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斗拱魅力
2006年上海双年展期间,上海美术馆的北门一角出现了以1:1的比例复原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斗拱。它突兀地裸露在这座欧式的美术馆建筑之外,面对着周围林立的现代都市楼宇,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激活了人们在双年展“超设计”现场上超越时空的心理感受。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工匠的独特创造,为中国传统建筑增添了举世无双的风格与魅力。斗拱在屋脊之下,起着承重的实用功能。然而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在于,他们在掌握建筑力学的同时也具备了自觉的审美意识,经过他们的巧手,斗拱同时拥有了装饰的功能。这次在上海双年展上再现的山西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结构,是我国木质斗拱的鼻祖,人们看到,复杂而美观的斗拱,繁简有序,主次分明,它一旦从传统建筑独立出来展览。犹如一件结构与艺术高度统一的设计作品,给人以雄健大气之感。
苏州文物古建公司和东南文物古建筑研究所的工人参与了佛光寺斗拱的复制过程,出于文物保护,复制中采用了实地拍照和测量,并借鉴了很多以往的研究资料。接下来最大的难度是选料,这个斗拱按行话是“七铺作”,用料消耗约20多立方米,其中为了一根80厘米直径的原柱木。复制人员到处搜寻。最后在绍兴的木材市场如愿以归,终于使佛光寺斗拱再现于上海双年展。
不妨比较一下古希腊的建筑,材质多为石料,在支撑屋脊的圆柱之上一般是简洁的装饰性雕刻。中国古建筑采用木材。斗拱的设计既体现轻灵的空间意识,又有坚实的实用功能。古代东西方呈现着不同的美学观念和设计技巧,足以证明,人类的设计历史为今人提供了多元的方向。而中国的传统工艺设计是一座值得开掘的宝藏。这也许就是上海双年展展出佛光寺斗拱的意义所在。
建筑妙构
几座带着岁月风尘的建筑模型,精致而安详,安放在上海双年展的展厅里。
这是徐永甫、徐和生这一对名不见经传的师徒俩的杰作,他们是上世纪中国古建模型老工匠中的代表人物。此次徐氏师徒展出的作品分别是:苏式厅堂翻修脚手架(重檐歇山顶)、苏式鸳鸯厅(单檐歇山顶)、狮子林燕誉堂(硬山顶)、苏州灵岩寺大殿(重檐歇山顶)、清北方宫式殿堂(重檐庑殿顶),均制作于19世纪50年代。
建筑是设计师的智慧结晶,而作为设计师构想的体现。制作模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展览于上海双年展的这几座模型,并非来自今世设计师的构思,而是忠实地复制了古代或近代中国建筑设计师的作品,它们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让我们能够从整体上认识那些早已消失的建筑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也许。当时设计建造这些传世建筑时,就曾制作过类似的模型,这使我们站在展厅里仿佛看到了多少年前,建筑从构想到成形的某一环节。与今人制作的建筑模型不同的是。徐氏师徒的模型完全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工艺与材料,如同建筑本身一样构建起来,这就更具有了对中国民族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认识价值。
据阮仪三教授和戴复东院士回忆,同济大学档案馆中藏有这两位老工匠的记载。1954年,徐永甫师傅应陈从周教授之邀进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历史教研室制作模型,次年,徒弟徐和生也来到同济大学。可见,他们制作的中国建筑模型,具有严谨的专业示范性。
如今陈列在上海双年展的这几座模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堪称独立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苏式厅堂翻修脚手架(重檐歇山顶)简直就是一件结构主义的杰作,其余的模型,也都在每一细节上尽显中国建筑美学的特征。双年展无法将宏伟的中国建筑实体搬进展厅。但这几件珍贵模型的展出,足以让中外人士从中领略中国建筑艺术设计源远流长和精巧华丽之一斑。
陶艺本色
陶瓷艺术发展至今,已有数不尽的行家和数不尽的特色。上海双年展在“超设计”的主题之下,选择了旅居英国的香港陶艺家麦绮芬的作品,也许因为在缤纷繁复的陶艺现状中。她的作品比较接近陶瓷的本色。同时在设计思想上呈现出整体探求的规模性。
初看麦绮芬的陶艺作品,其清雅淡泊的色泽令人想起唐代的秘色瓷。而在器皿的造型上,也尽量摒除任何多余的修饰,取其浑圆、简约、庄重、自然之状。这其实反映了一种很高级的设计理念,即在看上去近乎无设计的造型中蕴藏了深邃的设计构思。而这种崇尚简朴的陶艺设计,既十分接近早期人类在陶瓷应用上所具有的单纯,又体现了现代抽象艺术在造型上的高度概括。因此。麦绮芬的陶艺作品整个地建立在一种精神上回归古典、造型上汲取现代的美学基础上。这一文化背景,令她的作品摆脱了当代陶艺中经常有的工匠气。
这次在上海双年展中。麦绮芬陶艺作品的陈列方式也值得玩味。她并非一件件不同作品的个体展览,而是将所有作品如同军阵一样排列在桌上,从而使展品形成了某种带有装置意味的设计整体。凡此种种,对古老陶瓷艺术的继承与翻新。无疑都是值得称道的。
麦绮芬于1985年在香港创立乐天陶社,希望通过工作室的各项活动,与港人分享赏陶与制陶的乐趣。今天的乐天陶社,已有6位专业陶艺工作者,学生有来自不同国家的120人,成立于1992年的乐天陶艺学会则定期举办研讨会、讲座及公益活动。向大众推广陶艺。长期孜孜不倦地集陶艺教育、研究和创作于一体,麦绮芬的设计作品具有深入的文化思考,也就不奇怪了。
精雕绝技
在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创造中,既有建筑之类宏大的设计架构,又有在微观世界巧夺天工的出色技艺。这方面的展出,上海双年展请来了张北如的精雕细刻作品。
张北如的材料是竹、陶、橄榄核等中国民间工艺品最常用的东西,经过他匠心独运的设计与加工,这些普通的材料获得了具有审美价值的灵魂,实现了重新造物。其中所体现的智慧,往往超越了常规的思路。如展品中的陶土瓜子,每一粒里面都有与真的一般的果仁,这取决于烧制过程中温度的把握。可以说,中国民间工艺设计的不同凡响,与一些堪称绝技的手艺密不可分。这也为“心手合一”的创作方式提供了很好的例证。说到底,高超的工艺技能是为体现设计思想服务的。
在张北如的精雕细刻作品中,人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古代士大夫生活的悠闲与精致,那些所谓“雕虫小技”的制作,透露的是一种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气息与生活态度。因此,上海双年展邀请了张北如的作品,试图让这一类的手工艺设计有一个内涵充实的代表,从而让大家记住。在形形色色的当代设计里,也有这么一种继承了中国传统特色的、以精细见长的分支。
中国的当代设计尚处于广收博取、发展成形的过程中。假如。我们不只偏重于照搬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技能,也能从自己国家与民族悠久而丰富的传统设计艺术,包括从“手工艺人”那里汲取至今充满活力的元素,我们的当代设计无疑将以鲜明的特色而自立于世界设计之林。
2006年上海双年展期间,上海美术馆的北门一角出现了以1:1的比例复原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斗拱。它突兀地裸露在这座欧式的美术馆建筑之外,面对着周围林立的现代都市楼宇,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激活了人们在双年展“超设计”现场上超越时空的心理感受。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工匠的独特创造,为中国传统建筑增添了举世无双的风格与魅力。斗拱在屋脊之下,起着承重的实用功能。然而中国古代工匠的高超在于,他们在掌握建筑力学的同时也具备了自觉的审美意识,经过他们的巧手,斗拱同时拥有了装饰的功能。这次在上海双年展上再现的山西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结构,是我国木质斗拱的鼻祖,人们看到,复杂而美观的斗拱,繁简有序,主次分明,它一旦从传统建筑独立出来展览。犹如一件结构与艺术高度统一的设计作品,给人以雄健大气之感。
苏州文物古建公司和东南文物古建筑研究所的工人参与了佛光寺斗拱的复制过程,出于文物保护,复制中采用了实地拍照和测量,并借鉴了很多以往的研究资料。接下来最大的难度是选料,这个斗拱按行话是“七铺作”,用料消耗约20多立方米,其中为了一根80厘米直径的原柱木。复制人员到处搜寻。最后在绍兴的木材市场如愿以归,终于使佛光寺斗拱再现于上海双年展。

不妨比较一下古希腊的建筑,材质多为石料,在支撑屋脊的圆柱之上一般是简洁的装饰性雕刻。中国古建筑采用木材。斗拱的设计既体现轻灵的空间意识,又有坚实的实用功能。古代东西方呈现着不同的美学观念和设计技巧,足以证明,人类的设计历史为今人提供了多元的方向。而中国的传统工艺设计是一座值得开掘的宝藏。这也许就是上海双年展展出佛光寺斗拱的意义所在。
建筑妙构
几座带着岁月风尘的建筑模型,精致而安详,安放在上海双年展的展厅里。
这是徐永甫、徐和生这一对名不见经传的师徒俩的杰作,他们是上世纪中国古建模型老工匠中的代表人物。此次徐氏师徒展出的作品分别是:苏式厅堂翻修脚手架(重檐歇山顶)、苏式鸳鸯厅(单檐歇山顶)、狮子林燕誉堂(硬山顶)、苏州灵岩寺大殿(重檐歇山顶)、清北方宫式殿堂(重檐庑殿顶),均制作于19世纪50年代。
建筑是设计师的智慧结晶,而作为设计师构想的体现。制作模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展览于上海双年展的这几座模型,并非来自今世设计师的构思,而是忠实地复制了古代或近代中国建筑设计师的作品,它们便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让我们能够从整体上认识那些早已消失的建筑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也许。当时设计建造这些传世建筑时,就曾制作过类似的模型,这使我们站在展厅里仿佛看到了多少年前,建筑从构想到成形的某一环节。与今人制作的建筑模型不同的是。徐氏师徒的模型完全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工艺与材料,如同建筑本身一样构建起来,这就更具有了对中国民族建筑从设计到施工的认识价值。
据阮仪三教授和戴复东院士回忆,同济大学档案馆中藏有这两位老工匠的记载。1954年,徐永甫师傅应陈从周教授之邀进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历史教研室制作模型,次年,徒弟徐和生也来到同济大学。可见,他们制作的中国建筑模型,具有严谨的专业示范性。
如今陈列在上海双年展的这几座模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堪称独立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其中,苏式厅堂翻修脚手架(重檐歇山顶)简直就是一件结构主义的杰作,其余的模型,也都在每一细节上尽显中国建筑美学的特征。双年展无法将宏伟的中国建筑实体搬进展厅。但这几件珍贵模型的展出,足以让中外人士从中领略中国建筑艺术设计源远流长和精巧华丽之一斑。
陶艺本色
陶瓷艺术发展至今,已有数不尽的行家和数不尽的特色。上海双年展在“超设计”的主题之下,选择了旅居英国的香港陶艺家麦绮芬的作品,也许因为在缤纷繁复的陶艺现状中。她的作品比较接近陶瓷的本色。同时在设计思想上呈现出整体探求的规模性。
初看麦绮芬的陶艺作品,其清雅淡泊的色泽令人想起唐代的秘色瓷。而在器皿的造型上,也尽量摒除任何多余的修饰,取其浑圆、简约、庄重、自然之状。这其实反映了一种很高级的设计理念,即在看上去近乎无设计的造型中蕴藏了深邃的设计构思。而这种崇尚简朴的陶艺设计,既十分接近早期人类在陶瓷应用上所具有的单纯,又体现了现代抽象艺术在造型上的高度概括。因此。麦绮芬的陶艺作品整个地建立在一种精神上回归古典、造型上汲取现代的美学基础上。这一文化背景,令她的作品摆脱了当代陶艺中经常有的工匠气。
这次在上海双年展中。麦绮芬陶艺作品的陈列方式也值得玩味。她并非一件件不同作品的个体展览,而是将所有作品如同军阵一样排列在桌上,从而使展品形成了某种带有装置意味的设计整体。凡此种种,对古老陶瓷艺术的继承与翻新。无疑都是值得称道的。
麦绮芬于1985年在香港创立乐天陶社,希望通过工作室的各项活动,与港人分享赏陶与制陶的乐趣。今天的乐天陶社,已有6位专业陶艺工作者,学生有来自不同国家的120人,成立于1992年的乐天陶艺学会则定期举办研讨会、讲座及公益活动。向大众推广陶艺。长期孜孜不倦地集陶艺教育、研究和创作于一体,麦绮芬的设计作品具有深入的文化思考,也就不奇怪了。
精雕绝技
在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创造中,既有建筑之类宏大的设计架构,又有在微观世界巧夺天工的出色技艺。这方面的展出,上海双年展请来了张北如的精雕细刻作品。
张北如的材料是竹、陶、橄榄核等中国民间工艺品最常用的东西,经过他匠心独运的设计与加工,这些普通的材料获得了具有审美价值的灵魂,实现了重新造物。其中所体现的智慧,往往超越了常规的思路。如展品中的陶土瓜子,每一粒里面都有与真的一般的果仁,这取决于烧制过程中温度的把握。可以说,中国民间工艺设计的不同凡响,与一些堪称绝技的手艺密不可分。这也为“心手合一”的创作方式提供了很好的例证。说到底,高超的工艺技能是为体现设计思想服务的。
在张北如的精雕细刻作品中,人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中国古代士大夫生活的悠闲与精致,那些所谓“雕虫小技”的制作,透露的是一种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气息与生活态度。因此,上海双年展邀请了张北如的作品,试图让这一类的手工艺设计有一个内涵充实的代表,从而让大家记住。在形形色色的当代设计里,也有这么一种继承了中国传统特色的、以精细见长的分支。
中国的当代设计尚处于广收博取、发展成形的过程中。假如。我们不只偏重于照搬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技能,也能从自己国家与民族悠久而丰富的传统设计艺术,包括从“手工艺人”那里汲取至今充满活力的元素,我们的当代设计无疑将以鲜明的特色而自立于世界设计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