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事事休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ji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语文教材(包括初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以下所出现的“中学语文教材”皆是)中,作为课文入选教材的词的篇目不在少数。纵观这些入选篇目,作者几乎为男性,苏轼、辛弃疾、范仲淹、晏殊、柳永……作为词界的一朵奇葩,李清照是中学语文教材中唯一的一位女性词人,在众多的男性词人中一枝独红。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她5篇作品,或作为课文,或作为课外要求自学的古诗词。当把这几篇被收录的作品放在一起看的时候,笔者发现,李清照在不同的词中运用了同一类意象,但这些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承载着词人不同的感情。笔者尝试把这些意象进行归类并分析,以期使读者了解李清照在使用意象表达感情时的方式与特点,从而能更好地了解李清照的人生际遇及其情感变化。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李清照词收录情况概述
  在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皆有李清照的作品收录,有的收录的是相同篇目,有的收录篇目稍有差别,下面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作品为研究的对象。
  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李清照作品收录情况如下: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部分收《如梦令》;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收《武陵春》;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部分,收《醉花阴》;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部分,收《醉花阴》《声声慢》;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第一单元推荐作品,收《一剪梅》。
  从收录的篇目来看,是不算少的,下面对这几篇中涉及的相同意象进行分组比较并分析。
  二、不同词中相同意象的对比
  (一)相同意象之“花”意象
  在众多词作中,“花”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意象,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荷花开后西湖好”(欧阳修《采桑子》);“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欧阳修《蝶恋花》);“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
  李清照作为一位女性词人,把“花”带进她的词作中,应该是更合乎情理的,“花”可以很好地代表其女性身份、表达其细腻情感。我们暂且不管在她所有的词作中有多少是运用了“花”这个意象,仅就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几篇来看,基本上每首词都有“花”的存在:“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风住尘香花已尽”(《武陵春》);“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满地黄花堆积”(《声声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剪梅》)。
  1.清丽荷花。
  《如梦令》这首词为李清照少女时期所作,写的是她出外游玩,于溪亭处畅饮,直至“沉醉”得不认得回家的路。当沉醉的她准备荡舟回家时,竟“误入藕花深处”,惊起滩上悠闲的鸟群哄然乱飞。这首词用通俗易晓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一幅让人莞尔的画面,少女的天真快乐展露无遗。在这首词里出现的“花”意象是“藕花”。藕花外形或含苞欲放或花瓣舒展,色彩或粉或白,粉白相间。不论是从其外形或其颜色来看,荷花与少女何其相似:有融入荷田中,人花难辨的采莲少女(王昌龄《采莲曲》),还有温柔娇羞的莲花女郎(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荷花所具有的生物特征与正处于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形象不谋而合。另一方面,荷花在古诗词中作为一种意象出现,一般带有明朗的感情色彩,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种明亮的色彩又与李清照当时游玩的欢快心境是相互映照的。因此,藕花在这里,不仅是少女形象的衬托,更是少女心情的呼应。
  2.飘零落花。
  在《一剪梅》中,花的意象则又有所不同。《一剪梅》作于词人婚后,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时节,词人与丈夫赵明诚异地分居。作品上阕写了在深秋之时自己的活动:轻轻换掉薄纱罗裙,独自泛上一叶兰舟,在小舟上仰望天空的云,想着那远方有谁将把锦书寄来……下阕则由景入情,抒发了自己无限的相思与闲愁。在这首词中,“花”与“水”两者则一方面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现象,其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呼应了上阕中“红藕香残”与“独上兰舟”;另一方面,花落水流也象征人生、爱情、离别等,人们无法改变这些,正如无法左右花落和水流,表达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花”在这首词里不再是亭亭玉立的姿态,而是径自“飘零”着的。从其状态,我们也可体会李清照的失落与无力。
  3.清瘦黄花。
  《醉花阴》作于词人与丈夫分离的一个重阳节,此时赵明诚正与友人出游。重阳佳节,夫君远游,面对分离,为消离愁,她不禁黄昏把酒,却终究“人比黄花瘦”。黄花即菊花,开于秋天,而秋天是极易伤感的一个季节,正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这是作者愁绪的来源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散发着惆怅气味的季节,正遇上一个人的“佳节”,孤独之感又加深很多。但在这一词中,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孤寂以及对丈夫的思念,而是用菊花与自己相比,指出自己比那西风中的瘦菊还要瘦,真切阐释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感。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另外,用“黄花”比憔悴之人,也是很合理的,因为从外形来说,黄花的花瓣,不似荷花那样圆润丰腴,而是非常清瘦的,这正符合一个因思念而日渐消瘦的思妇形象。
  4.凋零残花。
  另外两首——《武陵春》和《声声慢》皆作于词人失去故国和亲人这一时期。如果说之前的词作抒发的是词人孤单与思念之愁,那么这一时期的词就是词人孤寂凄凉心境的真实写照。在《武陵春》中,“花”是作为一个时令结束的标志而存在,说明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已经结束。“花已尽”,花开欢欣,花落惆怅,黛玉葬花就是最好的例子。看着百花凋零,自己也正如这凋零的花朵一般,无人欣赏、无人怜惜,于是做什么事都兴味索然。这里的“花”意象既是时令的一个介绍,同时也是词人自身境况的一种说明。
  《声声慢》是最能代表李清照晚年心情的一首词,其中郁结着词人南渡以来深重的人生苦痛,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词人晚年挣扎、清冷、孤寂的生活状态,以及悲伤、苦闷、忧惧的内心世界。这时再看见那些黄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比之以前的“花已尽”,这次把花朵落在地上的状态描写了出来,不仅是几株花朵,而是满地“黄花”呈现出“堆积”的样子,可见数量之多,场面之震撼。越是壮观,越表达出风之急剧,环境之恶劣悲凉。词人这时再也没有了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而是不忍多看眼前的这般景象。对“黄花”状态的描写,突出了词人所处环境的凄凉。   (二)相同意象之“酒”意象
  借酒抒情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比如李白《将进酒》中的“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范仲淹《渔家傲》中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但这些作品的作者大多是男性,男性饮酒,我们司空见惯,而女性酷爱饮酒并创作大量“酒词”,就不得不让人侧目了。李清照就是这么一位奇女子。
  1.淡酒闲情。
  李清照在少女时期就开始饮酒,这时候的她是明朗欢快的。在《如梦令》中记载,曾经在外面游玩,一时饮酒过量而迷失于荷塘深处。在这首词中,“沉醉不知归路”一句, 写得尤其清新自然。作者面对美丽迷人的自然美景,自然酒兴大发,开怀畅饮,不知不觉地醉了。此一酣态醉意所产生的审美意境,是酒与景、情交织在一起,人与自然、飞鸟相融为一体,从而构造出一幅傍晚荡舟图。这首词的动人之处便是在这一个“醉”字上,它表现出了李清照少女生活的悠闲逸致,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作者任情任性、爽朗不羁的性格特征。
  2.浓酒悲情。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另外一首涉及“酒”意象的则是《醉花阴》,前面提到过,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与丈夫分离的重阳佳节,人逢佳节倍思亲。词的上片描述了所处时令,以及自己的悲凉境地—“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天气转凉,自己却孤枕难眠。重阳节把酒赏菊本是应景的一个节目,可这时的词人只能自饮自酌,这时的酒便不再有为节日增添欢乐的作用,而成为了发泄悲伤的道具。酒是离愁别恨的象征,一个鲜明生动的悲凉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3.苦酒哀情。
  晚年李清照的生活大多是在孤寂中度过,酒便成了她孤单时的伴侣,越是凄苦,越是依赖酒,最能代表李清照晚年心情的当属她的代表作《声声慢》。此作属于悲秋之作,在“乍暖还寒”的深秋时节,词人企图通过饮“三杯两盏淡酒”来稍微缓解一下痛苦,却遇上“晚来风急”,处于“淡酒”遇到“急风”的环境,酒已经失去了先前可以排忧的作用了。如果说之前对丈夫的思念可以借酒来暂作缓解,而如今的酒却没办法将心中的哀抵挡片刻。这三杯两盏的淡酒,旧识的大雁,满地堆积的黄花,点点滴滴的细雨,都郁结着词人南渡以来深重的人生苦痛,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词人晚年挣扎、清冷、孤寂的生活状态,以及悲伤、苦闷、忧惧的内心世界。整首词不见一滴泪,读来却让人感觉辛酸无比。这杯“酒”,也许只有李清照知道它的苦。
  (三)相同意象之“舟”意象
  除了赏花、饮酒,李清照的另一个爱好便是“泛舟”。在不同的年龄、所处的不同的环境,李清照皆会泛舟,仅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那几篇作品中,就有关于李清照三次泛舟的记载。
  1.兴尽回舟。
  第一处提到“舟”,是在《如梦令》中,“兴尽晚回舟”。这时候的词人已泛舟游玩了很久,直到自己玩尽了兴。既然尽兴,那就该打道回府,却哪知玩得太得意忘形,忘记了自己来时的路,以至于“误入藕花深处”。我们从这两句词中,便可以想象得到,此时坐在小舟上的少女是怎样一种动作与神态,她丝毫没有迷路时的慌乱与懊恼,有的可能只是调皮可爱的表情以及一串爽朗开心的笑声。这次泛舟,泛出的是词人的游乐之趣。
  2.独上兰舟。
  第二处泛舟,便是《一剪梅》中的“独上兰舟”。这时候的李清照不再是天真无邪的少女,而是已经“嫁作他人妇”。少女时期情感单纯,游玩带来的乐趣已有很大的满足感。如今有了另一半,便多了一种思念的情感。她在越来越清冷的深秋,思念丈夫而又不能见。为排解这种浓郁的相思之情,她独自一人上了曾经给她带来无限欢乐的兰舟。可这时的她已不再是那莽撞的少女,摇舟疾行,而是在小舟上仰望天空的云,又陷入无尽的相思中。这次泛舟,载着的是词人静静的相思之情。
  3.也拟泛舟。
  最后一次提起泛舟,是在《武陵春》中。这一次词人已经是思而不得的境地了。之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如今只剩一种相思,一处哀愁。此时的词人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只呆坐着,看着眼前之景之物没有任何变化,可人已经不是原来的人了,想说点什么,没等开口眼泪便先流出来了。词人不愿如此下去,便想着春天尚在,不如去泛舟散散心。但转念一想,那小小的舟怕是承载不了我如此沉重的哀愁。“也拟”一词说出了词人出游的想法只是一时所起,并不强烈。这与前面“倦梳头”相对应,即使是泛舟也不能让词人的心情明朗起来了,说明愁之深。这次也拟泛舟,说的是物是人非之哀。
  三、同象不同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真的是李清照人生历程的最好写照。从上文分析的几组相同的意象,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们虽是同一意象,可它们营造的环境、承载的感情却是不尽相同的。从对李清照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这几首词相同意象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意象运用的一些特点:
  1.作为意象的对象,其本身的特点必须与所要表达的情结与意境相符合。比如《如梦令》中的荷花意象,其特点与当时词人所处的欢欣氛围是相协调的,其形象也与词人当时的形象具有一致性。《醉花阴》里面的黄花、《一剪梅》中的梅花等也是一样,符合了当时写作情景与情感。如果在《如梦令》中不用荷花而用黄花,或者《醉花阴》中改黄花为荷花,那么意象与情景就没那么协调。
  2.一些意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其特定的内涵。这就如同提到“秋天”这个意象,我们会给诗词作品定上萧瑟、凄冷的基调。在入选的这几篇词中,“黄花”意象也有类似的特点。不管是“人比黄花瘦”还是“满地黄花堆积”,“黄花”都给人以悲凉之感,让人怜惜。
  3.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词作中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也表现出作者不同的情感状态。如“舟”这个意象,在《如梦令》中,是疾行的动态,表达的是词人活泼的性格与欢乐的状态;在《一剪梅》中,“舟”是兀自飘荡的常态,表现的是词人思绪飘扬的状态;在《武陵春》中,“舟”是没有成行的静态,显露的是词人兴味索然的状态。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在听了一节区级自主学习示范课《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必修一)后。教师先是通过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接着,学生分成小组研讨问题,并把各自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最后,师生针对还有疑问之处展开交流,达到对这篇文章“基本没有疑问”(上课教师语)的教学效果。  这样的一节课,体现了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但是,我心中却浮起了一个疑问:“像山那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在这样的课堂上,
2015年高考结束后,笔者参加了语文作文题阅卷工作,有幸一睹新鲜出炉的学生作文答卷。果然是惟楚有才,考生们或写人叙事、或议论说理,或磅礴,或婉约,有以理服人,有以情动人,或巍巍乎志在高山,或汤汤乎志在流水,不一而足,叹为观止。当然,数量达33万之众的试卷,难免鱼龙混杂、瑕瑜互见。在此,笔者就亲眼所见以及与同仁交流汇总得到的意见,直陈考生作文答卷在审题立意、文体特征、发展项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揣冒
一、导思:该怎样称呼“五人”?  师:今天学习一篇文言文。我们先看看题目该怎么读。  生:五人/墓碑记。  生:五人/墓碑/记。  生:我跟他们的读法不一样。我读成:五人墓/碑记。  师:能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吗?  生:“五人墓”是五个人的合葬墓,这三个字应该看作一个专有名词,不能拆开来读。而“碑记”呢,它是一种文体的名称。  师:说得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五人墓/碑记。接下来,哪位同学给我们说
样式一:走向精致化的评课     [抽样]刘占泉自2002年以来发表于《语文建设》的系列评课文章  语文教学界目前通行的“评课”,包括现场评课和文字形式的“评点”、“简评”等,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采用的是流行的套路,说的多是“我以为”的话,就课论课,很少能讨论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少能从学理角度切入,作学术性的研究与阐释。因此,其改善课堂的效用就相对比较有限。  刘占泉老师的评课与此不
从不足的方面看,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目标错乱,学科知识意识淡薄,课文与写作指导脱节。下面,笔者按单元结构具体分析。  一、单元导语  “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编写组”介绍该套教科书时说:“必修部分体系安排,发挥语言的育人功能,着眼学生的精神发育,以人文话题为统领。”这一原则落实到单元导语,单元导语则是对人文主题的解释说明。单元导语体现了人文性的理念,较具体地设定了单元目标。  目标是一种理
对于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考题,复习时,不能过于笼统抽象,而应该对出现过的高考真题深入进行题型分析,并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策略,尽力做到高效实效地应考、复习。概括起来,就是要努力做到八个字:细致分类,明晰章法。  一、题型分析  从历年的高考题来看,情节类的题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概括故事情节类。常见的设问形式有“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几件事”“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
一、解读缘由  对《我的叔叔于勒》的解读,人们习惯于将目光聚焦到菲利普夫妇身上,读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的金钱关系。从人教版教参引用的几篇解读作品来看,每一篇都难以跳出这一藩篱。张志公的观点:“在这悠然余韵之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回味咀嚼的机会,一个沉思默想的机会。菲利普夫妇是可鄙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然而已经被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腐蚀了。我们从他们身上看见的,不是两个
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阅读相比,散文的“写实性”和“自述性”决定了散文阅读的深入更须要借助于“知人论世”。从一定程度上说,知人论世的深度决定了散文教学的高度。本文以杨绛散文《老王》的教学为例,试作进一步阐述。  关于散文的定义,一向没有定论。但是“写实性”和“自述性”作为散文的最重要特征已被学术界基本认可。写实性是指散文不崇尚虚构,所言说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或者存在过的。自述性是指散文的言说方式,
语文教学界一直讨论的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一理念与叶圣陶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提出的“例子说”相符。叶先生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很宽广的,不应该局限在一篇篇课文之中。既然是作为“例子”,教师就要有这样一种认识,第一,例子是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选择的。第二,对于例子的解读是多元的,不是一元的。第三,作为
鲁迅的《复仇》共两篇,写于1924年12月20日,又一同发表在1924年12月29日《语丝》周刊第7期上。这两篇作品,属于同一母题的两个故事。  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鲜明的主题,也是鲁迅生平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在《野草》里作者明确地以《复仇》为题。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所谓的“旁观者”的看客心态,在先生的小说,杂文,乃至书信、谈话等中都屡屡提及,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