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学习积极性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课过分注重了知识点的讲解与分析,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就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并逐步形成了墨守成规的学习态度,不敢也不愿参与。在这方面,笔者浅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讲求学习方法,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很多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由于教师满堂灌,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主動性受到挫伤,学习兴趣下降,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每次课的学习目的,即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堂课学习内容的价值,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有何联系,对学生今后发展有什么意义;最后教师还应该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自我评价,开发学生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导"要精彩。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好的导入设计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导入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语言的艺术性。只有这样,上课时,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2、"导"要适度。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导入也要讲究个"度"。要导的适度,教师就要做到语言精练而不冗长,简明而又准确无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使他们对所学知识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述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想学习。
三、重视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在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但是还没有想通的时候,才进行启发,当他们思考问题已有所得,但还不能明确表达出来的时候,才予以开导。这就是说,启发要把握时机,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的目的则是在于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否则也就失去了启发的意义。也就是说,启发诱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其发展。
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的,知识本身并不是关键,至关重要的是形成掌握知识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虽然离不开对知识的掌握,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必须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去探索、开动脑筋想问题。掌握知识是学生发展的中介,使学生跳出被知识所奴役的境地,从而使学生在知识面前具有主动性,能够把握自己的认识过程。
四、创设情境教学、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
营造和谐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就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为此,每节课教师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形体动作来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使之自觉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五、运用成就感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曾经说过,"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也有心理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勇气。"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例如,让优、中、差生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继而鼓励其继续努力;也可以引入竞赛形式,采取自己与过去的竞赛、个人间的竞赛及集体间的竞赛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动力。或者,给学生设计一些难度适中、有新鲜感的任务,并对练习结果进行反馈,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有助于以后减少错误,同时可以使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就感。
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进步和成就,并且得到了老师的认可,那种由衷的喜悦所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爆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意料的。这种自信心的产生,是一种意识到"我有潜力、我能行"的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发现"的心理表现。这种成功快乐的体验不单要使知识来推动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依靠发展能力和自信心来推动学习知识,形成知识——能力——自信心三者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们教师还应该从各方面关心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多和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同时,也不断地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多和他们交流,与他们分享。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新课程如何改革,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法,都要把学生的主体性摆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每个教师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使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实现。
【关键词】语文学习积极性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课过分注重了知识点的讲解与分析,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就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了被动地接受知识,并逐步形成了墨守成规的学习态度,不敢也不愿参与。在这方面,笔者浅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讲求学习方法,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很多情况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由于教师满堂灌,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主動性受到挫伤,学习兴趣下降,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明每次课的学习目的,即课堂上应该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内容;其次要向学生解释本堂课学习内容的价值,即现在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实践有何联系,对学生今后发展有什么意义;最后教师还应该具体指导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利用各种手段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自我评价,开发学生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导"要精彩。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好的导入设计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导入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语言的艺术性。只有这样,上课时,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2、"导"要适度。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导入也要讲究个"度"。要导的适度,教师就要做到语言精练而不冗长,简明而又准确无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使他们对所学知识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述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想学习。
三、重视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只有在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但是还没有想通的时候,才进行启发,当他们思考问题已有所得,但还不能明确表达出来的时候,才予以开导。这就是说,启发要把握时机,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的目的则是在于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否则也就失去了启发的意义。也就是说,启发诱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其发展。
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不是最终的,知识本身并不是关键,至关重要的是形成掌握知识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虽然离不开对知识的掌握,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必须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去探索、开动脑筋想问题。掌握知识是学生发展的中介,使学生跳出被知识所奴役的境地,从而使学生在知识面前具有主动性,能够把握自己的认识过程。
四、创设情境教学、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
营造和谐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就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为此,每节课教师都应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适度得体的形体动作来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固定在课堂上。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使之自觉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五、运用成就感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曾经说过,"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也有心理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勇气。"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例如,让优、中、差生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继而鼓励其继续努力;也可以引入竞赛形式,采取自己与过去的竞赛、个人间的竞赛及集体间的竞赛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动力。或者,给学生设计一些难度适中、有新鲜感的任务,并对练习结果进行反馈,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有助于以后减少错误,同时可以使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就感。
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努力取得了进步和成就,并且得到了老师的认可,那种由衷的喜悦所焕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爆发出来的智慧潜力,往往是超出意料的。这种自信心的产生,是一种意识到"我有潜力、我能行"的自我评价,是一种"自我发现"的心理表现。这种成功快乐的体验不单要使知识来推动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依靠发展能力和自信心来推动学习知识,形成知识——能力——自信心三者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们教师还应该从各方面关心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多和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同时,也不断地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多和他们交流,与他们分享。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新课程如何改革,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法,都要把学生的主体性摆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每个教师都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使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