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人类的心灵——茨威格小说中的心灵描写分析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n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茨威格将精神分析引入文学创作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他的小说中作家热衷于表现女主人公的本我冲动,在非理性的神秘力量蛊惑后作出的荒唐行为,描写她们内心的悔恨和痛苦的挣扎。本文主要从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来具体阐述作家细腻的心灵描写方法,以此表现作家对广大女性的同情及对她们人格的尊重,人道主义情怀浓厚。
  关键词:茨威格;精神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1881年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童年时代过着优越的生活,受着良好的教育,对文学艺术很感兴趣,尤其是作家生活在以“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而著称的维也纳,这使得茨威格从小就在这样一个文学艺术氛围浓厚的地方成长起来。1914年作家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最终以德奥的失败而告终。茨威格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很多,但也收获了很多。1926年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失去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失去的是:从前的悠闲自在,活泼愉快,创作的轻松惬意,以及一些身外的东西。留下来的:一些珍贵的友谊,对世界的更好的认识,对那种知识的炽热的爱,还有一种新的坚强的勇气和充分的责任感,在逝去多年时光之后,突然成长起来……”①战争之后使得茨威格对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开始热衷于对人类心灵的探索,由此作家也被赋予“灵魂的猎手”这一称号。
  人类的心灵一直是一个隐秘的世界,许多作家、心理学家一直在为揭示这个隐秘的世界而作出不断的探索。伟大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就为茨威格文学创作的心灵分析之路点亮了智慧之灯。在茨威格的小说中,他热衷于表现女主人公的本我冲动,在非理性的神秘力量蛊惑后作出的荒唐行为,描写她们内心的悔恨和痛苦的挣扎,自我和超我的相互矛盾,继而表现出作家对她们的同情而并非批判,人道主义情怀浓厚。下面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部小说来具体分析作家出神入化的心理描写手法: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女人短暂而又辛酸的一生:在她郁郁寡欢、杂乱无章的十三岁的时候遇见了新搬来的邻居R作家,有一种强烈的力量使得她不顾一切的爱上了他,此后女人一辈子都在追逐这个令他心动的男人,为此不惜抛下母亲和舒适的生活。她费尽心思接近R,并像妓女一般委身与他,并有了一个孩子,但对于风流成性的R来说她只不过是一个陌生人,与他的香烟、衬衣并无二致。为了能够让R再一次方便的召唤她,她拒绝了任何爱她的男人的求婚,为了给他的孩子一个优越的生活,她不得不出卖肉体。不幸的孩子患上了疾病夺走了他幼小的生命也给女人一个致命的打击,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给深爱的男人写了最后一封信,追述自己为他奉献的一生,可惜最后作家也没能记起她是谁……在这部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中,茨威格运用许多心理描写方式来全面刻画这个女人的一生。
  首先是内心倾诉的方式。“你,和我素昧平生的你!”小说以女主人公写给R作家一封信的口吻,娓娓叙述整个情节的发展始终。“因为我不能孤零零的一个人守着我那死去的孩子,而不倾诉我的衷肠。在这可怕的时刻,要是我不对你说那该对谁去诉说!”由于孩子的不幸去世给了女人致命的打击,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女主人公鼓足勇气写给负心的人最后一封信,她说“我想同你单独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向你倾吐:我的整个一生都要让你知道,我的一生始终都是属于你的,而对我的一生你却从来毫无所知……”、“我要向你吐露我的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在此之前我的生活郁郁寡欢、杂乱无章……”茨威格在小说中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向这个男人以及读者叙述这个女人的一生,使得人们能够充分的进入小说中女人的内心世界、灵魂深处,展现人物内心的全部情感发展变化,也正是由于正确的运用了内心倾诉这一方法,使得读者能够充分了解女人的内心世界,并没有因为她的堕落而鄙夷、唾弃她,而是满怀对她的同情、怜悯之心。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我知道,我现在告诉你的,全是些怪可笑的感情波澜,孩子气的蠢事。我该为这些事感到害臊,但是我并不感到羞愧,因为我对你的爱情从来没有像在这种天真的激情中更为纯洁,更为热烈的了……”
  其次是梦境的描写。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梦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能够真实的泄露人们潜意识中的秘密。在《来信》中女人多次在梦中梦见R作家,从刚开始未曾见到R作家本人,女孩就已经对他着魔“整个晚上我都没法不想你…就在那天夜里,我还不认识你,我就第一次梦见了你”。后来随着女人对R感情的进一步加深,梦境也随着变得频繁,“我时刻都想着你,什么也不做…根据自己的情绪状态,做着最幸福和最可怕的梦。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一切我都在梦里想过了”作家通过女人的梦境向读者展示了她隐秘的内心世界,增强了作品的内涵。
  第三是行为描写。行为与人的内心世界息息相关,行为是展现人心灵的一个窗口,通过一些细微的行为能够捕捉到人物敏锐的内心感受。在《来信》中女人的少女时期由于过度迷恋R作家干了很多傻事,“我去吻你手摸过的门把手,捡了一个你进门之前扔掉的雪茄烟头,在我心目中它是神圣的,因为你的嘴唇在上面接触过。”这些个行为的描写生动的表现了女孩集中了全部热情的爱,这种行为让读者读后能够充分感受到那种单纯和忠贞不渝,与作家的冷淡、风流形成鲜明对比。还有一处精彩的描写就是在女人最后一次跟R作家风流后由于作家最终没有认出她是谁并小心翼翼的塞钱给她,使得女人“羞惊难言”。当她快步走到门口与仆人约翰撞面时,写道“就在这时—就在这一秒钟,你听见了吗?就在我眼噙泪水看着他、看着这位面容衰老的仆人的一秒钟,他的眼里忽然一亮。…这位从我童年时代过后就一直没有见过我的老人认出了我。…”通过传神的刻画老人的“眼睛一亮”不仅照亮了女人的心,也打动的读者的心,就如女人所说,这位从“我”童年时代过后就一直没有见过“我的”老人居然都能认出我,而“你”—一个与我有过一个孩子的男人却不曾记得我,加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令人震撼。
  最后一点是周围场景的描写。场景描写是作家用来表现人物心理或是衬托氛围的一种方式。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周围场景描写也带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来信》的最后一段,作家借用R屋里的花瓶,很好的表现了他看完女人来信后的心理感受,“他的目光落在了他面前书桌上的那只花瓶上……他全身一怔:他觉得仿佛一扇看不见的门忽然打开了,股股穿堂冷风从另一世界飕飕吹进他安静的屋子…”花瓶是女人最后留给他的东西,看见了花瓶犹如见到了这个模模糊糊、朦胧不清的女人,在作家了解了这个“陌生女人”的一生后,不禁也对自己产生了反思,“他感觉到一次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一时间他的心里百感交集,他思念起那个看不见的女人,没有实体,充满激情…”这也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思考余地。
  茨威格的中篇小说在女性形象塑造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他对女性充满了爱和同情。对于女性的一些超乎常情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行动做了最好的辩护和解释,使得读者也不由得对她们表示同情和理解。《来信》中的女人的这种爱情作者写的忘我、坚贞不渝,甚至在绝望之书中她也没有责怪这个负心的男人,只是希望他能够听她诉说并相信所说的一切。这种爱情使得女人由柔弱变得坚强不屈,可以算作一个为爱情搏斗的女英雄,她短暂而痛苦的追求爱情的一生,尽管有很多违反道德和社会伦理的事情,但是通过茨威格细腻的展现人物的内心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种与道德无关的纯洁无暇,另外,通过揭开女人的内心世界,带给我们的还有对那个风流卑下、道貌岸然的R作家的唾弃。女主人公越是对他爱的热烈、真挚,越能体现出游戏人生的R作家的猥琐、卑鄙,二者形成鲜明的反差,使得作品的悲剧效果也颇为浓厚,这也是心灵描写的成功之处。
  
  注 释:
  ①《茨威格小说精选》[奥]茨威格著 高中甫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序言p3.
其他文献
摘 要:《美国的悲剧》是20世纪著名美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德莱塞的代表作。本文主要运用女性主义的理论,对小说进行研读。首先探讨的是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新女性”形象,然后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女性主义解读,论证该小说并没有超出社会文化的渊源,女性始终生活在父权,男权的社会意识之下。  关键词:女性主义;《美国的悲剧》;新女性;父权制    《美国的悲剧》是德莱塞的代表作,也是使他获得世界性声誉的作品。
期刊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方式,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是当今课改的热点问题。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场变革,它的人机交互功能实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课件的直接对话,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数学活动、例习题讲解这几大环节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教育信息技术新兴的生力军。将交互式电子白板运用
期刊
摘 要:《卡利古拉》是加缪在戏剧方面取得最持久成功的一出剧,作者把它和《局外人》《西西弗斯神话》合称为“荒诞三部”。卡利古拉是罗马帝国的第四任皇帝,他在其妹妹兼情妇德鲁西娅死后而“发疯”,但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最清醒的人,他认识到了这个时代的荒诞“人要死亡,他们并不幸福”,于是,他开始用他手中的权利“使不可能的成为可能”,最终死于反叛人群的刺杀。无疑,卡利古拉是一位悲剧人物。在这部剧中,展现了加缪
期刊
摘 要:在《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中,福楼拜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使“马”这一意象深刻的含义,对于分析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细节描写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马;爱玛;包法利;福楼拜     居斯塔夫·福楼拜是法国十九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他提出了创作中的“零度风格”也即无我风格,即“通过赋予主观情感以客观对应物的方式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①。在《包法利夫人》中,有大量的象征
期刊
摘 要:戴维洛奇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学院派中的小说家,他的文学批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他的校园三部曲中《小世界》的产生背景以及分析一下其中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特点,以便于我们更好的研读作品。  关键词:小世界;学者;讽刺    戴维·洛奇是后现代主义中学院派的作家,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和评论家,在他的小说中体现出了很多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也有许多资料把他定义为小说家、批评家,
期刊
摘 要:首先对前人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得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儿”是一个语素,并且有词根和词缀两种。最后对词缀“儿”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此外,还指出了一些不读成儿化韵的儿化词现象。  关键词:“儿”;儿化词;词根;词缀    一、总结前人观点    语素“儿”在汉语普通话及大部分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在构词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知道,在“婴儿”、“儿童”等大多数非儿化词中,“儿”是词根语素。但
期刊
摘 要:日本人均寿命由于科技的进步生活品质的提高已经跃居世界首位,但现代日本社会仍旧面临着高自杀率的挑战。本文将重点从日本人在“死”方面的特殊性入手进行对日本人的简单剖析,并介绍日本人对于死亡的直面和美化。  关键词:自杀;死;日本人;美化    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日本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人口寿命最长的国度,但同时日本的自杀率也高居榜首。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1年《世界卫生统计资料》
期刊
摘 要:克里姆特与比亚兹莱同处于世纪之末,都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创作作品题材类似,运用在绘画中的隐喻元素极为相似,对传统绘画做出了创新,在艺术追求上都遭受到过质疑,但在艺术的历史长河中都脱颖而出,其艺术的成就都被世人所敬仰。本文通过比较克里姆特与比亚兹莱在艺术追求上的异同点进一步分析两者在构图、艺术表现上的成就,以及其成就对后来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克里姆特;比亚兹莱;构图;艺术表现;设计 
期刊
摘 要:在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中,最让他得心应手的,还是他的喜歌剧创作。其中,真正代表莫扎特高度成就的喜歌剧作品是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这部歌剧中,处于第三等级的苏珊娜这个角色在剧情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在剧中人物安排上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和艺术魅力。本文就以苏珊娜所演唱的女高音咏叹调为切入点,对莫扎特喜歌剧的音乐语言特色进行初探。  关键词: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喜歌剧;苏珊娜;咏叹
期刊
Abstract:The story of Wuthering Heights is mixed with love and hatred. Heathcliff’s humiliation and misery prompt him to spend most of the rest of his life seeking revenge on Hindley, Linton and the 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