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资源对降低交易信息的不对称性,提高交易效率有重要意义。目前信息资源配置存在空间和产业的不平衡,特别表现为农村农业信息资源配置的缺乏,这种缺乏易造成经济社会的不平衡发展。本文在分析农村农业信息资源配置出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平衡配置信息资源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信息资源配置 信息不对称 平衡配置
1 信息资源概述
本文所研究的信息资源配置是指经济社会的各种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处理、传播能力在空间,产业间配置的问题。信息资源有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两种,他们的区别在于搜集、加工、处理、传播信息资源的载体不同,文献资源是指用文献记载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加以传播。而网络信息资源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将经济社会的各种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资源并进行网络化传播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因而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且在利用程度上已经大大超过文献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有下列特点:①知识性。信息资源将各种以前和现在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后呈现在信息需求者面前,信息获得者通过信息的消费,获取了知识,提高其生产技能或方便生产消费的决策;②时效性。本文所研究的信息资源,不仅仅包括以前知识的积累,也包括最新的经济社会生产消费信息,这些信息具有时效性,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同样的信息具有不同的价值。
2 信息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有利于降低经济社会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状况,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减少道德风险,促使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接近于帕累托最优配置。
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这么一种状态,处于这个状态下的任何改变都不能使有的人变好,而不会使得其他人变坏。帕累托标准提供了我们成为经济社会行为优劣的判断标准,在这个状态下,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经济资源发挥了最大的价值,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也处于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但是,帕累托状态毕竟是一个理想状态,实际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处于帕累托状态,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经济社会生活中,交易双方各自掌握着一部分信息,这些信息中一部分是公有信息,即交易双方共同拥有的信息,一部分属于私有信息,即各自掌握在不同交易者手中,这些信息在交易双方来讲是不对称的,正是由于这些私有信息的不对称性,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假设下,行为人都有隐瞒自己的私有信息而去获取更高效应或者价值的动机,从而降低了交易的效率,从而经济社会行为状态不可能实现帕累托状态要求。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相当发达的时代,人们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尽可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虽然帕累托最佳状态不可能实现,但是交易效率却大大改善。然而,经济社会发展状态是不均衡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的配置也是不均衡的,其中城乡差距是信息资源配置差异的重要特征之一。
3 农村信息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机构,图书馆数量和其传递信息资源数量,很大程度反应了地区整体资源配置状况。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落后与图书信息配置似乎有一种互为因果关系,农村地区经济社会落后的情况无需赘述,它的信息资源配置也存在大量问题。
3.1 馆舍稀少。全国有行政村70多万个中,只有极少数地区存在行政村办图书馆,而且多在发达地区。以北京为例,北京(2006年)有区县图书馆13个,乡镇图书馆149个,村庄文化站、图书室2175个,占总行政村的54.7%,相对于北京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水平经济条件下,这显然太少了,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村办和镇办图书馆几乎是一遍空白,在仅有的存在村办和镇办图书室或图书馆的农村,由于开馆时间少,许多农民甚至不知道图书室或图书馆的存在。仅用馆舍面积、办馆经费和是否具备数字图书馆等硬件条件来衡量已是捉襟见肘,若要求周开馆达到56小时等其他条件,则几乎不存在村办图书馆或图书室了。
3.2 资金短缺。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村办图书馆没有专项运行维护图书经费的来源,从而基层信息资源服务运行维护缺乏保障,表现为图书馆购书费短缺,也不会设立专职图书馆或图书室管理人员,虽然可以通过“送书下乡”工程部分解决一些问题,但那毕竟不是常态化运行手段,满足不了让读者及时看上新书的需求,更加难以达到满足农民朋友实际需求。
3.3 信息内容缺少。网络信息是当今社会信息共享的重要资源,按说,现在各种网络信息非常丰富,但却针对农村,农业的网络信息相对偏少。例如据cnnic发布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国的网站总数约为69.42万,农业网站仅占0.66%。不仅如此,农业信息服务站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关联性较差,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3.4 农村信息资源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图书馆运行机制和管理手段需要完善。大部分村办图书室文化站等属于地方一级政府的鸡肋机构,主要为的是应付检查,所以在人员安排上,在制度建设上,在其它管理方面都是敷衍了事,无法发挥图书的实际作用。
4 农村信息资源配置缺乏带来的影响
由于农村信息资源的缺乏,对农村-城市二元结构有固化,恶化的不利影响,从而加大了城乡差距的改善。它也阻碍了现代文明,现代经济的扩张,阻碍了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4.1 阻碍了现代文明的扩张。大多数情况下,现代文明一般发源于城市,比如市场经济,率先在城市得到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交易规制,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首先是文化观念的改变,市场经济证明比传统经济方式更加具有活力。传统农村实行的是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作为农业现代化改革方向——农业产业化,需要的是农民首先要建立一种市场经济的文化观念。然而,由于信息资源配置的缺乏,农民学习市场经济观念速度缓慢,个人认为这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长期滞后于其它产业的原因之一。 4.2 阻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二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新的技术开发需要大量前期研究的成果,当然也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基础,由于城乡信息资源配置的差异,农村农业新的生产技术开发比较困难;对于新的生产技术的推广,需要广泛的学习和模仿,同样有大量信息为基础,同样的道理,在信息资源配置不够充分的农村,新的生产技术推广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5 改善农村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共政策选择
首先,建立政府干预下信息资源配置的市场。市场配置机制是信息资源配置的主力军,市场通过价格信号的指引,价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组织信息的消费和生产,它可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生产者的潜力,尽可能地满足用户信息的需求。当然,外部性、垄断时,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政府也可以对信息资源配置发挥作用,政府利用政策、法律、税收工具等,这只看得见的手调整信息产出,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单纯的市场机制局限性还表现于易造成信息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即信息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其具备丰富信息而信息生产效率高,稀缺的信息资源更加愿意流向这些地区,而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讲,由于信息生产效率低,信息配置的市场回报率也低,而信息资源不愿流向该地区,从而出现信息资源越丰富的地区,越多信息资源配置增加。这当然不符合全社会福利水平的增加。
其次,建立多元型信息资源组织机构。一般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有集权型、分散型。集权型是一种行政管理式信息资源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内部各单位相互依存,并中央集权化进行集中管理。这种组织机构的特点是能够保证信息资源配置的地区平衡,特别是符合政府目标意义上的平衡,缺点是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不利于信息生产的激励。分散型是一种以市场经济为依据的,以市场调节来组织运行的信息资源组织结构。这种组织机构的特点是能够保证信息资源配置的地区平衡,特别是符合政府目标意义上的平衡,缺点是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不利于信息生产的激励。多元型则是充分考虑上述两种组织机构优缺点基础上,新的信息资源配置组织模式,体系内各部门相对独立,但又保持协调发展,各部门之间既有平等竞争,也有分工合作。
参考文献:
[1]范艳芬.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0(2).
[2]肖安宝.农村资源配置与乡镇企业——低碳经济视角中的城乡一体化路径[J].生态经济,2010(6).
[3]吴志远.农村资源配置中的金融激励与约束[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4).
[4]金晖.区域性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J].图书馆,2010(5).
[5]郝庆玲,李澜楠,徐恩元.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5).
[6]李晔.关注农村图书馆和农民阅读问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8).
关键词:信息资源配置 信息不对称 平衡配置
1 信息资源概述
本文所研究的信息资源配置是指经济社会的各种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处理、传播能力在空间,产业间配置的问题。信息资源有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两种,他们的区别在于搜集、加工、处理、传播信息资源的载体不同,文献资源是指用文献记载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加以传播。而网络信息资源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将经济社会的各种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资源并进行网络化传播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因而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且在利用程度上已经大大超过文献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有下列特点:①知识性。信息资源将各种以前和现在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后呈现在信息需求者面前,信息获得者通过信息的消费,获取了知识,提高其生产技能或方便生产消费的决策;②时效性。本文所研究的信息资源,不仅仅包括以前知识的积累,也包括最新的经济社会生产消费信息,这些信息具有时效性,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同样的信息具有不同的价值。
2 信息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有利于降低经济社会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状况,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减少道德风险,促使经济社会资源配置接近于帕累托最优配置。
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这么一种状态,处于这个状态下的任何改变都不能使有的人变好,而不会使得其他人变坏。帕累托标准提供了我们成为经济社会行为优劣的判断标准,在这个状态下,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经济资源发挥了最大的价值,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也处于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但是,帕累托状态毕竟是一个理想状态,实际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处于帕累托状态,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经济社会生活中,交易双方各自掌握着一部分信息,这些信息中一部分是公有信息,即交易双方共同拥有的信息,一部分属于私有信息,即各自掌握在不同交易者手中,这些信息在交易双方来讲是不对称的,正是由于这些私有信息的不对称性,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假设下,行为人都有隐瞒自己的私有信息而去获取更高效应或者价值的动机,从而降低了交易的效率,从而经济社会行为状态不可能实现帕累托状态要求。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相当发达的时代,人们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尽可能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虽然帕累托最佳状态不可能实现,但是交易效率却大大改善。然而,经济社会发展状态是不均衡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在不同地区的配置也是不均衡的,其中城乡差距是信息资源配置差异的重要特征之一。
3 农村信息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机构,图书馆数量和其传递信息资源数量,很大程度反应了地区整体资源配置状况。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落后与图书信息配置似乎有一种互为因果关系,农村地区经济社会落后的情况无需赘述,它的信息资源配置也存在大量问题。
3.1 馆舍稀少。全国有行政村70多万个中,只有极少数地区存在行政村办图书馆,而且多在发达地区。以北京为例,北京(2006年)有区县图书馆13个,乡镇图书馆149个,村庄文化站、图书室2175个,占总行政村的54.7%,相对于北京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水平经济条件下,这显然太少了,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村办和镇办图书馆几乎是一遍空白,在仅有的存在村办和镇办图书室或图书馆的农村,由于开馆时间少,许多农民甚至不知道图书室或图书馆的存在。仅用馆舍面积、办馆经费和是否具备数字图书馆等硬件条件来衡量已是捉襟见肘,若要求周开馆达到56小时等其他条件,则几乎不存在村办图书馆或图书室了。
3.2 资金短缺。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村办图书馆没有专项运行维护图书经费的来源,从而基层信息资源服务运行维护缺乏保障,表现为图书馆购书费短缺,也不会设立专职图书馆或图书室管理人员,虽然可以通过“送书下乡”工程部分解决一些问题,但那毕竟不是常态化运行手段,满足不了让读者及时看上新书的需求,更加难以达到满足农民朋友实际需求。
3.3 信息内容缺少。网络信息是当今社会信息共享的重要资源,按说,现在各种网络信息非常丰富,但却针对农村,农业的网络信息相对偏少。例如据cnnic发布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国的网站总数约为69.42万,农业网站仅占0.66%。不仅如此,农业信息服务站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关联性较差,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3.4 农村信息资源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图书馆运行机制和管理手段需要完善。大部分村办图书室文化站等属于地方一级政府的鸡肋机构,主要为的是应付检查,所以在人员安排上,在制度建设上,在其它管理方面都是敷衍了事,无法发挥图书的实际作用。
4 农村信息资源配置缺乏带来的影响
由于农村信息资源的缺乏,对农村-城市二元结构有固化,恶化的不利影响,从而加大了城乡差距的改善。它也阻碍了现代文明,现代经济的扩张,阻碍了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4.1 阻碍了现代文明的扩张。大多数情况下,现代文明一般发源于城市,比如市场经济,率先在城市得到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交易规制,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首先是文化观念的改变,市场经济证明比传统经济方式更加具有活力。传统农村实行的是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作为农业现代化改革方向——农业产业化,需要的是农民首先要建立一种市场经济的文化观念。然而,由于信息资源配置的缺乏,农民学习市场经济观念速度缓慢,个人认为这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效率长期滞后于其它产业的原因之一。 4.2 阻碍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二是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新的技术开发需要大量前期研究的成果,当然也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基础,由于城乡信息资源配置的差异,农村农业新的生产技术开发比较困难;对于新的生产技术的推广,需要广泛的学习和模仿,同样有大量信息为基础,同样的道理,在信息资源配置不够充分的农村,新的生产技术推广也会有一定的困难。
5 改善农村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共政策选择
首先,建立政府干预下信息资源配置的市场。市场配置机制是信息资源配置的主力军,市场通过价格信号的指引,价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组织信息的消费和生产,它可以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生产者的潜力,尽可能地满足用户信息的需求。当然,外部性、垄断时,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政府也可以对信息资源配置发挥作用,政府利用政策、法律、税收工具等,这只看得见的手调整信息产出,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单纯的市场机制局限性还表现于易造成信息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即信息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其具备丰富信息而信息生产效率高,稀缺的信息资源更加愿意流向这些地区,而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讲,由于信息生产效率低,信息配置的市场回报率也低,而信息资源不愿流向该地区,从而出现信息资源越丰富的地区,越多信息资源配置增加。这当然不符合全社会福利水平的增加。
其次,建立多元型信息资源组织机构。一般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有集权型、分散型。集权型是一种行政管理式信息资源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内部各单位相互依存,并中央集权化进行集中管理。这种组织机构的特点是能够保证信息资源配置的地区平衡,特别是符合政府目标意义上的平衡,缺点是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不利于信息生产的激励。分散型是一种以市场经济为依据的,以市场调节来组织运行的信息资源组织结构。这种组织机构的特点是能够保证信息资源配置的地区平衡,特别是符合政府目标意义上的平衡,缺点是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不利于信息生产的激励。多元型则是充分考虑上述两种组织机构优缺点基础上,新的信息资源配置组织模式,体系内各部门相对独立,但又保持协调发展,各部门之间既有平等竞争,也有分工合作。
参考文献:
[1]范艳芬.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配置问题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0(2).
[2]肖安宝.农村资源配置与乡镇企业——低碳经济视角中的城乡一体化路径[J].生态经济,2010(6).
[3]吴志远.农村资源配置中的金融激励与约束[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4).
[4]金晖.区域性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评价[J].图书馆,2010(5).
[5]郝庆玲,李澜楠,徐恩元.我国信息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5).
[6]李晔.关注农村图书馆和农民阅读问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