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宝宝“内心戏” 教育起来更省力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_19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宝挨训,有的乖乖听话,有的充耳不闻;宝宝外出,有的循规蹈矩,有的调皮捣蛋……都是萌宝,差距咋这么大呢?
  原来,不同年龄的宝宝对同一件事,有完全不同的应对方式。如果父母能够关注其内心,了解其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在家庭教育中巧妙应对,说不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岁:“不”字当头,撒泼打滚,自私霸道
  这时候的宝宝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但不懂得如何表达,甚至他自己有时候也不明白自己想干什么。
  对2岁以内的宝宝,管教要以疏导、绕道为主。宝宝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家长告诉他,这个危险,不许玩。没用,你要做的是,把该收的东西收起来,盖上盖、锁上锁。在宝宝陷入坏情绪之前,采取措施,让他吃饱、睡觉或者转移其注意力等。记住,不要和他讨价还价,也不要在原则问题上让步。
  其实,这时宝宝的很多坏行为并不真是坏行为,而是一种探索和学习。比如,你教孩子搭积木,他却把搭好的积木一把推倒。这种行为,你其实可以理解为他对积木倒塌现象更感兴趣。
  从1岁半到2岁半,这期间宝宝成长迅速。可能因为长得太快,以至于情绪无法平静下来,总在和顺与执拗间摇摆。
   3岁:强硬态度减少,开始变得友善平静,易于接受,乐于分享
  宝宝3岁了,强硬态度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分享和依赖。这时,他的能力大大增强,肢体动作已经做得相当好,路走得很稳,语言能力也得到很大发展。但好景不长,从3岁半到4岁,反抗成了他这一时期的最大特征。
  3岁半的宝宝内向、焦虑,同时意志力又极强。他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表现在了生理上,如说话口吃、走路摔跤、有时紧张得发抖……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又想支配外面的世界。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都过得很不愉快。他在冲突中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在这个年龄,很多宝宝会有想象中的朋友。而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
   4岁:喜爱新鲜事物,内心活泼,喜爱冒险、远足、刺激
  这时候的宝宝喜爱新鲜事物,如接触不认识的人,到新地方,玩新玩具等,对大人提出的新游戏,会热烈响应。
  4岁宝宝发现自己很有力量,坏事未尝不能做,因为做了,天并不会塌下来。他开始说脏话,开口闭口都是“狗屎”“大便”。而到了4岁半,他做事情开始跟大人讨价还价。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渐渐明白是非好坏,而他最喜欢的事是听睡前故事。
   5岁:开朗愉悦,懂事讲理,想做好孩子,讨妈妈欢心
  5岁的宝宝热爱生活,自得其乐,总能看到生活的光明面。他非常在意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所住的街道,以及幼儿园的教室。他对新的、陌生的事物没有太大兴趣,不会去冒不必要的险。
  此时,宝宝变得安静,有节制,更恋家。他遵守既定规则,愿意被限制,对别人已经尝试过的结果或对既成事实,乐于接受。
  他不惹麻烦,并且具备了一种能力,可以判断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就是说,他学会了自我控制,量力而行,而且只尝试他认为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一次次的成功,让他开始建立自信。
  他不再胡思乱想,从幼儿园回家,妈妈一定在家。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和爸爸妈妈会永远快乐地在一起。
  到了5岁半,宝宝会有一个重大改变。他开始变得迟疑不决、懒散,此时他的眼手配合甚至不如从前,经常把数字写颠倒。所以这个时候,最好不要让他读书写字。
   6岁:世界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个性变得两极化
  6岁宝宝的世界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他希望处处都按自己的意愿来。他会在乖巧和叛逆之间游走,还经常把笔画或数字写反。
  他争强好胜,难以忍受失败,变得很敏感,容易受伤害,甚至频繁做噩梦。更麻烦的是,他与妈妈的关系也开始改变,他一会儿深深地依赖着妈妈,一会儿又要自己说了算。
  但是他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还分得不太清,经常做顺手牵羊的事。
   7岁:开始在意老师对他的看法,不再顶嘴,却也不喜欢与人交往
  7岁宝宝的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干什么都磨磨蹭蹭的,对帮妈妈做家务不感兴趣。别人要他做什么,他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他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充满了忧伤。他喜欢把事情朝坏的方面想,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
  从这时候起,他开始在意老师对他的看法,并有心要做个好学生。他上學不迟到、及时完成作业、收好自己的东西。而且,他需要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如自己的房间,自己的桌子、抽屉、箱子等。
  他开始喜欢琢磨细小的东西。他会凑得很近很近地看,哪怕要碰到那个东西了。
  7岁的他有了最初的道德感,不再拿别人的东西、不说谎、不骗人、做了错事不抵赖,开始自觉地遵守规则。
   8岁:充满活力,喜欢迎接困难和挑战,性格外向而开朗
  和7岁宝宝的沉郁退缩相反,8岁宝宝充满活力,喜欢迎接困难和挑战。另外,他忽然变成了话匣子。
  他对自己、对别人都要求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这种“审视”使他对自己有了相当准确的判断。这是里程碑式的成长,他开始建立是非观念,明白因果关系。他非常愿意做个好孩子。他的好坏观念,不再局限于爸爸妈妈是否允许这样做,而是根据他萌芽的因果逻辑关系,自己来判断。
  他的思维开始丰满,在意自己的感觉,也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会竖着耳朵听大人如何说他,观察大人的脸色,他非常希望得到认可和夸奖,对批评也非常敏感。当他受到批评时,往往找借口或者将责任推给别人,好让自己好受一些。
  他在情感上很需要妈妈,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劳动、玩耍、聊天、读书,他觉得他“占有”妈妈。这时期,妈妈无论多忙,最好能每天至少抽出半小时,全心全意地陪宝宝,为他顺利度过心理依恋期,坦然走向未来的独立打好基础。
  他很有探索精神,空间感扩展了不少。他开始尝试搭乘公交车,扩大探索范围;开始研究地理、地图……同时,8岁宝宝受伤的比例也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
  他开始关注家里的事,包括父母的电话、信件、闲聊,试图寻找自己的家庭地位。他喜欢和同龄孩子、同性别孩子玩。这时的友情,已经是真正的双向友情。他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开始留意别人是怎么想的。他不但愿意为别人效劳,也希望别人像他一样回应自己。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不敢入睡的宝宝:怪兽会来咱家吗?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叶女士一家三口在家自我隔离了两个月。能每天24小时与家人厮守在一起,那种温馨感基本抵消了对疫情的恐惧。但是没过多久,叶女士就发现4岁的女儿晴晴是个胆小鬼,而且胆小得离谱。  在家闲着没事,只好天天看电视里循环播放有关疫情的新闻。晴晴虽然不知道新冠肺炎是什么,但是她看爸爸妈妈皱眉叹息,她也跟着紧张。  一天,电视里报道各地支援武汉的新闻,其中一个
面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有多少家长能保持平常心?如果孩子的考试成绩欠佳,又有多少家长能给孩子切实的帮助?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习问题专家张鸣雁女士,与家长朋友们一起讨论这个话题。  高分固然可喜,切莫盲目乐观  主持人:请问各位家长,当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周剑华(13岁男孩的爸爸):當然是兑现诺言。每次重要考试前,我都会跟儿子谈好奖惩标准,比如考进班级前10名
她从不主动与人说话,被男生看一眼就浑身发抖  小君今年17岁,是一名高二女生。她面容清秀、身材高挑,加上学习成绩优异,在校园里知名度很高。但是,大家对她的评价莫衷一是:有的说她善良,低调;有的说她清高,不爱搭理人;有的说她自私,不愿分享学习方法;有的说她有心机,一见男生就脸红,却从不与女生一起议论男生,明显心口不一……小君并不知道同学们在背后议论她,因为她在班里没有知心朋友,但她知道自己不招人喜欢
许多家长把家庭教育通俗地理解为“管孩子”,认为管得越多越严格,孩子就会成长得越好。事实上,家庭教育并非这么简单。有的时候,家长对孩子控制得越多,孩子就越容易失控。那么,家长还要不要管孩子?分寸如何拿捏?本期,我们邀请教育专家、教育心理学教授孙文涛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  适得其反的控制  岳晓秋(8岁男孩的妈妈):我和丈夫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儿子出生前我就辞了职,准备在家做全职妈妈。我
孩子喜欢老师,又太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捕捉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严重影响情绪。这天,女儿对我说——  周日,女儿没睡懒觉,早早跑到我和她爸爸的卧室,情绪低落地对我说:“妈妈,我不想学跳舞了。”我问为什么。她说:“老师总让玲玲到前面给大家做示范,其实我跳得不比玲玲差,可老师就是不叫我,我觉得她不喜欢我。”  孩子的世界比我们想的要复杂。他们喜欢老师,又太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捕捉到一点“风吹
当今社会,复杂而充满竞争,一个人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就是要获得自制自理的能力,自己能照顾自己,不依赖别人。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学会在集体生活中,和人友好相处。而现今的大多数孩子,在亲人的万般宠爱中成长,他们的独立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下面两个案例就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  案例一:胡小乐最近很烦恼。他是家里的三代单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把他当成宝贝疙
韩乔生是中国体育赛事解说的标志性人物,他在解说中爆出的口误常被人津津乐道,人送绰号“韩大嘴”。生活中,韩乔生是个不折不扣的专制老爸,儿子学习不专注,被他用皮带一顿毒打;儿子不守时,他罚儿子跟着汽车后面跑。儿子曾形容和他的关系是“铜哥们儿”,关系并不铁。韩乔生反思做父亲的失误后,努力做个开明有爱的老爸。如今,他和儿子已处得像兄弟般亲密自然……  儿子不守时罚他跟车跑  1987年春节刚过,被借调到中
大家都知道吃粗粮有益健康。对此,宝妈们会有疑惑:小朋友消化系统还没发育完全,也能吃粗粮吗?对此,营养学专家的答案是:儿童吃粗粮,不但有利于平衡营养,预防“三高”和某些癌症,还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人每天应摄入50~150克全谷物(包括粗杂粮、全麦、糙米和杂豆等),这一建议量适用于2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即使2岁以下婴幼儿(纯母乳喂养6月龄内
今年暑假,一种叫“全脑开发”的教育培训班在各地非常流行,似乎孩子们上了这个培训班,就真的可以变成“神童”。据媒体报道,一些在居民区宣传“全脑开发”的培训机构声称:“课程基于量子力学理论,能让孩子蒙眼识字、过目不忘。”这些课程的收费不菲,动辄上万元,对很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家长乐此不疲,对课程的宣传效果深信不疑。  所谓“科学盛宴”仅是骗子们的狂欢  也许有人会问,“全脑
我有一个朋友是皮肤科医生,经常和我说起这样一个笑话:老有人来找他看脚气,还说自己天天洗脚、换袜子,怎么还是得了脚气?朋友就和患者说:你一脱鞋我就知道你多久没有换鞋子了,鞋子又脏又臭,你天天洗脚、换袜子也没用啊!  其实这个笑话一点儿也不好笑,可朋友为什么还是经常和我说起?因为这不是个案,很多人都容易犯这种毛病。联系到家庭教育,这个“鞋子”就是一个家庭的氛围。如果一个家庭的氛围不好,那么,即使孩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