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热的夏日,一些城市周边的乡村休闲度假区出现了游客争先恐后预定的火爆场面。久居城市的人们,在闲暇之余,走进自然淳朴的乡村,远离都市喧嚣的噪音,感受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这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已成为许多城市居民的向往。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提出:到2015年力争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7.71亿人次,收人1145亿元,直接就业989万人,间接就业3680万人。旅游从业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5%。乡村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合而为一的新兴产业,是农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北京经验:特色 标准 品牌
“虹鳟鱼一条沟”、“吃鱼一条街”、“休闲绿谷”、“生态密云,休闲之都渔乐圈”,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人们随时可以听到看到这些具有“农”字味道的乡村旅游品牌。
近年来,北京市实施城乡旅游一体化战略,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品牌为目标。积极探索符合北京市实际的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之路。记者了解到,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北京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化。乡村旅游的散、乱、差是各地的通病,北京市也经过了这样一个阶段,北京市政府部门没有“缺位”,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多方位制定了乡村旅游地方标准,以标准化的全新产业管理和促进理念,推动乡村旅游从传统民俗村(户)向现代特色化、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化向差异化、从单体经营向产业集群的转变,使北京乡村旅游得到升级换代。据了解,北京市目前出台的标准达9个,有乡村旅游通则、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家、山水人家、民族风苑。标准化的实施,保障了乡村旅游逐步实现了科学化发展。
差异化。乡村旅游最忌讳“一拥而上”,这也是农民缺乏高水平的引导所致。为避免低层次雷同建设和重复开发,北京市各级政府联合专家论证。强化对不同地区进行差异化开发模式的构建,以此为原则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特色鲜明的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早在“十一五”北京就制定了“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乡村旅游定位和策划。全市12个县区在突出本地特色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定位,如门头沟定位为“山都水谷、北京第一山水庄园”;房山定位为“北京祖源、休闲胜地”;大兴定位为“绿海甜园休闲旅游区”;通州定位为“滨水新城、漕运古镇”;顺义定位为“临空型商务会展旅游之都”;昌平定位为“商务花园新区、温泉会展胜地”:怀柔定位为“不夜怀柔,旅游经济强区”;平谷定位为“休闲绿谷”;密云定位为“生态密云,休闲之都渔乐圈”:延庆定位为“国际旅游休闲名区”,等等。不同的定位使每个区县都能保证具有较为充足的客源。
国际化。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市在把乡村旅游的目标对准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也把目标指向了国际市场以及在京的外国游客,通过大量引进资金、技术等,高质量地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品牌项目和接待设施。引进外商开发的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意大利农庄、慕田峪村和德陵村等均是北京乡村旅游高端业态“国际驿站”的典型代表。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到京外国人的旅游热点。
集约化。北京市通过统一包装和规范运营,改变了传统乡村旅游粗放化的自然型经营管理方式,集约化管理模式提升了档次、规模和质量。目前,很有名气的怀柔“不夜怀柔”和密云“渔乐圈”就是在原来的“虹鳟鱼一条沟”和“吃鱼一条街”的基础上,通过集约化的外观包装和品牌打造,成为时尚休闲体验的好去处的。2008年以来。北京市还组织民俗村与星级饭店“结对子”,提升农家乐的服务水平和档次,使游客在民俗村里就能够享受到星级饭店的服务。
广东模式:一条绿道连接城乡
你知道广东增城的绿道吗?
绿道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绿道的概念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首次引入绿道理念,率先实现了绿道建设的破题。
从2008年起。广东增城建设了传统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约257.91公里,把农村居民点、旅游景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串联起来,并结合农村居民点建成驿站21个,率先形成农民增收、生态旅游、宜居城乡一体绿道,赋予绿色经济功能,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的有机统一,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增城又乘势而上,正因地制宜地规划自驾车游绿道和增江画廊水上绿道。目前,增城绿道通过“以藤结瓜”方式穿起了46个村庄,把沿线农村变成旅游服务的载体,给农民就业和增收创造了机会。增城绿道沿线各村平均雇用了15-25个本村村民来负责绿道维护、卫生管理及治安联防工作等。另外产生本村商贩约30人,增城绿道经过的46条村庄直接增加就业岗位约2500人。绿道自行车驿站配套了自行车出租、自行车维修、小卖部和公厕等功能,20个驿站可解决就业人员100人。另外,绿道沿线有旅游局评定星级农家旅馆、农家乐101家,招聘本地从业人员近700人,随着绿道的不断完善和规划旅游设施的建设,估计还应增加700个就业岗位。因此,增城绿道直接、间接增加的就业岗位约为4000人。绿道沿线农民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而畅销,农村闲置物业盘活出租利用从而获得资本性收入,农民从事非农产业而获得工资性收入。
重庆特色:拓宽农民致富路
针对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两大贫困带高差大、土地细碎,不宜发展传统农业的特点。重庆市提出投入5000万元资金。将30个贫困村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今年重庆将投人5000万元,在武陵、秦巴山区彭水、武隆等县选择30个贫困村为旅游目的地,每个村将得到政府150万补助。用于提升各种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管网改造、建设养殖小区使人畜分离、修建小广场、卫生所以及整修房屋等。
此外。重庆市扶贫办还将组织专人对村民进行培训,让他们会唱当地民歌、会跳当地舞蹈,以丰富休闲度假内涵。据悉,重庆选择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海拔较高、空气较好、风景优美、有成村成寨的聚落、就医便利等条件。这30个旅游目的地乡村,距离县城都在1小时车程内,且基础条件比较好。
重庆市扶贫办产业发展处处长孙元忠说,如果30个乡村旅游业发展符合预期,重庆市还将加大投入,按由近及远的原则,分批打造400个村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周边2000个村一起发展。
做大乡村旅游蛋糕
从全国发展情况看,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北京、福建、安徽省农村地区增长迅速,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许多省份,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据不完全统计,乡村游已使全国2000多万人脱贫。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发达省份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根据本省情况均制定了乡村旅游质量标准,提高了旅游管理水平,增强了市场开发的规范性。在发展中特别强调乡村和资源的保护,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专家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一个新的突破口: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脱贫奔小康、改造农村和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将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结合起来,突出地区特色的旅游优势和品牌;发挥旅游在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以旅助农,城乡互动,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发展乡村旅游能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通过市场导向,推动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对改善地方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繁荣等将起到重要作用。
毫无疑问,乡村旅游市场大有可为,希望更多的农民改变传统观念,参与旅游市场经营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将旅游资源转化为农村致富的一条新路,把乡村旅游的“蛋糕”越做越大。
《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提出:到2015年力争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7.71亿人次,收人1145亿元,直接就业989万人,间接就业3680万人。旅游从业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5%。乡村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合而为一的新兴产业,是农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渠道。
北京经验:特色 标准 品牌
“虹鳟鱼一条沟”、“吃鱼一条街”、“休闲绿谷”、“生态密云,休闲之都渔乐圈”,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人们随时可以听到看到这些具有“农”字味道的乡村旅游品牌。
近年来,北京市实施城乡旅游一体化战略,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形成品牌为目标。积极探索符合北京市实际的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之路。记者了解到,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北京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化。乡村旅游的散、乱、差是各地的通病,北京市也经过了这样一个阶段,北京市政府部门没有“缺位”,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多方位制定了乡村旅游地方标准,以标准化的全新产业管理和促进理念,推动乡村旅游从传统民俗村(户)向现代特色化、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化向差异化、从单体经营向产业集群的转变,使北京乡村旅游得到升级换代。据了解,北京市目前出台的标准达9个,有乡村旅游通则、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家、山水人家、民族风苑。标准化的实施,保障了乡村旅游逐步实现了科学化发展。
差异化。乡村旅游最忌讳“一拥而上”,这也是农民缺乏高水平的引导所致。为避免低层次雷同建设和重复开发,北京市各级政府联合专家论证。强化对不同地区进行差异化开发模式的构建,以此为原则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特色鲜明的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早在“十一五”北京就制定了“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乡村旅游定位和策划。全市12个县区在突出本地特色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定位,如门头沟定位为“山都水谷、北京第一山水庄园”;房山定位为“北京祖源、休闲胜地”;大兴定位为“绿海甜园休闲旅游区”;通州定位为“滨水新城、漕运古镇”;顺义定位为“临空型商务会展旅游之都”;昌平定位为“商务花园新区、温泉会展胜地”:怀柔定位为“不夜怀柔,旅游经济强区”;平谷定位为“休闲绿谷”;密云定位为“生态密云,休闲之都渔乐圈”:延庆定位为“国际旅游休闲名区”,等等。不同的定位使每个区县都能保证具有较为充足的客源。
国际化。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北京市在把乡村旅游的目标对准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也把目标指向了国际市场以及在京的外国游客,通过大量引进资金、技术等,高质量地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品牌项目和接待设施。引进外商开发的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意大利农庄、慕田峪村和德陵村等均是北京乡村旅游高端业态“国际驿站”的典型代表。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到京外国人的旅游热点。
集约化。北京市通过统一包装和规范运营,改变了传统乡村旅游粗放化的自然型经营管理方式,集约化管理模式提升了档次、规模和质量。目前,很有名气的怀柔“不夜怀柔”和密云“渔乐圈”就是在原来的“虹鳟鱼一条沟”和“吃鱼一条街”的基础上,通过集约化的外观包装和品牌打造,成为时尚休闲体验的好去处的。2008年以来。北京市还组织民俗村与星级饭店“结对子”,提升农家乐的服务水平和档次,使游客在民俗村里就能够享受到星级饭店的服务。
广东模式:一条绿道连接城乡
你知道广东增城的绿道吗?
绿道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模式。绿道的概念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首次引入绿道理念,率先实现了绿道建设的破题。
从2008年起。广东增城建设了传统的自行车休闲健身绿道约257.91公里,把农村居民点、旅游景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串联起来,并结合农村居民点建成驿站21个,率先形成农民增收、生态旅游、宜居城乡一体绿道,赋予绿色经济功能,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的有机统一,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增城又乘势而上,正因地制宜地规划自驾车游绿道和增江画廊水上绿道。目前,增城绿道通过“以藤结瓜”方式穿起了46个村庄,把沿线农村变成旅游服务的载体,给农民就业和增收创造了机会。增城绿道沿线各村平均雇用了15-25个本村村民来负责绿道维护、卫生管理及治安联防工作等。另外产生本村商贩约30人,增城绿道经过的46条村庄直接增加就业岗位约2500人。绿道自行车驿站配套了自行车出租、自行车维修、小卖部和公厕等功能,20个驿站可解决就业人员100人。另外,绿道沿线有旅游局评定星级农家旅馆、农家乐101家,招聘本地从业人员近700人,随着绿道的不断完善和规划旅游设施的建设,估计还应增加700个就业岗位。因此,增城绿道直接、间接增加的就业岗位约为4000人。绿道沿线农民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而畅销,农村闲置物业盘活出租利用从而获得资本性收入,农民从事非农产业而获得工资性收入。
重庆特色:拓宽农民致富路
针对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两大贫困带高差大、土地细碎,不宜发展传统农业的特点。重庆市提出投入5000万元资金。将30个贫困村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今年重庆将投人5000万元,在武陵、秦巴山区彭水、武隆等县选择30个贫困村为旅游目的地,每个村将得到政府150万补助。用于提升各种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管网改造、建设养殖小区使人畜分离、修建小广场、卫生所以及整修房屋等。
此外。重庆市扶贫办还将组织专人对村民进行培训,让他们会唱当地民歌、会跳当地舞蹈,以丰富休闲度假内涵。据悉,重庆选择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海拔较高、空气较好、风景优美、有成村成寨的聚落、就医便利等条件。这30个旅游目的地乡村,距离县城都在1小时车程内,且基础条件比较好。
重庆市扶贫办产业发展处处长孙元忠说,如果30个乡村旅游业发展符合预期,重庆市还将加大投入,按由近及远的原则,分批打造400个村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周边2000个村一起发展。
做大乡村旅游蛋糕
从全国发展情况看,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北京、福建、安徽省农村地区增长迅速,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许多省份,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据不完全统计,乡村游已使全国2000多万人脱贫。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发达省份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根据本省情况均制定了乡村旅游质量标准,提高了旅游管理水平,增强了市场开发的规范性。在发展中特别强调乡村和资源的保护,注重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专家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一个新的突破口: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脱贫奔小康、改造农村和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将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结合起来,突出地区特色的旅游优势和品牌;发挥旅游在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作用,以旅助农,城乡互动,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发展乡村旅游能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通过市场导向,推动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对改善地方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繁荣等将起到重要作用。
毫无疑问,乡村旅游市场大有可为,希望更多的农民改变传统观念,参与旅游市场经营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将旅游资源转化为农村致富的一条新路,把乡村旅游的“蛋糕”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