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迅速发展,并带动英语教学研究的重心转移:由传统的关注教师如何"教"逐渐转变为关注学生如何"学"。研究表明,(Rubin, 1975; Stern, 1975; Naiman et al., 1978, O'Malley and Chamot 1990, Anderson 2003),学习者在年龄、性格、动机、语言学能、学习风格、认知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学习策略也往往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外语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语言水平而有意识地采取的方式、手段及其特定的组合。合理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一、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意义
美国学者Rubin和加拿大学者Naiman是早期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代表人物。当时的研究主要针对善学语言者的学习策略共性特点。1984年,黄小华的硕士论文"An Investig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at Chinese EFL Learner in China Employ"标志着中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开始。此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学习策略的探索由早期的善学者与不善学者的策略对比、策略与成绩的关系发展到策略有效性论证和策略培训。研究表明,策略训练不仅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虽然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确切定义还存在分歧,但界定方法大致相同: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提高语言水平而采取的技巧、方法或者刻意的行动;学习策略灵活多样,受多种因素影响;学习策略既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可视行为,也是隐性的心理活动;学习策略的培训能够提高学习效果。总体而言,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策略培训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理论依据
认知活动是复杂的思考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根据Anderson(1983)提出的认知技能获得模式,学习策略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认知技能,是不可能自然习得的,必须在教师指导下,经过认知、联系、自动化三个阶段,才能由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在程序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描述、解释、演示目标策略,为学习者提供机会,将所学策略加以实践,并对学习者的策略运用给予即时反馈,使学习者能够掌握目标策略并将之迁移到新的学习任务和情景中去。该模式强调培训在技能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策略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英语学习策略的培训模式
学习策略的研究者们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培训途径,但由于教育背景、语言学习的客观环境、学习者因素及训练者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及影响,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的模式各不相同,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实践中,常用的训练模式包括讲座式、研讨式、教材渗透式和教学活动渗透式等。
讲座式训练的关键目的是培养策略意识(strategy awareness),主要是邀请学习策略方面的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为学习者做专题讲座或报告。这种模式具有规模大、节省时间的优点,缺点是学习者不能结合学习活动亲自尝试学习策略,因此往往不能获得训练的实际效果。
研讨式策略训练是把讲座、讨论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者可以结合实际语言活动或任务,并以小组形式讨论各自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经验。这种模式有效弥补了讲座式的缺点,但实际操作具有难度,它需要在课堂教学外另行安排时间,并需要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参与指导。
教材渗透式训练就是将学习策略的训练以"隐藏式"或"非隐藏式" 渗透到教材的各个单元中,使学生在教材学习中同时获得学习策略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如果教材本身没有体现或包括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培养,那就要求授课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改编,因此不适应于在学习策略培训方面缺乏经验的教师。
Cohen(1998)提出了教学活动渗透式的学习策略培训――以学习策略为主的教学模式(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on,SBI),强调将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到整个语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使语言学习和学习策略训练并驾齐驱。具体可以划分以下几个步骤:(1)教师直接描述、演示并举例某些学习策略;(2)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讨论自己曾经使用过的学习策略;(3)在教学活动中,以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将策略融入语言学习任务。此种模式的学习策略培训虽然可能需要占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但这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综合培训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英语学习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
以上几种学习策略培训模式各有特点,各有利弊。实践中,很难找到一种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的模式,在具体实施策略培训的过程中,应根据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选择配合使用。
讲座式和研讨式学习策略训练都是专门的学习策略培训,在培训初期可以尝试使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重视学习策略;教材渗透式和教学活动渗透式培训模式要求将学习策略的训练融合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通过教师介绍、演示,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步熟悉策略、使用策略,最终、应用策略,这会有效促进英语学习,甚至将学习策略引入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目前,国内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时间尚短,很多方面不够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此外,外语学习策略主要是借鉴国外的训练教材,适合中国教师、学生使用的教程寥寥无几,在这种现状下, 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更加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大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Anderson,J.R. 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Cohen, A.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8.
[3]Naiman, N., Frohlich, M., Stern, H. and Todesco, A.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M].Toronto: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1978.
[4]O'Malley, J. M. and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Rubin, J.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 TESOL Quarterly[J].1975, 9 (1).
[6]Stern, H. H.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good learner?[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75,31 (3).
[7]刘斌贤.论英语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
[8]王立非,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培训与研究在中国[J].外语界,2003,(6).
一、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意义
美国学者Rubin和加拿大学者Naiman是早期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代表人物。当时的研究主要针对善学语言者的学习策略共性特点。1984年,黄小华的硕士论文"An Investig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at Chinese EFL Learner in China Employ"标志着中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开始。此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学习策略的探索由早期的善学者与不善学者的策略对比、策略与成绩的关系发展到策略有效性论证和策略培训。研究表明,策略训练不仅有利于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虽然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确切定义还存在分歧,但界定方法大致相同: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为提高语言水平而采取的技巧、方法或者刻意的行动;学习策略灵活多样,受多种因素影响;学习策略既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可视行为,也是隐性的心理活动;学习策略的培训能够提高学习效果。总体而言,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策略培训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英语学习策略培训的理论依据
认知活动是复杂的思考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根据Anderson(1983)提出的认知技能获得模式,学习策略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认知技能,是不可能自然习得的,必须在教师指导下,经过认知、联系、自动化三个阶段,才能由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在程序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描述、解释、演示目标策略,为学习者提供机会,将所学策略加以实践,并对学习者的策略运用给予即时反馈,使学习者能够掌握目标策略并将之迁移到新的学习任务和情景中去。该模式强调培训在技能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策略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英语学习策略的培训模式
学习策略的研究者们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策略培训途径,但由于教育背景、语言学习的客观环境、学习者因素及训练者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及影响,语言学习策略培训的模式各不相同,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实践中,常用的训练模式包括讲座式、研讨式、教材渗透式和教学活动渗透式等。
讲座式训练的关键目的是培养策略意识(strategy awareness),主要是邀请学习策略方面的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为学习者做专题讲座或报告。这种模式具有规模大、节省时间的优点,缺点是学习者不能结合学习活动亲自尝试学习策略,因此往往不能获得训练的实际效果。
研讨式策略训练是把讲座、讨论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者可以结合实际语言活动或任务,并以小组形式讨论各自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交流经验。这种模式有效弥补了讲座式的缺点,但实际操作具有难度,它需要在课堂教学外另行安排时间,并需要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参与指导。
教材渗透式训练就是将学习策略的训练以"隐藏式"或"非隐藏式" 渗透到教材的各个单元中,使学生在教材学习中同时获得学习策略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如果教材本身没有体现或包括学习方法和策略的培养,那就要求授课教师对教材进行补充改编,因此不适应于在学习策略培训方面缺乏经验的教师。
Cohen(1998)提出了教学活动渗透式的学习策略培训――以学习策略为主的教学模式(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on,SBI),强调将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到整个语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使语言学习和学习策略训练并驾齐驱。具体可以划分以下几个步骤:(1)教师直接描述、演示并举例某些学习策略;(2)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讨论自己曾经使用过的学习策略;(3)在教学活动中,以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将策略融入语言学习任务。此种模式的学习策略培训虽然可能需要占用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但这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综合培训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效率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英语学习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融入
以上几种学习策略培训模式各有特点,各有利弊。实践中,很难找到一种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的模式,在具体实施策略培训的过程中,应根据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选择配合使用。
讲座式和研讨式学习策略训练都是专门的学习策略培训,在培训初期可以尝试使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重视学习策略;教材渗透式和教学活动渗透式培训模式要求将学习策略的训练融合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去,通过教师介绍、演示,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步熟悉策略、使用策略,最终、应用策略,这会有效促进英语学习,甚至将学习策略引入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目前,国内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时间尚短,很多方面不够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此外,外语学习策略主要是借鉴国外的训练教材,适合中国教师、学生使用的教程寥寥无几,在这种现状下, 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更加积极地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大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Anderson,J.R. 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Cohen, A.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8.
[3]Naiman, N., Frohlich, M., Stern, H. and Todesco, A.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M].Toronto: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1978.
[4]O'Malley, J. M. and Chamot, A. U.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Rubin, J.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ach us, TESOL Quarterly[J].1975, 9 (1).
[6]Stern, H. H.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good learner?[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75,31 (3).
[7]刘斌贤.论英语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
[8]王立非,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培训与研究在中国[J].外语界,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