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项目PLC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2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一些相应的核心课程实施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中澳项目班电气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PLC原理及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PLC课程;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能力目标;项目驱动;学生主体
  作者简介:许玉梅(1975-),女,江苏徐州人,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合作部,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气控制技术。
  (贵州 贵阳 551417)
  
  “PLC原理及控制技术”是高职高专机电类和电气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主干专业课。课程的特点是强电和弱电相结合,软件和硬件相结合,元件和系统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它既反映了当今自动化应用技术的实际水平,又代表了自动化应用技术今后较长时期的发展方向,是培养应用型电气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当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是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劳动型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需要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即“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基于这样一些教学理念,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先后派出两批骨干教师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并深入工业现场实习,对学院的一些主干课程进行探索性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要求:(1)教学目标应突出“能力目标”;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以“学生为主体”;选取恰当的“任务”进行能力“训练”。围绕这样的课程评价新标准,笔者以中澳项目“PLC原理及控制技术”这门课程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本文即是自己的一些思考,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PLC课程的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1.传统授课方法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致使教学环境分离
  传统的教学法把PLC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专业技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PLC的指令熟悉与掌握建立在编程练习的基础上,我们目前的教学方式多是在教室上课讲述指令,之后到试验室去做试验,可是试验内容并不一定直接与最近讲授的指令相关。造成学生上课没有兴趣,试验时又由于缺乏理论基础而不会编程的窘境。
  2.教学试验资源有限,实验项目设计不合理
  PLC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开设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课时是实验课,但在实验室做该课程的实验又有其局限性。一般的PLC实验台,配备的是一台PLC基本单元,若干实验挂件,要实现的控制不但受挂件的限制,还受基本单元的功能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让学生掌握好PLC的应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3.“双师”素质欠佳
  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理论,而且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教师的一体化教学对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融会贯通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对工业现场缺乏真正的了解,为此,加大一体化师资的培养力度,使教师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PLC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
  1.打下良好的开端,激发学习兴趣
  刚开始上PLC课程时,学生对本课程不了解,产生难学、没有信心的念头。教师一定要在教材、教法的研究上下功夫,提高教学的兴趣性和科学性。在现代化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时代,教师应多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料。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以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授PLC课程时,首先列举PLC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及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例子,如:学校的机械加工中心、数控机床、机械手的控制、电梯控制,钢铁集团的高炉上料,货物的存取、运输、检测,大型造纸厂中PLC的应用,甚至是机器人的控制等等都有PLC的功劳,还有繁华城市的霓虹灯、交通灯,舒适小区里的人工喷泉……这些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觉得它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教师还可以联系就业市场的需求(有较多单位提出“懂得PLC者优先”),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实验教学融于理论教学之中,实施一体化的教学
  PLC的广泛应用要求培养出更多熟悉其应用的高技术人才,而实验是此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是教师语言的一部分”,采用新颖生动的实验,可形象直观地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得到初步的感悟认识。比如在讲解PLC程序中常开触点、常闭触点的使用与实际启动按钮、停止按钮的关系,各种定时器、计数器的区别时,不管是在黑板上画图讲解,还是在多媒体课件上进行演示,学生都很难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自看到具体器件,亲自编程试验,或在具体的PLC实验设备中运行监控,那么学生马上就会对具体的概念、器件或编程语言等有了很深的理解和感悟。
  在实施PLC教学时以一体化的模式进行,即讲一点练一点。在时间上保证每个课题都能做到教师的理论指导与学生的实践保持连贯性。教学中在介绍了课程实例的应用环境、注意事项,讲解了预备知识后,给出了解决该实例的编程思路,再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编程、上机调试,最后教师才给出能成功实现该实例功能的参考答案供学生参考,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每听老师介绍完一个实例,在教师指导下编写出程序,并立即上机试验,校验自己编写出的程序是否正确,他们的学习热情就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通过这样的一体化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课题式教学的成功提供有力的保证。
  3.合理地改革教材,设计好每一个实例课题
  任课老师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上百个PLC应用实例,并通过筛选、整合成各个单元,每个单元由几个同类实例组成。每个课题以一个应用实例为主题,其内容包括:应用实例的生产目的,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的介绍,用PLC实现控制的线路,所用的基本指令,编程方法、调试应用。任课老师精选设计的每个实例课题有一定的科学性、连贯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单元内的实例都能有效地为该单元核心内容的教学服务。因此说,要改革传统教学为课题式单元教学,首要任务是合理地设计好每一个实例课题。这些实例课题既能方便学生的学习,又要包含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
  4.配套合适的教具,力求形象化、直观化
  我们知道,所谓难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这困难多数来自学生对客观现象缺乏实际感受,由于感性知识太少,很难实现从感性认识到抽象概念的飞跃。PLC应用技术特点之一是逻辑性、抽象性强。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示教板及进行投影教学,这样带来的好处是:直观、印象深刻,方便、节省时间,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进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尝到甜头的学校,都不会放弃校企合作。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合作范围会扩大,合作内容会增多,合作水平和效果会逐步提高。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的一个专业面对一批企业合作,培养的也是一批技能人才,解决的也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批企业技能人才的需求。PLC是最近几十年来才出现的新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目前企业生产流水线中应用比较多。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而要想创造人才培养新模式,达到产学相结合,就要校企合作,为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总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外,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的可視性、交互性、实用性,从而建立一套适应课程特点的教学体系。PLC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而PLC课程教学的目的必须紧扣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这一基本特征,落脚于“应用”二字上,培养应用型PLC人才。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树立以实践为主导、理论为实践服务的观念,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用科学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来指导PLC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近期,随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对于班主任工作的性质、地位和待遇保障等问题都有了进一步明确的界定,这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些文件对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又进一步加以明确和具体化,要求更加细致、全面,这也使得班主任工作再次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在具体的工作中,班主任所能采取的常规工作
摘要:本文从课程定位、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对中澳“电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对教学改革的初步效果进行了总结。希望能为中澳“电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澳合作;电路原理;教学车间;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  作者简介:孙爱东(1966-),女,山西太原人,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工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专业基
一个月接送孩子上学的经历使我积累了经验,每次晚去5分钟,因为老师总是拖课至少5分钟。据了解,拖课在中小学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为了学校管理的顽疾。为此,建议将“不许拖课,按时下课”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写进《教师守则》。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完全不允许超过条件所能忍受的时间,以使青少年能保持他们精神焕发的状态[1]。这不仅仅是出于对健康和身体强度方面的考虑,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必须考虑到,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