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专业?其实因为不了解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了七八年的学生工作,新生也带了两三次,李超可谓经验丰富。他入选2011~2012年度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他跟记者说得最多的就是:进了不喜欢的专业?不要怕!
  学院其实有神奇的就业率
  北京语言大学里的信息科学学院,文科院校中的理科专业,以语言信息处理、数据挖掘、多媒体技术这些计算机与语言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见长。作为2000级学院的第一批本科生,李超对学院的特色和在相关领域的深厚话语权非常了解。学院与国家语委、教育部的语言信息司、中国科学院等都有合作,并且学院的技术有很多实际应用,比如新浪爱问,比如微软软件里对错别字的红线改错功能等都有学院的技术支持。另外,学院一直致力于“汉语国际推广”的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然而学生和家长并不了解本专业的特色,“一专业率不足10%”,也就是说报北语其他系分不够调剂过来的考生占90%以上。能考入北语的都是十分优秀的学生,但被调剂过来,他们很不情愿学习这个专业,以至于大一高数期中考试,100分满分考三十几分甚至八九分的都大有人在。“不是笨,不是傻,就是不想学。”
  一个08级的毕业生,十分优秀,毕业后去荷兰继续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的平面媒体设计和动画设计方向。她大三大四实习时去了迪斯尼、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大单位,信科学院毕业生的宣传片也是她来做的。但她大一第一个月刚过,就受不了了,有一次特别极端,把所有的行李都打好包了,想第二天就买火车票回家,复读、高考,但最后最终忍下来了,想想还是先继续呆在这吧。而这样的现象在新生中比例并不低,“30%~40%是这样崩溃过的,还有30%~40%是能忍的,剩下的是自己想明白了的。”
  面对可以称为凄惨的现状,要怎样帮助学生们了解专业、愿意学习呢?学院辅导员们想出了各种好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尝到专业的甜头就认学了
  有的学生刚入学就会想转专业,家长也在背后各种片面地建议:学会计吧,学外语吧。李超通过与家长面谈、微博和学院网页宣传来做好家长的工作。“先把家长们稳住了,因为他们对学生的影响太大,而且现在的家长们通过网络等渠道了解了学院特色,慢慢地就不会怂恿学生转专业了。”
  其次,实行大一一年的专业导论课。导论课是请学科带头人来给学生做的一系列讲座。比如,在自然语言处理讲座里,教授从计算器讲起,以通俗、好玩的方式带给大家对计算机感性的认识,然后再学具体的知识才会更有动力,“学生们就知道那些枯燥的程序背后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慢慢地就愿意学了。”
  专业导论里面有一讲是毕业生的去向,从第一届校友到现在,学院作了903个校友的就业统计。在IBM、微软、四大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就业的校友,出国的同学去哥伦比亚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说到这里,李超满是骄傲的口吻,“这给了新生踏实感,树立了他们的信心。原来我的师兄师姐都那么牛,我以后肯定也没问题。”
  还有,3年前开始的朋辈辅导是在李超的倡议下发起的,该模式是让高年级的学生带低年级的学生,一方面给他们做具体的高数等学习技巧的传授。一段时间后,大四的学长会劝低年级的学生,别再浪费时间了,别再思考了,赶紧该干嘛干嘛,“如果是老师说这些,同学们就不一定会听了。”于是学生们都转过弯儿来了,开始赶紧学了,另一方面,朋辈辅导还有“就业经验交流会”,进行考研、出国、就业等方面的交流和辅导。
  大一上学期和下学期的问题还有所不同,大一上,学生们多是浮于表面的思想上的困扰,无理由无理性地排斥学习排斥专业。“哥不想学!”“为什么呢?”“哥不知道,哥就是不想学不想学哥想走哥想走……”——新一代暴走帝们如是诞生。而到了大一下学期,学生们想明白了,但学习却跟不上了变成硬伤了,傻眼了,学业的压力变成最大的困扰了。尤其数学,这时,朋辈指导中学习小组和经验交流班就开始充分发挥作用。至今,学院还没有因高数考不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
  另外,李超介绍,从去年开始实行半军事化的晚自习制度,是比较强硬的管理办法,只针对本学院的大一学生。“为了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软着陆和良性过渡。”生活和学习上的习惯如果从大一不树立好的话,到大二大三再改就晚了。“到了大学学生一看终于自由了,各种打游戏,各种刷人人,很多人栽在这上面”。周一到周四,学院要求学生们选出俩个晚上以班为单位上晚自习。“开始是非常痛苦的,但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值得的。”李超说。晚自习的考勤影响学生综合测评积分。制度实行以来,考试及格率提升了至少10%,“更重要的是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上晚自习的时候也会看到学生拿着书去图书馆。”
  最后,博导和本科生大跨度的交流舞台也带给学生们很多学习的机会。学院每个导师都有很多大项目,其中一些,比如语言信息处理中的基础工作语料处理技术,本科生是完全可以胜任的,甚至大一就可以来参与项目。在项目中,学生发现原来学数学还可以这么好玩,而且还可以解决一部分生活费,这对他们的信心有很大提升。还有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从国家级的每人一万,到北京市级的三五千到校级的两三千,用科研和奖励正向引导了学生。从崩溃绝望不学习到主动寻找科研创新实践,学生们在语言搜索、信息管理系统、流行语、舆情分析等富有专业特色的领域尝到了甜头,开始认学、爱学。
其他文献
村委会工作的成员基本是随着村书记的换届,三年一换的。她们当中有些人也是被老百姓从全村人民当中一票一票投出来的,是她们心目当中能为大伙儿办事的人。党支部委员也叫支委,其中有两名负责日常事务的村务和宣传工作;有一名会计,负责村里的账目;一名邮递员负责“喊广播”——邮局送来的信,喊着信封上的名字,让全村人都听到,是谁的谁领走;还有一名专门做计生工作。  在我们四村儿,支委一水儿的娘子军,都是村里50岁左
五四那天,打开电脑,国内最大之一的门户网站的头条是总书记给北大同学回信,紧接着的纪念五四的文章标题则为“中国青年重压下求‘现世安稳’,浪漫情怀过早缺失”。文中说,浮躁、焦虑、早衰——诸如此类的标签不断加诸中国青年身上。编辑选登这条也许认为它反映了社会对年轻人,包括大学生的总体忧虑的情绪。再加上刚刚过去不久的复旦投毒案,不得不说,媒体上大学生的形象并不乐观。这个背景下,我们这组积极向上的好青年似乎显
法国罗榭尔大学开设酿造课程,大学生们不但可以学到酿造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还能创意无限,设计、生产、推广自己酿造的啤酒。这不,一款名为“Science Infuse”的啤酒就是大学生们的杰作。
“快递盒是放错了地方的艺术品,每一位改造他的人都是大自然的艺术家。”2013年4月,百威英博环保主题的校园招聘宣讲会上,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晓波作为He·Art 项目的发起人和代表,展示了他们的快递盒回收改造项目,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快递盒就直接扔掉了?  “在拥有约8000名师生的北航沙河校区,大概86%的学生有网购行为,每天产生近300个大小不一的废弃快递盒子,大多数同学感觉直接扔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全区。”李亚婷对我说。笑容甜美的她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一年前,她的未来规划是顺利完成学业,找一份工作,穿着正装在小隔间对着电脑敲字。“不惹人注意,好好待在我的安全区。”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李亚婷,一年后她会出一本书、办一次画展、设计自己的桌游,她一定会笑着说:做梦啊!  一年后,李亚婷全部做到了。“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只要自己真正想去做。”在一场以“坚持”
饭菜上桌前,捧着手机边娱乐边等待;上桌后,不是拿起筷子一尝美味,而是先拿起手机拍照传微博。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摸手机,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上班也没啥心思,一有空就会拿起手机看看时间……  智能手机不仅入侵了餐桌,更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已经对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产生不良影响。
约会前先了解TA的爱好,面试前先打听一下面试官的禁忌……只要动动手指,对方的爱好、密友圈等八卦猛料就能一网打尽。中山大学一群技术宅男研究出一款智能社交工具,据悉,目前该号称“微博007”的软件已吸引了超过1万名粉丝,进行了超过3万人次搜索。也有网友质疑其有侵犯隐私的嫌疑。(信息时报)  社交网站难有隐私。所以各位上网时还请慎言慎行,谁知道你的一条微博是晒生活呢还是晒隐私呢?另外我认识开发者,他没有
一组超人数字    “平常要上班,我所有的周末、假期时间都用在了博物馆里,年假也在这里。以前我在佳能公司上班的时候,一年12天年假,我都是掰成半天半天来用。这个半天在博物馆讲解,那个半天可能去学校讲大课。”张鹏笑着说,“当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没有很高的门槛,我当初就是大一的时候来的,啥也不懂。”  2002年,张鹏从陕西考到中国政法大学。他的家乡离西安相距几十公里,上中学时,张鹏每次到西安必定要去陕
诗歌、日剧、写作、做梦,比起求职单一目的下的各种勉力而行,这样的追求虽说有些不靠谱,但是喜欢。  Q:大学时候经常花最大把的时间做什么?  丁小猫:记得大一的时候买了台电脑,自此开始了24小时下载不关机的生活。那时候刚刚出现“阿宅”、“腐女”这样的词不是么?基本上就是我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没日没夜窝在寝室看大把电影、日剧和综艺,我人生中最大的看片量是在那个时候积累起来的。很少上课,作息时间基本是早
赵氏传奇  讲座伊始,赵锡成讲了上世纪在中国的经历并回顾了教育女儿们的标准。赵锡成浓重的上海口音和身为老者未免有些含糊的发音,让听众们困惑不已,连主持人芮成钢也承认听不太懂。倒是赵小兰、赵安吉的英文讲述让大家如释重负。  赵锡成的个人传奇和赵氏成功的教育传奇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赵锡成,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之父,美国福茂航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美国航运财经界的知名人士。从一个自上海农村走出来的小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