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nn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通过连续3年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发放318份调查问卷研究地理师范专业学生对《土壤地理学》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映,研究结果表明,地理师范专业学生喜欢这种授课方式的平均为56%,完全不喜欢的为24%。不喜欢的原因主要是课下太辛苦。但是,有94%的学生认为这种上课方式较传统授课方式收获更多,课堂更加集中注意力,85%的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82%的同学认为通过小组合作可以明显提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84%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查阅文献资料,75%的学生认为这种上课方式对其他课程的理解与巩固有很好的作用,这种上课方式营造了活跃的课堂,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因此,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在大学教学中有很大推广空间。
  【關键词】土壤地理学 翻转课堂 实践
  【中图分类号】S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167-02
  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以土壤与环境之间的这一特殊矛盾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展、分异和分布规律,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具有较强的区域性[1],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表述土壤地理学抽象内容和复杂的变化过程,如其所研究的土壤圈是地球表面最为重要的圈层系统,维系全球陆地生物圈的存在。土壤圈包括从分子-有机无机复合体-团聚体-土层-单个土体-土链-区域土被-土壤圈多级组分,作为三相开放系统,土壤的过程研究具有多尺度性和极端复杂性。土壤地理的核心内容为土壤类型的分布,主要包括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土壤性质、亚类划分,其涉及到地貌学、地质学和气象学的综合分析能力,但是土壤分类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过程,都过于程式化,比较枯燥,而且土类太多,不易掌握[2],因此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单纯的灌输式,而是团队合作、独立思考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内在潜力。
  1.土壤地理学翻转课堂设计
  翻转课堂是一个融合直接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的学习环境[3]。学生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同时也需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因此,课程设计中以课下和课上两个教学环境的创设为主。在课下环境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开发相应的学习资料,包括课件及视音频资源等并提供给学生,由学生根据任务内容结合学习资源自行学习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此过程教师通过QQ等网络平台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跟踪引导。根据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后的理解内容做多媒体课件(小组完成一份),上课在小组内随机抽取一位同学进行讲解,由其他小组同学对其讲解的内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讨论,为了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次数,深度以及回答解释的深度进行赋分。对不理解的问题集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集中解决,并根据学生讲解、分析问题、回答其他组提出问题的表现等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动态过程综合评价,结合小组内部学生参与度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实质内涵,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翻转课堂的实施
  从2014年第二学期开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2013级、2014级和2015级地理师范专业试点开展,2013级地理专业共有学生101人,两个班级分别为50和51人。2014级地理科学共有103人,两个班级分别为52和51人。2015级有114人,两个班级有52和62人。教材选用张凤荣编写的《土壤地理学》,由于地理科学专业前设课程中没有化学,因此在选择翻转课堂内容时,只土壤分类部分采样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学生4人为一个小组,根据自己课下学习情况,完成一个多媒体课件(要求小组讨论完成,不得分工),课堂上随机抽取任意一小组中任意学生对课下所学内容进行讲解,其他小组对其讲解的内容中有异议的地方进行提问和补充,整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教师总结。连续3年的实践中,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的建议及想法。
  3.教学反馈
  3.1 大学生对翻转课堂喜欢程度
  在14年调查中发现,喜欢这种上课方式的学生有72%,不喜欢的学生占到25%,而到15年只有46%,完全不喜欢的占到20%,16年喜欢的也只有50%,完全不喜欢的占到23%。学生不喜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业太多,课下比较辛苦;当课下准备不足,上课会紧张,有的学生紧张到一口水都不敢喝,怕被提问或者课堂讨论时参与不进。喜欢的同学大都认为,上课时比传统课堂更加专注,更加刺激,明显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堂上不敢做其他事情,营造了活跃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甚至有的学生说将来我当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自主学习。尽管三个年级分别有92%、63%和70%的同学认为这种上课方式太辛苦,但是确实有98%、95%和89%的学生认为这种上课方式收获是非常大。虽然很累但是收获很多,正所谓痛并快乐的上课方式。有学生说,这种上课方式虽然我不喜欢,但我认可它的效果,大家一起做ppt很好,算是一种创新吧,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获得了知识,希望老师继续完善这种上课方式。
  3.2翻转课堂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从3年的调查问卷分析,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明显改善目前大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提高的程度13级、14级和15级分别为89%、89%和81%,其中主动提高分别为91%、72%和91%。主要表现学生会主动看书,课前都会预习,做多媒体课件时会主动查阅相关概念,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比以前传统上课模式更加主动,学到的东西会更多。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得到明显增强,小组内有合作并且对自己有很多帮助的分别占85%、72%和89%。同学反映小组内讨论可以帮助理解课程内容,促进知识面的拓展,整体感觉很棒,可以听到不同的见解,帮助你学习不清楚的内容,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学会了吸取别人的长处,同时帮助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并且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对小组负责,对自己组员负责),这种小组讨论方式的学习会给你一种全新的思路。在课程设计中,这种授课方式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对土壤地理内容的理解深度,三届学生分别为78%、76%和74%。同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对提高学生上课思考、提问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有非常明显的影响,13级为77%,14级71%,15级67%。对于回答问题有的同学认为,帮助同学解疑,对她来说也是一种分享。通过上课方式的改变,也改变了同学的学习习惯,从以前的被动变为主动,遇到不会的问题,能够积极主动的查阅文献的分别占85%、85%和81%。学生的反映学的知识越专业,会发现百度不能满足好奇,经过查阅课本外的书刊,可以获得不一样的理解。土壤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承上启下的课程,涉及面广,这种教学方式对其他科目的理解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认为有提高的学生分别占到83%、65%和78%。主要是对地质学、地貌学和气象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4.教学反思
  经过3年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表明这种上课方式在大学教学中是有很大的推广价值,但是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加以改善。
  4.1 增强网络互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减少课堂无效提问
  翻转课堂的上课方式是将课堂还给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弄清楚,这就需要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的同时,和老师增加网络互动,将一些较为简单容易理解的问题放到课堂以外,课堂上主要大家一起讨论共同的,不易理解的问题,同学讨论后教师及时加以总结,尽量减少课堂中的无效问题,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4.2增加任务式驱动机制,更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课下学习,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并没有增设问题,课堂问题及课下讨论的问题是学生学习时自动生成的,这样使学生看书的过程中缺乏目的性。另外,大学生平时的学习任务较重,一门课程作业太多,难免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可以将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主动学习,使目的更加明确,求知欲望被激发,课堂效果可能更加突出,提升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深度。
  4.3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做到实时对比总结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讨论-发言-在讨论-教师总结-得出答案,课堂气氛活跃,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角色互换是一种非常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但是学生的问题往往过于零散,导致学生过于注重细节,而忽视对土壤分布及形成特征的总体把握,因此,教师及时对课堂进行总结对比,学生豁然开朗,有利于学生区分各土类,掌握各土类的特点,较快的接受新知识,了解土壤各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成土过程发生的条件和结果。
  参考文献:
  [1]張甘霖,史学正,龚子同.中国土壤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土壤学报,2008,45(5):792-801.
  [2]卢瑛.《土壤地理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大众科技, 2012,14(10):125-126.
  [3]徐妲,钟绍春,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系统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13,5,107-123.
  作者简介:
  于红梅(1970- ),博士,副教授,从事土壤地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李凤全(1971- ),博士,副教授,从事地理空间分析教学及科研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中高职衔接”给高职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化“中高职”的合作办学机制,实施“校校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结构化”的“专创互融”课程体系,培育中高职校际共享教师团队,提升“中高职”双校社会服务能力等,是提高高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中高职衔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
期刊
【摘要】随着当前素质教育及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在大学教育教学阶段不但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方面教学,还需要对学生思维模式进行培养,而批判性思维就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教育需求得到较好满足,应当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较好培养,从而为学生更好发展奠定较好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物理 批判性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
期刊
【摘要】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其中“育人”比“教书”往往显得更加重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培养合格健康的“人”,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在。然而近几年来,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越来越多了,与家长进行有效而良性的沟通与互动,引导家长更好的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校沟通 沟通艺术 沟通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体育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带有明显的生存技能及安全教育特征;生命自然成长教育特征是体育的本源要素;进入21世纪的现代文明社会,生命自然成长教育特征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关键词】体育教育 《爱弥儿》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193-02  “你必须锻炼他的身体、他的器官、他的感觉和他的体力,但是要尽
期刊
【摘要】书面表达在高考英语试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得分的高低对英语成绩的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要有一定量的复杂语法结构和高级词汇,由此可见能够地道准确地运用复杂结构和高级词汇就成了考生英语作文中的亮点之一,是否具有它们直接影响考生书面表达得分的高低。但是如何恰当地把一般词汇句式变为“亮点”,化腐朽为神奇呢?本文通过对高三英语一节复习课的设计和分析,从探讨“什么样
期刊
【摘要】笔者在文化育人视域背景下,以自主学习和人本主义学习为理论基础,提出学生文化学习自主性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问卷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培养大学生文化学习自主性能力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文化育人 文化学习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207-01  引言  青年时期是大学生政治思想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大
期刊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入,电子商务应用范围在不断延伸,其应用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对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呈急剧上升状态。本课题以河北外国语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研究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背景,从学校和企业两个方面共同探讨、优化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总结摸索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 校企合作 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713.36-4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在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发展中,信息化建设是基础,云教室是国家为了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出的一种新型远程教育资源传递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传统多媒体教室和云教室,以及“胖客户端”云教室对比“瘦客户端”云教室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后续高校多媒体教室信息化项目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计算 多媒体教室 云教室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面精神旗帜,青年一代则是扛起大旗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探索和推动“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中,高校校园戏剧活动作为最行之有效教育载体和实施手段,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当下依然存在诸多难题需要分析和解决。  【关键词】中国梦 高校校园戏剧活动 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医学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护理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单一的以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为标准,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也成为了重要指标之一。我校护理学专业是提供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基地,其社会人文课程较专业课程的设置尚有不足。本文以我校护理学专业社会人文课程设置现状为例,拟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为完善课程设置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护理学 社会人文課程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