不单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诗味吧。”[3]
语文教学要关照由文本引起的情绪体验,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探寻作品的“不在场”意义。例如韩军老师在讲授《登高》时,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江水滚滚翻腾。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已经满身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国家正处在战乱中,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4]一番饱含深情的描绘在课堂上营造了与诗歌相似的氛围,使学生能够深入体悟文章。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学生在与教师、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中进入文章,并为之感动,为之震撼。语文教学就是使这种感动、震撼汇入学生的生命,养成学生的语言意识品质,使学生能够“有文化地知觉、体验世界和生活”。[5]
参考文献:
[1]马丁·海德格尔.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朱晓宏,刘秀江.中学语文课堂——意义世界的缺失[J].新课程研究.
[3]夏丏尊.夏丏尊文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宁虹.严格科学地实现素质教育——教师的专业[J].教育研究,2012(1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