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的最早渊源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般认为,亚里士多德很少遵循他在《后分析篇》中阐述的演绎方法,而是通常使用一种无法导致必然性的辩证方法,但永恒的真理需要推断出一定的结论;后一种方法包括提出相反的共同意见,并探索调和它们的方式,以拯救现象。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后分析篇》描述的不是推理而是一种证明,其所勾勒的探究方法不是寻求推断结论而是发现原因,即发现论证三段论的中项。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真理;三段论
  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中阐述了三段论,并在《后分析篇》中进一步解释了如何科学地使用三段论。他在《后分析篇》的开篇就指出,一切教授和理智学习都源于业已存在的知识。《后分析篇》第1卷主要致力于教授,《后分析篇》第2卷显然是致力于学习的,特别是对未知事物的学习,即探究。
  《后分析篇》第2卷通过探究区分所寻求的四个问题而展开:(1)事实;(2)事实的因由;(3)是否存在;(4)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的例子清楚地表明前两个涉及两项之间的联系,比如月亮和月蚀,因此,我们试图知道月亮是被遮住的,然后试图了解为什么月亮是被遮住的。这里所涉及的两个问题是一个单一的项,例如,人是否存在,如果存在,人是什么。在前两个问题中,寻求的是两项之问的联系,因此,探究“月亮是被遮住了吗”时我们会问,是否有某种东西或本性会导致月球的光减弱。在对“为什么月亮是被遮住的”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想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被遮住。这个原因,我们称之为X,是下面三段论中的中项:月亮是X,无论X是什么都是被遮住的,因此,月亮是被遮住的。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是否存在中项;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中项是什么。中项是结论的原因,在这个结论中,它没有出现。
  在这两种情况下,显然存在两个词项,并通过一个中项来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这四个问题都是在寻求一个中项,即使第二对问题——“是否存在”和“是什么”,涉及的也只是一个词项,他认为,这里的中项是为了将两个词项联系起来。他的观点是探究什么是月蚀的人与探究为什么月亮是被遮住的人追问的是同一问题。每一个探究都假设月蚀的存在(《后分析篇》第2卷89b37-90a23,下引该书只标注卷、章节、行序)。
  这个例子中的两个词项是什么?也许有四种可能的答案,其中三种可以被排除。而最明显的答案就是,虽然“月蚀”是一个单一词项,但是它表示一种连接,即它是被遮住的月亮(或是被遮住的月亮的光)。因此,当有人问到是否存在月蚀时,他实际上问的是,是否有某种原因导致了月亮的光被隐藏。在这种情况下,亚里士多德认为关于问题(3)和问题(4)寻求中项的论证是问题(4)预设了月蚀的存在,正如问题(2)预示着问题(1)的答案。
  这种解释不可能是正确的,因为:(a)问题(2)假设存在一个中项,而不是一个结果项;(b)它将限制问题(3)和问题(4)的属性。然而,亚里士多德的最后两个问题的例子是:人或上帝。
  亚里士多德针对“月亮存在与否”及“夜晚存在与否”所提出的解答是不成功的,而这个问题是在“绝对意义上”探究的。月亮和夜晚看起来是主词,并作为它们的谓词,那么,中项成为主词的本质。支持这一解释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它具有本质属性,那么某物就存在,因为存在是某类存在,是一个范畴的实例。因此,回答问题“是否存在”就是为了说明它有本质,而回答“是什么”就是为了说明本质是什么。另外,原因既不是半人马,也不是羊鹿的存在,是两者都没有一个单一的本质,每一个都是存在于其他地方的部分的想象统一。然而,尽管其呼吁强烈,这种对问题(3)和(4)的理解不能是亚里士多德的,因为它需要存在成为谓词。存在不可能是谓词,因为它只表示事物的本质。
  我提出一种更好的方式来理解探究某种单一事物是否存在。我们通过属性来认识事物,因此,問某事物是否存在就是问某事物是否是一系列属性的原因,就是说,所有这些属性是否属于某一单一事物的本质。羊鹿并不存在,因为没有恰当的山羊和鹿的本质属性。问月蚀是否存在就是问是否观察到的光的减少是由于某种本质,是一种日常经验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还是偶然事件的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正如“为什么月亮被遮蔽”假设了“月亮是遮蔽的吗”的答案,所以“什么是月蚀”同样假设了“月蚀存在吗”的答案。如果前一对需要中项,那么后者也同样需要。这些问题涉及一个属性,但它们根植于主词的本质——月亮。追问上帝是否存在,月亮是否存在,或者其他的主体是否存在,就是在问某种已知的属性属于某一本质的情况是否存在。月亮的本质大概是一个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发光的天体。它的存在是由于它是观察到的位相的原因。因为月亮反射太阳的光,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上可见的其被照亮的表面由大变小,也就是说,月亮渐渐由月盈到月亏。中项是月亮的本质,而不是月盈的本质。因此,问月亮是否存在,就是问是否存在某种本质导致明显的月盈月亏。在我看来,询问某个主体是否存在,就是问它是否具有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中项,即某些本质属性属于它的原因。
  由此可见,问题(1)和(3)都是问是否存在某种本质属性。同样,亚里士多德认为知道事物是什么(4)就是知道事物的因由(2)。(90b31-34)因此,回答这四个问题都是通过寻找中项定义自然的本质。然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前一组的回答先于后一组:“之后我们意识到解释是存在的,于是我们就会去探究这个解释是什么;因为实体的解释并非这个或那个,而是绝对意义上的原因,或者,实体存在的解释不是绝对的,而是就其自身或偶然地属于它的那些事物之一,这就是中项。所谓绝对意义上,我的意思是指背后所依附的主体(例如,月亮,或地球,或太阳,或三角形);所谓事物之一,我指的是被遮蔽、相等和不相等,无论它是否在中项之中。”(90a8-14)
  这里的绝对意义是实体,而非绝对意义是属性。在这两种情况下,《后分析篇》中的观点是,我们首先说明有中项,然后探究它是什么。这一系列的探究似乎与《形而上学》第6卷中所主张的“存在”与“是什么”都是由寻找中项来回答的的观点不一致(《形而上学》第7卷第1章1025b7-16),而在后来的《后分析篇》中,亚里士多德解释了两者是何以可能为真的,他说:“问月亮是否是被遮住的就是问中项是否存在,而这无异于探究是否存在关于它的解释……当我们发现这种解释存在的时候,假如发现是通过直接前提的话,我们也就同时知道了事实与其原因;如果不是通过直接前提,我们知道的就只是事实,而不是原因。”(第2卷第8章93a31-37;93a16-20)   当主词与谓词之间没有其他中项时就是直接前提。因此,如果我们发现了主词的本质定义,我们就会知道主词存在,并会立刻知道它是什么,而如果我们找到了产生三段论的中项,即使不是直接的,我们也不会有这个主词的定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主词存在,但不知道主词是什么。《后分析篇》认为,在发现本质定义之前探究发现了非直接中项,而另一方面,《形而上学》指的是主词的本质定义,通过科学知道的主词属性的中项,这个中项的存在是通过掌握是什么而得知的。然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其他的中项通常是找到这个中项的必要条件。
  《后分析篇》与《形而上学》第6卷之间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认为本质是感觉或是绝对意义上的假设,也就是说,以特定的科学为假设,而前者指出由科学的中项所追寻的事物,即本质。《后分析篇》中将寻找本质确定为科学的目标;而《形而上学》第6卷认为,一门科学开始于本质并阐明其主题的本质属性。我不认为这些文本是不一致的,因为《形而上学》中很快补充道,从归纳中并没有得出本质的证明,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显示(《形而上学》第7卷1025b14-16)。亚里士多德承认科学必须以某种方式阐明其主体的本质;如果科学不通过感觉这样做,那么它必须以其它方式来进行。
  我们不能通过感知月亮来确定月亮是否存在,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模样,但它每晚都是不同的姿态。月亮是否存在取决于它是否有因由。那么,我们如何能发现是否有这样的因由呢?我们已经看到,所有的探究都在寻找中项,那我们如何能找到这个中项呢?我认为,回答这个问题是《后分析篇》第2卷中大部分篇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但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这个问题。相反,在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标记的情况下,他进入了是否同样的事物可以通过定义和证明而被知道的漫长论证过程(第2卷第3-10章)。如果一个定义可以被证明,我们就会有方法获得所有重要的中项,一个证实某物是原因的方法。我们也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这个定义是三段论的中项,是后者的前提的部分。如果可以证明,那么应该是知识的第一原理的东西就不是第一原理,而必然是它们自身从先前的主张中证明得出的,反过来,则是从“第一原理”中证明的。这个循环将破坏在《后分析篇》的开篇所说的观点,一切的教授和学习都源于业已存在的知识,事实上,它将破坏知识的可能性,那么当然,定义是不能被证明的。但是,这也不可能是正确的。在科学的三段论中,中项是杰弗里·缪尔在他的《后分析篇》的“牛津翻译”中称之为“相当普遍的”东西:它们属于自身,凡普遍之物都必然适于各自的主体(第1卷第4~73b26—27)。换句话说,在一个科学的三段论中的所有中项在外延上都是相同的。这意味着重新排列中项是可能的,以便定义变成一个有效的三段论结论,因此,定义是可能被证明的,至少在形式上,定义是可以被证明的。亚里士多德否认这种三段论是正确的科学,实际上,这里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区分本质定义与三段论中的其他中项,以确保该定义是在谓词之前。
  在继续论述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第1章中关于科学三段论的论述。科学的三段论的规范形式历来被称为“芭芭拉三段论”,因为它的三个命题都是普遍的(第1卷第14章79a17-32;An.pr.123):
  所有的M是P。
  所有的S是M。
  所有的S是P。
  (a)“如果认识正像我们所设定的那样,那么(b)论证性的认识就会必然特别依赖于那些真实、原初和直接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也会比结论更为人熟知,并先于结论”(第1卷2.71b19--22),这样三段论是科学的。如果缺乏这些特征,三段论就不会产生科学的知识(第1卷71b22--25)。结论是月亮是被遮住的三段论是芭芭拉三段论的一个特例,因为s虽然是普遍的,但却有一个个例。我们已经看到中项M是导致结论被认为是正确的原因,这是所有科学三段论的说法。如果M是s的本质定义,那么第二个前提满足了直接性、真实性和原初性的要求(第1卷75a14--24)。正如前述所指出的,在直接的意义上它是不能通过其他事物被知道的,即没有M通过S可以被显示为M。一个科学三段论的特定主词S是一个类(第1卷28.87a38-39)。M表示类的本质,由于这个本质,三段论证明本质属性属于类的每一个实例。本质是先于属性的,属性是通过本质被知道的。
  正如我所说,定义M不能通过前项来证明,但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证明。因为科学三段论的三项是外延相同的,它们可以换位以产生下面有效的三段论:
  所有的P是M。
  所有的S是P。
  一所有的S是M。因此,从形式上来讲,定义是证明,但它并不是这个三段论的原因。(I 13)亚里士多德用月亮是球形的三段论来阐释这个观点:
  如果按照这一方式增大的东西是球形的。
  而月亮以这种方式在增大。
  因此,月亮是球形的(第1卷:78b4-11)。但是,如果不是由于月亮增大它才是球形的,而是因为它是球形的它才得以有这一类型的增大,那么,一个更科学的三段论就是:
  月亮是球形的。
  以这一方式在增大的球形是什么。
  因此,月亮以这一方式在增大。
  在第1卷第13章,亚里士多德将前者作为三段论的“事实”,而后者作为为何如此的原因。前者通过更为人所熟知的词项换位,将月亮的增大方式放在了中间的位置。或者,可以用亚里士多德的差异性来解释,月亮的增大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更为可知的,而它作为球形的存在在本质上是更为可知的。
  显而易见,虽然定义是可以被证明的,但它不能通过三段论的中项而知道,因为定义是先于中项的(第2卷第8章93a14-15)。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科學的三段论的前提是先于结论的,因而,当亚里士多德否认有定义的证明的时候,他的意思是说,没有科学的证明。当然,一个被认为是定义的公式是可以被证明的,但在这种情况下,它将存在于中项是另一个定义的三段论的结论中。后者比结论中假定的定义更有可能成为主体的定义。   如果它不能被证明,那么我们如何可以找到本质的定义呢?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解释说,通过证明可以“澄清”它(第2卷第8章93b15-18)。我们从《后分析篇》的第一句话知道所有的探究都是从已有的知识开始的,并且我们从《后分析篇》第2卷的开篇知道,所有的探究都是在寻找三段论的中项。由此得出,探究是从三段论的结论开始的。后者提出S是P,探究寻找中项M,或者寻找联系S和P的中项。虽然可能有多个中项,于是就有多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s的本质定义,这就是最终探索所寻求的M,一旦我们有了这个原因就有可能建构起那些向下导出结论的三段论,但这大多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探究是从反方向进行的,从结论上升到原因。
  由此推论,三段论并不能证明结论,充其量只能告诉我们在哪里可以寻找原因,只能当我们确实找到这个原因时确定我们已经找到。然而,我们可能会想知道,它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在原则上,因为多个词项可以作为证明单一结论的中项,那么同样的主体可以有多个本质定义吗?
  亚里士多德解决了这个问题,并通过重复采用同样的月蚀的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三段论作为探究的工具。只是他说的内容太晦涩了,许多读者都难以理解。然而,如果我们要看看三段论在《物理学》和其他的地方是如何指导探究的,那么理解三段论就是非常重要的。月亮遭受月蚀是一个观察的问题,这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月亮失去了它的光亮。这个事实是一个隐式的三段论结论,即S是月亮,P是被夺去的光(就是减弱反射地球的光)。科学地探究试图知道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因此,寻找的是中项,即月蚀的原因。当然,这个原因是地球在月亮和它所反射的光的来源之间的遮挡,即太阳。因此,遮挡是三段论的中项,它是月亮的一种属性。三段论就会是这样的:
  地球在月亮和太阳之间的遮挡减少了月亮反射到地球的光。
  月亮受到地球的遮挡。
  因此,月亮反射到地球的光减少。这个三段论是有效的,而中项是(形式)原因,也是月蚀的定义。然而,中项本身并不能说明其他的原因不能产生月蚀。因此,它不算是科学的知识。
  亚里士多德获得科學知识的关键是引入一种中间的三段论,这种三段论是由另一种不是定义的中项构成的。他对中项的描述特别难理解,他说:“如果我们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东西(地球和月亮),满月之时不能产生影子。”(第二卷93a37-39;93a39-b1)人们通常认为亚里士多德说的是满月不够明亮,不足以在地球上投影,但这个事实对理解月蚀的本质是什么并没有帮助,因而,也不太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意思。我认为他的观点是满月会在影子中出现。这个三段论就是:
  满月是被遮蔽的,在月亮与地球之间没有明显的东西,月亮被蚀是显然的。
  月亮有时是被遮蔽的,当满月之时,在月亮和地球之间没有明显的东西。
  因此,月亮是被遮蔽的。
  月亮在影子中出现是通过观察而知道的,这个三段论可以清楚地知道月亮被蚀,但其原因不清楚(第2卷93b2)。为了理解三段论,我们需要理解几何学,亚里士多德可能认为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细节,不需要解释。这里重要的是,只有满月时月蚀才会发生。月亮经过位相,因为它不产生自己的光,只有面向太阳的一面被照亮。当月亮与地球相对于太阳呈直角时,在我们看来只有一半被照亮。因此,当月亮完全被照亮之时,月亮地球和太阳连成一线。只有在这个位置上,地球才能阻挡太阳光到达月球,但如果它高于或低于太阳和月亮之间的线,就做不到这样了。那么,当地球和月亮中间毫无遮挡之时,如果满月被阴影笼罩,只能是地球遮挡在月亮和太阳中间。
  这里的“唯一”很重要,我们怎么能知道其他事物作为中项不会像地球在月亮和太阳之问的遮挡一样呢?亚里士多德在《分析篇》第2卷第8章中的讨论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在介绍了我所说的中项之后,作为满月的影子,不可能由它和我们之间的任何东西引起,亚里士多德问为什么会发生月蚀,并提出了三个可能性:(a)遮挡,(b)月亮的旋转,(c)失光,即月亮中的太阳光(第2卷93b4-6)。(a)没有解释,他直接说月蚀就是被地球遮挡住了(第2卷93b6-7)。的确,在另一种被排除在外的情况下,一切看起来依然是存在的;(b)由于月亮反射太阳的光,它的旋转不会产生影子,除非一些表面是非反射的,但是当满月之时这将是显而易见的;(c)由于在月蚀期间的失光,月亮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天体只会改变它们的位置,不管怎样,没有这种变化的原因,就只能设想在满月之时发生,但不是所有的满月之时都可以。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给出这些论点,但它们有助于解释隐蔽的消逝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亚里士多德提到的替代原因,并迅速解决问题而提出的。地球的遮挡必须是原因,因为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使月亮在满月之时被遮蔽。
  当然,有人会坚持抽象的可能性,认为月亮的影子来自某个未被承认的原因,但是,遮挡是明显充足的理由,以至于其他的原因都没办法替代。此外,任何其他的原因都需要对月蚀只发生在满月之时做出解释。后者是亚里士多德用来说明遮挡是原因的中项。它不是恰当的因果关系,但我们可以看到,它提供了一个附加项,而这个附加项其自身必须是由导致月蚀的原因引起的。这样看来,中项不仅起到了找到原因的认知作用,而且在证明因果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了本体论的作用。
  对亚里士多德方法的这种理解使通向原因的崎岖小路更加逼仄了,但并非完全如此。遮挡,正如亚里士多德对它的解释,是月蚀的定义,并且只有当满月之时才会发生的原因。这是一个其公式包括主体月亮在其中的定义,这样,它定义了月亮的本质属性(I 4.73a37-b3)。因此,尽管它并不是严格地定义了前面所设想的三段论的主项,但它默认地包含了月亮的定义。而且,月蚀的定义是在直接的意义上属于月亮,而不需要其他的东西。
  然而,问题仍然是,是否存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月蚀的定义,并且这种定义也是月亮直接的本质属性。如果这样的定义定义了一个不同的属性,要么导致遮挡,要么就是由它引起的,那么就没有问题了。然而,如果同一属性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定义,然后发现只有月蚀,我们就不可能获得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所寻求的原因的必然知识。事实上,月蚀有多种定义,但它们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在《后分析篇》第2卷第10章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a)一个定义是关于事物是什么的一种不可证明的解说,(b)一个定义是关于它是什么的三段论,(c)第三个定义就是有关它是什么的证明所产生的结论(第2卷94a11—14)。第一个是对中项的单独本质解说。两个供选方案包含了所有三个词项,它们增加了我们对月蚀理解的完整性和可理解性;(b)由于月亮被认为其存在于影子中,所以在月亮和太阳之间有地球的遮挡;(c)由于地球在月亮和太阳之间的遮挡,产生的月亮从太阳中反射的光的减少的经验,就是月蚀。但是,这种完整性阻止了这些定义作为三段论的中项,从而掩盖了这一中项被发现的推理过程。然而,这种类型的多重定义并不挑战定义是原因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在《后分析篇》第2卷第13章的末尾部分考虑了这样的挑战。他提出如何解决同一事物的两个定义的问题。这就相当于两个不同的原因的问题,而每一个原因都是由直接纯粹的理性行为所掌握的。他建议考虑这些定义是否有共同之处,使它们能够成为一个单一属性的两个物种。除此之外,他说,我们就必须宣布事物被定义为截然不同的事物。在前一种情况下,事物共享部分定义,因为它们并不是完全不同的,而在后一种情况中,定义是不同的,因为它们定义的东西是不同的。显然,亚里士多德只是反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本质定义,但它们都可以作为中项。也许是因为他是受到事物既是本质又不是事实的想法所驱使,而这种想法就是一种矛盾。
  那么,我们如何能确定月蚀的本质定义是必然和确定的呢?这个定义可以作为三段论的中项来说明它是原因。由于这个定义说明了只有满月之时才会发生月蚀的事实,而且没有其他可以想到的原因,因此它是必然的。既然没有先验的原因,即定义和月亮之间没有中间项,这个定义是直接的。这种直接性在本质上是先验的,我们是从之前的研究中得出的,即三段论的结论和中项的描述。因为一个事物只能有一个定义,所以这个定义是确定的。总之,因为这个定义是充分的,并且消除了任何競争的中项的可能性,我们通过理智的行为看到,遮挡必须定义月蚀。
  当然,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告诉我们在其他情况下如何找到因果中项的方法或是固定的方式。因为每个定义都仅限于它所定义的事物,所以没有办法来制定一种适用于所有科学的方法。我们在《后分析篇》第2卷的后面发现的一些内容包括一些技巧,这些技巧可能帮助人们找到科学三段论的中项。因为中项是一个定义,从《后分析篇》第2卷第13章开始,当他问怎样才能找到定义中的谓词时,亚里士多德似乎在谈论方法。关于连接谓词他谈论了很多,使得它们只指定一个本质,但这对发现月蚀的原因没有什么特别的帮助。连接和划分可以帮助确定月蚀的属性,但它们并不指出哪个属性可以产生其他的属性,正如我们所见,这个特性对于定义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他说:“尽管关于是在哪种意义上它们进行了证实,我们早先已经讨论过”(第2卷96b25-27)。我认为,他指的是我们刚才研究过的在第2卷第8节中讨论过的内容。三段论明确了我们要寻找的东西,并发现本质属性使三段论更为有效。不过,归根结底我们只需看到某一属性是另一属性的原因,并且先于另一属性,我们头脑中本来就有这种智能,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可以依赖于它。
  月蚀在《后分析篇》中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它开启了对主项知之甚少的科学三段论。亚里士多德对月蚀的描述,前提是要理解月亮是占据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反射太阳的光,并有其位相。在对月蚀进行解释的时候,我们开始对月亮的本质有所理解。月蚀是月亮的一个重要属性,不是因为它总是存在于月亮上,而是因为月亮的本性,月亮有遭受月蚀的能力。
  我们完成《后分析篇》的讨论还有一个关键点,即《后分析篇》第2卷第9章。在那里,亚里士多德考虑的是我们如何从经验中获得普遍性。对我们来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有能力从经验中提取普遍性。因为如果我们从经验中获得它们,那么我们就不用三段论来推论了。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在这方面与当代的公理化推理大不相同。对亚里士多德来说,科学是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普遍性,它的目的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组织它们,这样就可以发现位于另两个词项之间的那一个词项,从而使它们相互关联。换句话说,科学旨在发现它已掌握的普遍词项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就是第三词项——因果项。将这个观点与公理系统进行比较,公理系统的词项与系统中的推理原则都是最初给定的,那么我们的任务就是从最初的公理和推理原则中推断出所有的结论。公理、规则以及从它们推导出来的一切都属于单一系统。数学或者科学概念就是这样一种演绎系统,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却不是这样的。相反,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假设已知词项被发现是因果关系的,或者我们将被引导去发现系统中尚未出现的因果项。因此,把三段论称为一种演绎推理是不合时宜的,叫它证明更为合适。
其他文献
人活在世上,痛苦的感觉有一千种,但最痛苦、最不堪忍受的,是被出卖的感觉。有资格出卖你的,都是你信任的人,正因为如此,他才有机会知道你的秘密。做了坏事,犯了罪,被出卖是件无可奈何的事儿。有的案件,如果同党始终不供出来,也许就石沉大海了。这样的悲剧,对于被害人不公平。所以,只要你犯了罪,就别打算惦记着别人替你保密。被供出来,即使有被出卖的痛苦,也是应付的代价。所以,这种情形,我们今天不讨论。   天
期刊
生前,我们以为他只是一名“拾荒者”,出现在图书馆,出现在大街小巷,却有着宝贵的“精神世界”;身后,他原是一名77岁的退休高中教师,准确地说,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拾荒者”,却成了我们精神世界的“拾荒者”。  他叫韦思浩,退休后拿着5600多元的退休金,本可安心养老,却选择拾荒“补贴”生活。原来,他“补贴”的是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省吃俭用资助他们,一生为教育劳心。  最后的身影:爱阅读的拾荒者  去年
期刊
我知道父亲是不完美的,他打我屁股的时候,往往是我没犯错的时候,而我该被“修理”的时候,他又将我缓刑处理了。他性情温和,偶尔发起脾气来却令人不寒而栗。我知道老爸所有的缺点,却没告诉他,因为我想告诉他他也听不进去。  他不完美,但是他真的很聪明。很小的时候我就在想,所有真正聪明的男人都会成为总统。我希望他成为总统的时候,我正好到了可以恋爱的年纪,我想这样我就能以总统女儿的身份出嫁了,白宫是多么适合举办
期刊
宣判之后,法官约翰·伯吉斯又特别针对劳拉那句“你知道我爸爸是谁吗”说:“无论你是不是醉话,都存在很大程度的态度傲慢,我需要告诉你的是,无论你爸爸是谁,无论他多有钱,都与本案无关!”  今年19岁的劳拉·宾奇是英国德贝郡一个典型的“富二代”,她的父亲史蒂夫经营一家规模不小的房地产公司,还曾以巨额财产登上过《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富豪榜,劳拉年纪轻轻就拥有自己的大别墅和宝马跑车,就读的更是每学期近一万英镑
期刊
一、老师转身了  郑小龙刚上初一时读书不用功,胆子又小。有次考试,他战战兢兢地夹带了一张小抄,考题实在做不下去了,就一直贼眉鼠眼地偷瞄老师。  老师好不容易转过身去,郑小龙胆战心惊地拿出小抄就要打开,答案呼之欲出。这时耳边响起了邻桌郑达的提醒:“小龙,老师转身了!”——只是他这句话响亮得连角落里睡觉的蚂蚁都能被震醒,郑小龙立马就被叫到办公室去教育,当然,郑达头上也多了一顶“协同作弊”的帽子。  这
期刊
残阳似血,1942年7月的一个傍晚,18岁的法尼亚·兰道被纳粹送进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在之前逃难的过程中,法尼亚跑丢了鞋子,漆黑的脚面上早已磨出血泡。恐惧、茫然的情绪包围了她,就在刚才,她看见纳粹将一个男人拖出队伍,那人临死前目光扫过人群,深深地看了法尼亚一眼,大喊道,“一定要活下去!”虽然他的外表憔悴,法尼亚还是一眼认出他是自己儿时的邻居,谁能想到几年未见,竟是在这杀人就像呼吸一样简单的活地狱里
期刊
她坐在我的对面,微低着头,右手笨拙地握着铅笔,她握笔的姿势让人看着别扭,可是,她庄重的神情却让人无法笑话她。她写字的手相当用力,而且每下一笔头就跟着往下重重地低一下,时间一长,我的面前便只剩下了一个花白的脑袋一晃一晃。也许是劳累的缘故,近五十岁的她已经是三分之二白发了,再加上长年在室外劳作,皮肤枯燥而黝黑。她,实在是比实际年龄老了太多,唯有脸上谦虚而卑微的笑容让人觉得其实应该没那么老。  她就是一
期刊
摘要:文学中如何表达政治诉求,实现文学与政治的联姻,使其既保持文学自身的特点,又实现教化功用,是文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实现文学与政治的有效联姻,中国古代选择“比兴”的方式。“比兴”是中国古代“言志”“缘情”时找到的最好叙述方式,也是表达道德判断和政治诉求的最好方式。  关键词:比兴;政治诉求;叙述策略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文学研究无法回避的课题,文学与政治的联姻与疏离深刻地反映着文学的演进与
期刊
摘要:文本意义边界的存在决定了任何文本阐释均具一定限度,该限度虽不可明晰定义但却实存于文本阐释之中并可理性预期。文学阐释的开放性同样须顾及作品可预期的意义边界,以其阐释限度的自觉来确保阐释活动的合法性。当代文学批评问题的一个突出的阐释学征象在于:对作品的多元价值判断往往覆盖了文学阐释应有的理性底色,在阐释的不断翻新中,作品“意义”变得无际无涯,泛化的阐释最终导致对文本意义的疏离。鉴于此,文学批评须
期刊
母亲临产时和梅阿姨住进了同一间病房。就这样,我的出生和倩只相差几天,而母亲和梅阿姨当时又是在同一个市场做生意,所以注定了我和倩的友谊。  倩是一个漂亮的女孩,苹果脸,皮肤白皙,小时候留着一个学生发型,可爱又甜美。我喜欢和倩一起玩,一起在市场玩橡皮泥,一起画画,一起为洋娃娃做头发。可是当倩有其他朋友的时候,我就显得孤苦伶仃,她似乎把我遗忘了。有了其他人,她就不再叫我玩。  读小学时的某一天早晨,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