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中有许多内容都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理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现就关于思考与实践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做简要介绍。
关键词:思考实践能力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对于教学的要求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包括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在生物学习中如果能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诱导学习,那么学习生物将变成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
一、思考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很多生物学知识都属于微观范畴,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但是,如果把这些微观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比较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进行联想理解和记忆,就比较容易掌握。下面就以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来进行详细说明 。
细胞属于微观知识,学生用肉眼看不见,更是摸不着,只能运用自己的联想能力来理解。在想象的基础上得到细胞的大概框架。在此时,可以提示学生一个受精卵就是一个细胞,从而使学生想到鸡蛋。鸡蛋是肉眼能看见的动物细胞,蛋壳是一层特化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紧贴蛋壳的一层薄膜是细胞膜,蛋清是细胞质,蛋黄是细胞核。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胞结构就活灵活现了。另外,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蛋黄和蛋清是分开的,除非用筷子等搅拌才会混合起来,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在细胞核外面包裹着核膜。在煮熟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蛋黄外边的那层薄膜了。说到这儿,学生不但彻底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些好奇心强的同学就会在吃鸡蛋时进行详细的观察了。
对于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的理解,可联系同学们常吃的大果冻。细胞质基质是均匀透明的胶状物,就像果冻;而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各种形态的细胞器,就像是悬浮在果冻里的各种各样的果肉,如:桔子,水蜜桃,葡萄等。这样学生不但好理解,而且以后在吃果冻时也会想到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在学到细胞膜功能时,联想法更是必不可少。细胞膜的功能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物质的交换,关于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有两种(以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为准):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自由扩散是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不需消耗能量,靠的是分子势能。就像一个人从滑梯上向下滑动时,不需要自己消耗运动能,只要靠本身的重力势能就能自然滑下一样。而主动运输是指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消耗能量。就像人要过河,需要船作为载体,需要划船消耗能量,而河的两岸就是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
各种细胞器的形态也可联系到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如,线粒体像花生或胶囊,叶绿体像橄榄,高尔基体像叠加在一起的硬币等。
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素质教育的体制下,不但要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注重对学生实验及动手能力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及制作模型等的能力。
细胞的有丝分裂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对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理解,是学好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好生物的基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它们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可以让学生找两支铅笔,两段一样长的细铁丝,一块吸铁石。分裂间期时,染色质呈丝状,进行复制,并形成染色单体。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这两段细铁丝用吸铁石吸附在一起,就代表完成了复制,而吸铁石就是着丝点,两段细铁丝分别是姐妹染色单体。前期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我们可以把细铁丝缠绕在铅笔上。这时候的细铁丝就不叫染色质了,成了染色体。中期时再继续缠绕,铁丝将越来越短,形态也越来越清晰。后期时,去掉吸铁石,常绕着铁丝的两支铅笔分离,也就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所以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时,染色体解螺旋,重新变成细长的丝状染色质。我们可以将铁丝再从铅笔上解螺旋退下,恢复成丝状。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并且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一目了然。又因为是自己动手制作,所以印象深刻,积极性也较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在讲到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可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并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我们知道现在的奶粉中有时会参有淀粉,那么如何来鉴定呢?可以取奶粉的溶液,加入碘液,若出现了蓝色,说明含有淀粉,是假奶粉。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检验,看看自己喝的奶粉是不是真的。我们知道糖尿病病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那么如何来鉴定一个人的尿液中有没有葡萄糖呢?用斐林试剂。学生也可以回家检验自己和家人的尿液,看是不是含有葡萄糖。要特别强调在实验的过程中斐林试剂的配制。
对于植物的激素调节,可以先让学生提前在自己的教室里的窗台上放置一盆植物,最好选择一面向光一面背光的位置,然后让他们自己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结果,会出现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呢?从而完成了对学生科学研究过程的培养,即,实验——现象——假设——验证。
关于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分离模拟实验。找两种颜色的乒乓球或者弹珠,取相同的数目,放到一个纸箱子里,在上面掏一个洞,刚好能放进一只手。随机从里边拿出一个球或弹珠,反复做。记录下每种颜色的次数,结果可以看到两种颜色的比例接近于1∶1。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运用思考与实践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联想和动手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不但需要我们给学生一些实例来引导,更需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大胆设想,积累下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和经验总结。
关键词:思考实践能力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对于教学的要求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包括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在生物学习中如果能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诱导学习,那么学习生物将变成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
一、思考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很多生物学知识都属于微观范畴,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但是,如果把这些微观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比较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进行联想理解和记忆,就比较容易掌握。下面就以教学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来进行详细说明 。
细胞属于微观知识,学生用肉眼看不见,更是摸不着,只能运用自己的联想能力来理解。在想象的基础上得到细胞的大概框架。在此时,可以提示学生一个受精卵就是一个细胞,从而使学生想到鸡蛋。鸡蛋是肉眼能看见的动物细胞,蛋壳是一层特化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紧贴蛋壳的一层薄膜是细胞膜,蛋清是细胞质,蛋黄是细胞核。这样一个典型的细胞结构就活灵活现了。另外,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蛋黄和蛋清是分开的,除非用筷子等搅拌才会混合起来,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在细胞核外面包裹着核膜。在煮熟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蛋黄外边的那层薄膜了。说到这儿,学生不但彻底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有些好奇心强的同学就会在吃鸡蛋时进行详细的观察了。
对于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的理解,可联系同学们常吃的大果冻。细胞质基质是均匀透明的胶状物,就像果冻;而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的各种形态的细胞器,就像是悬浮在果冻里的各种各样的果肉,如:桔子,水蜜桃,葡萄等。这样学生不但好理解,而且以后在吃果冻时也会想到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在学到细胞膜功能时,联想法更是必不可少。细胞膜的功能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物质的交换,关于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有两种(以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为准):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自由扩散是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不需消耗能量,靠的是分子势能。就像一个人从滑梯上向下滑动时,不需要自己消耗运动能,只要靠本身的重力势能就能自然滑下一样。而主动运输是指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消耗能量。就像人要过河,需要船作为载体,需要划船消耗能量,而河的两岸就是细胞膜的内侧和外侧。
各种细胞器的形态也可联系到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如,线粒体像花生或胶囊,叶绿体像橄榄,高尔基体像叠加在一起的硬币等。
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素质教育的体制下,不但要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注重对学生实验及动手能力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及制作模型等的能力。
细胞的有丝分裂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对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理解,是学好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好生物的基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它们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可以让学生找两支铅笔,两段一样长的细铁丝,一块吸铁石。分裂间期时,染色质呈丝状,进行复制,并形成染色单体。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这两段细铁丝用吸铁石吸附在一起,就代表完成了复制,而吸铁石就是着丝点,两段细铁丝分别是姐妹染色单体。前期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我们可以把细铁丝缠绕在铅笔上。这时候的细铁丝就不叫染色质了,成了染色体。中期时再继续缠绕,铁丝将越来越短,形态也越来越清晰。后期时,去掉吸铁石,常绕着铁丝的两支铅笔分离,也就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所以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时,染色体解螺旋,重新变成细长的丝状染色质。我们可以将铁丝再从铅笔上解螺旋退下,恢复成丝状。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并且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一目了然。又因为是自己动手制作,所以印象深刻,积极性也较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在讲到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可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并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我们知道现在的奶粉中有时会参有淀粉,那么如何来鉴定呢?可以取奶粉的溶液,加入碘液,若出现了蓝色,说明含有淀粉,是假奶粉。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检验,看看自己喝的奶粉是不是真的。我们知道糖尿病病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那么如何来鉴定一个人的尿液中有没有葡萄糖呢?用斐林试剂。学生也可以回家检验自己和家人的尿液,看是不是含有葡萄糖。要特别强调在实验的过程中斐林试剂的配制。
对于植物的激素调节,可以先让学生提前在自己的教室里的窗台上放置一盆植物,最好选择一面向光一面背光的位置,然后让他们自己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结果,会出现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呢?从而完成了对学生科学研究过程的培养,即,实验——现象——假设——验证。
关于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分离模拟实验。找两种颜色的乒乓球或者弹珠,取相同的数目,放到一个纸箱子里,在上面掏一个洞,刚好能放进一只手。随机从里边拿出一个球或弹珠,反复做。记录下每种颜色的次数,结果可以看到两种颜色的比例接近于1∶1。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运用思考与实践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联想和动手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培养,不但需要我们给学生一些实例来引导,更需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大胆设想,积累下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和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