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是一位地质工作者,他们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山越多、越险、越闭塞的地方,就是他们要去工作的地方。
  逢暑假,妈妈便带着我和弟弟去寻父亲。父亲的单位夹在大山的中间,我们乘坐着解放牌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转晕了头,才看到山坳里的一大片青砖楼房。车子在那幢略高些的房前停下来,司机跑进去连叫了几声“韩工”,才见父亲不紧不慢地走出来。他蓬松着头,满脸胡子拉碴,又黑又瘦,像山中烧炭的老农,怎么看父亲也不像是个工程师。走进父亲房里,我们看到满屋的零乱,一大摊铺开的绘图纸,纸上精致的标志以及密密麻麻像机器印制的细线,这才意识到,父亲真的不一般!
  父亲的地质队离家二百余公里,那时交通不方便,父亲每年只在我们寒暑假期间回来。
  每次听说他要回家,我和弟弟都很欣喜,整天地盼着。等他拎着大包小包走进家门时,我们却又很惶恐,一来可能是由于很久没看到父亲;二来呢,是父亲对我们要求严格的缘故!每每这时,我和弟弟总躲进内屋悄悄偷窥父亲,而父亲总是不慌不忙地打开黑皮包,頭也不抬地喊:“树红!树昆!过来拿你们的东西。”这句话是我们一年中最感到惊喜的。我俩会丢掉羞怯争先恐后地凑上去。父亲翻了翻,拿出两个铁壳文具盒和绘图铅笔,分我们一人一份(那时绿颜色的这种绘图铅笔最好了,使劲儿削都不断头),又摸出一些糖果给我们。我和弟弟拿着糖果去四合院中吃,左邻右舍的小朋友羡慕地望着我们,分享着我们有个当工人的父亲的快乐。
  第二日,我们就再也快乐不起来了。因为父亲开始查问我们的学习,检查我们的考试成绩,并为我们制订假期学习计划。计划很紧凑,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由他带领,到房后的田问路上跑步,做早操。热了便回屋去洗脸(那时父亲总会用手摸我们的头看是否淌汗了,如淌就算锻炼好了,没有,还得再跑一下),然后拿着语文课本去朗读,读声要洪亮,吐字要清晰。读一个半钟头,回到老屋对面的小砖房里写假期作业。有时一进去,我和弟弟如释重负,把门倒关了耍闹,听到父亲脚步声,又赶紧鸦雀无声地做作业。就这样,一天天把假期度完。
  于是,我们便盼着父亲快走。父亲走了,妈妈就会放我们去“小白房子”用弹弓打谷雀子,或是到“机械闸”下的沟里摸鱼。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一天天长大。父亲照常每个假期回来帮我们补习功课。读完小学五年级,我和弟弟以优异的成绩考进陆一中。但父亲丝毫没有放松对我们的严格管教,每每送我们到校,都严肃叮嘱:“学习最重要,你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读好书。”
  初二时,父亲发现我们英语成绩不太理想,便试着辅导我们。但他学的是俄语,只好以百倍的毅力,坚持自学英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辅导下,我们英语水平逐渐提高。
  六年的中学生活转瞬即逝,我和弟弟考取省内重点大学,父亲的教诲常响在耳边。我和弟弟的大学生活极其勤俭。冬天穿着父亲寄给我们那种他登山穿的“翻毛皮鞋”,戴着妈妈织的毛线手套。大学四年,父亲每隔一周便要寄封信给我们,信封是父亲用很厚的牛皮纸做的,沉甸甸的,有时一拆开里面还会掉出几张十元的钞票来。信上写的是些鼓励我们加倍努力的话。字里行间,折射着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愿。父亲每次到学校看我们,都身着蓝布工作服,肩挎帆布包,手捏长把黑雨伞,还刻意把胡须剃得很干净。找到我们后,带我们到学校附近的小馆子坐下,点几个我们喜欢吃的菜。父亲默默地低着头,一个劲儿夹菜给我们。吃完了,他又唠叨些专心学习之类的话,然后便径自去了。
  四年后,我们步人社会。分工作时父亲根本不考虑走关系的事,他郑重地说:“我这辈子是不求人的,不会走后门,凡事你们多靠自己。什么工作都是人做的,重要的是把每件事情做好,接下去该走什么样的路,自己选择。”于是,我们被分到最基层山乡农村工作,每日里上山下村串户,田边地角踏遍,真是好辛苦好累。有时几个月回家一次,晒得脸皮黑里泛着红光。但父亲并不同情我们,他写信说:“这正是锻炼你们吃苦耐劳的好机会,你们年轻,不吃点儿苦怎么行!我五十多岁了还不照样在登山,每天还要走几十公里山路!”我们听了,纵有千苦万苦也难张口了,渐渐地,习惯了基层生活。我每日除了工作还背着画夹,去画一些松林村落、鸟石山水。仔细观察和体验农民的生活,感受他们的质朴和憨实,细细品味那份浓浓的乡情。随着我们的成家立业,渐渐懂得了父亲的话。知道现在我们拥有的一颗完整独立、忘我的事业心和那种对待困难的坚强毅力是与父亲长期的谆谆教诲分不开的。我们没有了对家的依恋,我们对事业一往情深,我们耳中无时无刻不在响着父亲的声音:“你们少操心家事,努力干好工作是大事。”
  终于有一天,父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带着颇具荣耀的无数荣誉证书,永远回来了!这个工程师,除了铺盖行李,就带回一大箱存书和绘图工具,加上一捆他认为能留做纪念的得意之作——大大小小的图纸。父亲开始闲下来,闲下来的他不知所措,做什么呢?他不擅长闲暇度日。我们开始教他钓鱼,这个时候,父亲好像个孩子,不时地对我们问这问那,我们心中不禁暗暗好笑。我们的子女也围着父亲一个劲儿地喊着“爷爷、爷爷”,而父亲却又重复着原先教育我们的方法去教育他们。有时一个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题会弄得他头脑发涨,但他总不肯认输。他两鬓斑白,行动渐渐迟缓。他真的老了!当我们去上班,他会装得很平静地问一句:“几时回来?”再也没有了那些极其严厉教训人的词句了。
  我们现在已成父亲,在重复父亲原来教育我们的样子,这是多么神圣而神奇的职责!
其他文献
我的姥爺身高1.85米,叫聂宗禹,裹着小脚的姥姥叫魏宗华,他们都是沂蒙山区人,共产党员,育有两男三女。因为姥爷解放前参军入伍,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当时身为军属的姥姥做着地下党工作,带着孩子东躲西藏,用孱弱的双肩养活着公公、婆婆、自己的父母、一个小叔子、三个小姑子、两个孩子等十多口人,历尽了艰辛。  后来,为躲避国民党和土匪的追剿,姥姥是有家不能回,抱着孩子跋山涉水到处逃难,食不果腹,有时只能吃草根
期刊
在藏族同胞的心中,西藏的山是神山,西藏的湖是圣湖。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距拉薩不到100公里,自拉萨出发,走过一段公路,就开进了省道,从山底到山顶,“之”字形的公路沿着山脊一会儿盘旋而上,一会儿又盘旋而下,连续的陡坡急弯,悬崖与峭壁相随。  羊卓雍措的最佳观景点要翻过位于浪卡子县和贡嘎县之间海拔4998米的岗巴拉山口。  高原反应引起的乏氧让人晕晕乎乎的,反倒不在意危险了。恍惚中,突然有一抹蓝猝
期刊
我蹲下身拿着沐浴球沿着儿子的背划拉下来,散发着牛奶香味的泡沫从儿子细嫩的皮肤上滑落,如一幅绘着童真的挂画轻轻展落。  我的思绪飞到三十多年前,那是一个海滨乡镇的老式澡堂。  澡堂里雾气弥漫,雾气中夹杂的是哗哗的水声,隐隐约约的说话声,噼里啪啦的敲背声,还有那厚重的木门沉闷的开关声。在这群人当中有一对父子在无声地搓着澡,那便是三十多年前的父亲和我。那时父亲也才四十多岁,他在那个临海乡镇的一个农场里包
期刊
关于母亲王桂英的故事,要从这面朴素的红旗说起。  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设在距下良10公里的王家峪,下良成为抗日战争的敌后根据地和八路军总部的前沿哨所。在抗战期间,下良人民经历了日军的“九路围攻”和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敌人的残暴激起了百姓的强烈反抗。“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下良大批热血青年,仁人志士纷纷加入了抗日队伍,李俊先的父亲、年轻的共产党员李体成便是其中之一。新婚之际,他将18
期刊
冬日,我又一次走进吴堡县的寺沟村。在陕北,冬天的黄土地上,那些夏日里疯长的树木草丛都变成了褐墨色,时常飞过一群鸽子或麻雀,偶尔还有些不知名的小鸟在草丛里跳跃、欢呼,就像一幅浓墨的国画,气势磅礴。沟壑丘陵、山川河流将个性大开大放地张扬。太阳升起来,将一层薄雾推开,所有的村子露出祥和与温暖,天蓝、土厚,人在其间。  寺沟村亦如此,神秘而内敛,让人不胜其烦地走来,静听、静观。  我就这样走进了柳青文化园
期刊
重庆号称山城,黄桷树(又称黄葛树)是重庆市的市树。  黄桷树的树形奇特,悬根露爪,蜿蜒交错,古态盎然,树叶繁茂,枝杈密集。或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或依附于河坎水岸之边,或高耸于桥头渡口之侧,或兀立于乱石嶙峋之间,哪怕是一块鸟不拉屎的光溜溜的滚石之上,它都能安之若泰,迎风昂首,蓬蓬勃勃,茁壮成荫。自古以来,重庆城与黄桷树结下了不解之缘。北魏《水经注》载“江水又东经黄桷峡”,“黄桷峡”即如今的朝天门以下
期刊
哺而山,苗语音译,意为泉水很冷的山。其海拔约1427米,不算高,方圆雄阔,若凤若龙,埋伏在苗岭深处。  读书时,这座大山是我从独南苗寨到县城读书必须翻越的遐岳。哺而山的原始森林保存完好,莽莽苍苍,一条小路蜿蜒其间,时隐时现,行走半天不见一个人影,虽然到处鸟鸣虫叫,却更加觉得山的空寂诡异,难免害怕虎狼出没。那时的冬天,有乡亲在雪地里看见老虎的脚印;小时候,我放牛时,也亲眼见梅花鹿出没林间。所以,我相
期刊
中国散文诗的草场终于焕发了生机。南、北、西、中,不同方向的风信一股脑地吹响了散文诗的歌号,即令原本浩浩荡荡的新诗、散文创作的队列中,陡然擦亮了惊异的眼神。那是什么?是谁重又让“野草”泛青,用心滋养了“草根”?但无论怎样,倔犟且执拗的散文诗仍然以其虽不硬朗但却坚韧、虽不美丽但却葱郁、虽不强劲但却广袤的生长态势,叶叶青翠地挑亮了人们的视野,翘首企盼着更多阳光雨露的哺育和浇灌。  诚然,散文诗在整个的文
期刊
人生的路可以相似,但却不会相同,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注定了每个人要走不同的路。  ——题记  故乡在偏远的陇中一隅,贫瘠干旱。雨水丰沛时,山头披绿;天燥溽热时,黄土似火。在这里我读了小学,念了中学。生于斯,长于斯。而今我远在异乡,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默念故乡,仍能感受到融化在我血液中的那条从家乡通往县城的路,带着温热,跟随心脏跳动,时而濡润全身,时而泵回心脏,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逛书
期刊
1984年,我第一次来泉州游玩,第一次在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前听老师给我们讲“白鸽听经”“桑莲法界”的故事。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正屋脊装饰5条龙,正中央是黄龙托塔,两侧的是蓝色龙,燕尾脊旁是绿色龙,两侧的龙都朝向塔的方向,即是在加持中间的元气,又像警惕地护卫着宝塔。此外,屋脊上的5条龙,呈对称排布状态,既融合了古人对“地”的认识及相对应守护神的信仰,同时,符合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因此,人们对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