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中求新意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钟》是一篇语言生动、给读者以美感和想象空间的说明文。这篇课文曾编排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部编教材在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继续选用。相较于人教版,部编版《花钟》有不少变化,通晓这些变化有助于教师更深刻地领会部编教材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的编排理念,进而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设计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
  一、对比发现,通晓变化
  两个版本的单元导语、教学目标、课后练习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下表)。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版本教材的异同。部编教材采用“双线”(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组织单元。人文主题方面,两段式导语的第一自然段语言凝练优美,揭示单元主题“观察与发现”;第二自然段清晰、准确地呈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语文要素也是双线——读一条线,写一条线,充分体现读写结合。而人教版仅以专题组织内容,一段式导语中提示了专题“细心观察”。
  双线组元的优点是清晰地呈现出单元教学的知识点、能力点,让教师知道这一课教什么、怎么教。作为教读课文和单元的开篇之作,《花钟》承载着这样的教学任务:落实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个语文要素在课后练习中则表述为“默读第1~2自然段。说说这两段话的大意”。
  两个版本都是通过课后练习呈现教学目标。《花钟》“这一篇”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相同意思,两个版本的教材都体现了。不过,部编教材增加了课后小练笔“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其他的花”,让写有的放矢、指向明晰。
  简言之,部编教材所挖掘出的《花钟》的新的教学功能值得我们关注。而关注传统课文教学资源的再开发,既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又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承前启后,学习概括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语文要素是教学的增长点,为学生概括段落大意提供了必要的方法,也为以后学习概括篇章的大意奠定了基础。同时,部编教材的语文要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体系,充分考虑到承前启后的定位。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祖国壮美河山”中,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通过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应具备这样的语文素养:能够发现段落中的关键句,借助这样的句子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时,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这是学情,也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三年级下册对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的学习要求,学生只有理解了一段话的意思,知道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才能准确判断具有概括性或提示性的关键语句,从而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
  《花钟》第一、第二自然段中都含有概括段意的关键句。
  第一自然段的关键句是“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为了体现概括的简明性,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掉句中的无关部分,将语句概括为“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这是从关键句中直接提取段意,我们姑且称之为“直接概括”。
  第二自然段概括的难度要大于第一自然段。一方面,此段的层次比第一自然段复杂,需要学生理清层次,区别主次,判断出此段的第一句话是关键句。另一方面,此段第一句是个疑问句(“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而概括段意不能用疑问句,必须是完整的陈述句,所以需要对这个问句进行改造,如将其概括为“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如果要具体概括此段段意,把原因说明白,还需要借助此段的第二句(“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和第六句(“还有的花,需要昆虫传播花粉,才能结出种子,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提取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可以将其概括为“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以及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第二自然段也是借助关键句来概括段意,但与第一自然段同中有异——概括时不能从关键句中直接提取,需要改造整合。我们姑且将这种方法称之为“间接概括”。
  学生在这篇课文中学到方法后,还需要通过自读课文《小虾》进行巩固,才能逐步熟练运用。事实上,除此之外,部编教材还在“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中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了梳理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提炼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意的方法。
  三、拓展阅读,举一反三
  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说:语文课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他建议教师采取“1 X”的办法开展阅读教学,即引导学生在精读一篇课文的基础上,课外阅读若干篇类似的文章。
  如何阅读若干篇?《花钟》第一、第二自然段的概括学习中,第二自然段是难点。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以设问开头,体现了说明文善用设问、注重受众的语用特点。说明性文章比其他体裁的文章更加注重读者(受众)阅读兴趣的激发。举几个教材中的相关例子:“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三自然段第一句)在课外阅读材料的说明性文章中,这种语言现象也不少见。比如:《植物不失眠》第二自然段用“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统領后文,后面的自然段都是在解释说明花儿不睡觉的原因。教师通过类似篇目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相关段落,让他们感受这样的语言现象,学习并运用这种读者意识强烈的表达特点,能进一步落实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作者单位:十堰市张湾区放马坪路东风6264学校)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民国廿五(1936年)十一月十五日,在毛泽东和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的支持下,丁玲主持召开会议,筹备成立文艺协会。11月22日,文艺协会举行成立大会,大会由李伯钊同志主持,丁玲报告筹备经过。会上,毛泽东提议协会的名称应该是“中国文艺协会”,与会的全体会员一致通过。在成立大会上,毛泽东、张闻天和博古都发表了讲话。  民国廿六年(1937年),毛泽东支持和指导丁玲率“西战团”上前线,并送丁玲《临江仙》词。
1.仲夏。风光旖旎、景色如画的澄江抚仙湖。  曙光小学正在这里举办夏令营。  2.湖畔的一片柳树荫里,孩子们正在听大队辅导员沈霞老师讲童话故事。  沈霞老师动情地说道:“就这样,在万众欢腾庆贺治水成功,百姓在湖边建起幸福家园的时候,美丽善良的抚仙公主纵身投入粼粼清波之中,去与心爱的王子会合,永生永世在一起,天长地久不分离。”  童童和欢欢坐在前排,听得格外仔细,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3.一辆
张振武小学经过长期探索、实践、积淀,逐步形成了以“快乐管理、快乐德育、快乐活动、快乐教学、快乐创造”为抓手的“快乐教育”模式。笔者试从“快乐教学”的角度加以解读。  一、健全常规制度,让教师品味从教之乐  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每位教师都非常熟悉自己的常规工作该怎么做,如何达标;怎么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效果。为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落实到位,学校切实加强常规督查,建
世间万象你可曾畅想有一个人类的朋友遍布房前屋后名山大川它的高貴品质是那样的令人景仰它不像候鸟趋暖避寒也不像流水一生匆匆马不停蹄地奔向海洋任凭寒来暑往任凭雨雪风霜总是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做得悄无声息不声不响坚毅质朴是它的性格甘为他人是它的情怀蓝天白云是它的夙愿人寿年丰是它的理想即便是化作腐朽也誓要让泥土沾满自己的芳香它吸吮着大地的乳汁又不忘不停地吞噬二氧化碳不知疲倦地放氧它吸
火灾离我们并不远,尤其是生活密集、人流量增多的繁华街区。不管是商业区还是住宅区,我们都应该常常提高警惕。  去年7月4日的一天,在陕西省宝鸡市新建路东段一个普通的住宅楼毫无预示的突然起火了。这栋楼一共33层,有五六百业主长期住在这里。不知道什么原因,火苗一下子就“噗”的一声变大了。楼下不远处有个小女孩拉着奶奶的手说:“奶奶,你看那里怎么有火?”“在哪里?”奶奶顺着孙女的手看过去,还真是这样。“快来
新娘子就把桑桑的手拉过去,在桑桑的手上放了一把糖块与红枣儿。就在那一刻,桑桑就记住了她的那对目光。有一天,桑桑去面对细马的羊群时,在羊群里,看到了一只瘦小的、温顺的山羊,而这只瘦小温顺的山羊的眼睛,忽然使桑桑莫名其妙地想到了新娘子那天看他时的一对目光。  桑桑想对蒋一轮和白雀说,他不再帮他们送信了。但总是犹犹豫豫的桑桑,却又想起了白雀的那双目光。那是一双清澈的、柔和的、带了一些哀怨与无望的目光。这
【中考凝眸】  在中考作文的诸项评分标准中,都把“扣题”摆在最前头。一般而言,依照扣题的程度,可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分析偏离题意的作文,大致分为如下三种情况:一是因误解而离题。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当;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做整体,只扣其中的一部分,这些做法都是偏题离题。二是因随意而脱轨。作者没有紧扣题目、紧扣中心写作的意识,写到哪里就
微在川渝民间有一项非常有意思的文化──俗语。短短一两个字却含藏、蕴藏许多道理、经验。  俗语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即便过去了几千年,也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探索。  俗语大多流传于民间,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分不开,所以俗语既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体现,也是老百姓经验的總结。  方言,是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中含义丰富、短小而定型的固定短语或句子。它包括多种类型:成语、谚语、格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总体目标和导向,进行教材解读、目标定位、活动设计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下面,笔者结合《月光曲》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基于统编教材特点发掘教学价值  《月光曲》是一篇传统课文,统编教材为何保留此文?还能不能用老方法进行教学?厘清这两个问题需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尤其要关注传统课文在统编教材中的目标定位。  1.挖掘表达秘诀,让“这一课”成为“这一课
老师也不讲课了,就等杜小康把歌唱完。但杜小康却没完没了。老师就推开教室的窗子:“喂,杜小康,嚎什么呢?”  杜小康很尴尬。他不唱了。但不知道自己是留在横枝上好呢还是回到岸上去好。后来,他就坐在横枝上,将身子靠在另一稍微高一些的横枝上,作出一副舒适而闲散的样子。“我要晒太阳。”双腿垂挂,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他歪着脑袋,半眯着眼睛,看着河水。  河水在树枝下涂涂淌着。一柔软的细枝垂到了水里,几条身体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