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的技能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同样,习作也是一种技能。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善于观察、发现,通过习作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师就要教给学生模仿的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在模仿中创新。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模仿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吕叔湘先生对这一点说得更形象:“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些话,应该成为中小学语文老师习作教学的座右铭。习作是一种技能。在小学生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创新。
一、模仿是习作的前提和拐杖
1. 习作技能的提升需要模仿
人类的技能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而习作也是一种技能,需要通过模仿来提升水平。众所周知,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者,其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文学作品深受外国文学作品影响。在他的《球状闪电》中,那个长着翅膀的怪老头很容易让人想起马尔克思的《巨翅老人》;在《十三步》中,那個吃铁的小男孩也与马尔克思的《百年孤独》中的喜爱吃石灰块的小姑娘相似。他是当代文学史上成功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朵奇葩。模仿是创作之路上一根有效的拐杖,仿写也是学生习作的必由之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在强调“多读”是“写好”的前提条件。
2. 仿写不等同于抄袭
一说到模仿,有人就认为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练习活动,甚至把它视同于“抄袭”。其实不然,仿写是学生在逐步的练习中提高写作技能,积累写作内容。学生需要在这基础上,在语言文字上扎扎实实打基础。模仿的实质是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
3. 注重方法,把握仿写训练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作文模仿也不外乎是由单项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这是一个化整为零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的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是不同的,有的用词精确,有的句子优美,有的描写生动,有的构段有特色,有的开头、结尾相呼应……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注意以文章为范例,把握仿写训练点,让学生进行相关写作技能的训练。
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研讨过程中,各年级都特别重视积累与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除此之外,又各有训练的侧重点,如一年级以用字词口头造句子为主;二年级用短语写句子;三年级重点训练句群、构段,教学时,让学生运用“不仅……还……”、“首先……再……然后……最后……”进行说话、写话;四年级以《鸟的天堂》为课例重点训练对静态景物、动态景物的具体描写;五年级以《开国大典》一课为例,着重训练按顺序写场景;六年级以《“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为例,让学生写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与课文类似的,体现两种不同的“爱”的事。每一组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要从表达方法入手,让学生学习、仿写、运用,从而提高写作技能。
教师要借助大量的写句子、写片断的练习,让学生及时运用阅读所积累的语言材料,把积存在他们心中的生活见闻、感受表达出来。第一学段以运用字词写话为主;第二学段以写句群为主;第三学段以写片段为主。方法灵活,可以说话,也可以写话;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这不是拔高要求,而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多写、多改,在仿写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总之,各个年段有各个年段的仿写训练点,越低年段越要重视仿写。
实践证明,让学生多读多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突出重点的方法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害怕写作的心理障碍,更好地让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形成语感。
二、创新是模仿的方向与提升
1. 相信学生不会拘泥于模仿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历届学生都一样,模仿多了,技能娴熟了,他们就不知不觉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时,笔者教学生把事情写具体、写曲折。笔者先让学生读《全神贯注》中描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和神情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练习写作,把事情写具体。
原文:
有一次,妈妈正在工作。下雨了,我在学校里放学了,可我没带雨伞。①妈妈放下工作,②来学校接我。③所以我敬佩我的妈妈。
①补充心理描写:这时,妈妈想:
②补充动作、神情描写:只见妈妈
③补充语言描写。妈妈把雨伞交给我,对我说:“ ”
这样,由例句引路,通过仿写,学生明白了怎样把事情写具体。
按着,笔者就上面这段话來了一个“提升训练”,学习把事情写得曲折变化,引人入胜。首先,笔者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和《父亲的菜园》的几个片断作为例子,让学生学会把事情写得曲折变化、引人入胜的方法:一是在事情的经过部分,加上一些挫折、困难,写出人物克服困难的过程,这样可以表现出执着追求的精神;二是加上侧面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品质。然后,笔者让学生先口语交际,再仿写。在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达到了目标,提高了创新能力。如有的学生描写天气相当恶劣,狂风暴雨,伸手不见五指;有的描写妈妈当时工作相当紧张,送伞给我后还得快速赶回工作岗位;有的写妈妈摔了一跤;有的描写妈妈脚磨起了泡;还有的写妈妈淋湿了,下午就感冒了……由此可见,仿写不拘泥于内容,仿的是方法,是写作技能。一旦掌握了方法,学生的思维就会飞扬,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如同莫言一样,他借鉴了外国文学作品的许多方法,但是他立足于高密东北乡,写出来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他运用了他人的方法,描写的却是他自己感受过的生活。因此,他在模仿与借鉴中创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 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
很多学生会长久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导致习作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为了引导学生创新,老师自身就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思考,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发现与众不同的问题,写出一些独特之处。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会从模仿逐步走向创新了。
总之,学生习作需要模仿,模仿是小学生提升习作技能的有效途径。同时,老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善于观察和发现,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就是说,学生在模仿中训练的是写作技能、运用技能,让学生通过模仿训练来提升习作水平以及进行创新创作。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模仿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吕叔湘先生对这一点说得更形象:“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些话,应该成为中小学语文老师习作教学的座右铭。习作是一种技能。在小学生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创新。
一、模仿是习作的前提和拐杖
1. 习作技能的提升需要模仿
人类的技能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造。而习作也是一种技能,需要通过模仿来提升水平。众所周知,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者,其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文学作品深受外国文学作品影响。在他的《球状闪电》中,那个长着翅膀的怪老头很容易让人想起马尔克思的《巨翅老人》;在《十三步》中,那個吃铁的小男孩也与马尔克思的《百年孤独》中的喜爱吃石灰块的小姑娘相似。他是当代文学史上成功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朵奇葩。模仿是创作之路上一根有效的拐杖,仿写也是学生习作的必由之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在强调“多读”是“写好”的前提条件。
2. 仿写不等同于抄袭
一说到模仿,有人就认为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练习活动,甚至把它视同于“抄袭”。其实不然,仿写是学生在逐步的练习中提高写作技能,积累写作内容。学生需要在这基础上,在语言文字上扎扎实实打基础。模仿的实质是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
3. 注重方法,把握仿写训练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作文模仿也不外乎是由单项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这是一个化整为零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的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是不同的,有的用词精确,有的句子优美,有的描写生动,有的构段有特色,有的开头、结尾相呼应……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注意以文章为范例,把握仿写训练点,让学生进行相关写作技能的训练。
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研讨过程中,各年级都特别重视积累与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除此之外,又各有训练的侧重点,如一年级以用字词口头造句子为主;二年级用短语写句子;三年级重点训练句群、构段,教学时,让学生运用“不仅……还……”、“首先……再……然后……最后……”进行说话、写话;四年级以《鸟的天堂》为课例重点训练对静态景物、动态景物的具体描写;五年级以《开国大典》一课为例,着重训练按顺序写场景;六年级以《“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为例,让学生写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与课文类似的,体现两种不同的“爱”的事。每一组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要从表达方法入手,让学生学习、仿写、运用,从而提高写作技能。
教师要借助大量的写句子、写片断的练习,让学生及时运用阅读所积累的语言材料,把积存在他们心中的生活见闻、感受表达出来。第一学段以运用字词写话为主;第二学段以写句群为主;第三学段以写片段为主。方法灵活,可以说话,也可以写话;可以自主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这不是拔高要求,而是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多写、多改,在仿写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总之,各个年段有各个年段的仿写训练点,越低年段越要重视仿写。
实践证明,让学生多读多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突出重点的方法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写作的积极性,消除害怕写作的心理障碍,更好地让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形成语感。
二、创新是模仿的方向与提升
1. 相信学生不会拘泥于模仿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历届学生都一样,模仿多了,技能娴熟了,他们就不知不觉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时,笔者教学生把事情写具体、写曲折。笔者先让学生读《全神贯注》中描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和神情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练习写作,把事情写具体。
原文:
有一次,妈妈正在工作。下雨了,我在学校里放学了,可我没带雨伞。①妈妈放下工作,②来学校接我。③所以我敬佩我的妈妈。
①补充心理描写:这时,妈妈想:
②补充动作、神情描写:只见妈妈
③补充语言描写。妈妈把雨伞交给我,对我说:“ ”
这样,由例句引路,通过仿写,学生明白了怎样把事情写具体。
按着,笔者就上面这段话來了一个“提升训练”,学习把事情写得曲折变化,引人入胜。首先,笔者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和《父亲的菜园》的几个片断作为例子,让学生学会把事情写得曲折变化、引人入胜的方法:一是在事情的经过部分,加上一些挫折、困难,写出人物克服困难的过程,这样可以表现出执着追求的精神;二是加上侧面描写,烘托出人物的品质。然后,笔者让学生先口语交际,再仿写。在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达到了目标,提高了创新能力。如有的学生描写天气相当恶劣,狂风暴雨,伸手不见五指;有的描写妈妈当时工作相当紧张,送伞给我后还得快速赶回工作岗位;有的写妈妈摔了一跤;有的描写妈妈脚磨起了泡;还有的写妈妈淋湿了,下午就感冒了……由此可见,仿写不拘泥于内容,仿的是方法,是写作技能。一旦掌握了方法,学生的思维就会飞扬,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如同莫言一样,他借鉴了外国文学作品的许多方法,但是他立足于高密东北乡,写出来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他运用了他人的方法,描写的却是他自己感受过的生活。因此,他在模仿与借鉴中创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 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
很多学生会长久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导致习作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创新。为了引导学生创新,老师自身就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思考,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发现与众不同的问题,写出一些独特之处。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会从模仿逐步走向创新了。
总之,学生习作需要模仿,模仿是小学生提升习作技能的有效途径。同时,老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善于观察和发现,写出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也就是说,学生在模仿中训练的是写作技能、运用技能,让学生通过模仿训练来提升习作水平以及进行创新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