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即时信息已经成为受众的习惯,这也给地市报发展带来了挑战。地市报继续报道受众第一时间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的新闻不可缺少,但受众更愿意知晓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背后的故事。因此,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报道,以“深度”提升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不失为地市报应对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挑战、发挥优势的重要武器。
高度,衡量的是地市报的引导力
做好深度报道,首先要有高度,这个高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站在宣传好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大局和中心工作的高度,另一方面是站在宣传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高度,即做好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深度报道。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代的要求。主流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应通过舆论引导最广泛、最有效地吸引受众,促使人民全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来。强化深度报道,可以打破党报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僵化的局面,为党委政府与普通群众提供深度和优质的内容。这是地市报努力的方向,也是提升地市报引导力的途径。
准确阐述我们党在各个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积极做好富有权威性、针对性、时效性的主题宣传报道,是地市报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时政新闻深度报道,应找准中央方针政策与地方党委、政府探索实践的结合点,找准地方党委、政府方针政策与当地社会发展实际的结合点,找准党的方针政策与民众愿望和需求的结合点。要准确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全面深入了解本地实际,及时客观地把握民众愿望,并将三者有机地统一于深度报道中,确保宣传报道落点准确、切入合理,体现针对性,突出时效性。
要提高民生新闻深度报道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就要找准“民生问题”的关注点,注重细节增强感染力、注重媒体联动扩大影响力、注重沟通对话提升其时效性。找准“民生问题”的关注点,就要紧紧关注普通百姓的生计、关注百姓的生活环境、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始终把目光对准与寻常百姓息息相关的就业、讨薪、住房、医疗、教育、城建、环保等热门话题,围绕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以及社会热点话题等,进行全方位、大容量的反映和报道。“大主题,小切口”,是民生新闻深度报道配合中心工作的有益尝试。
态度,衡量的是地市报的公信力
做好深度报道,是一种态度,它衡量的是我们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度和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就是媒体的公信力之“源”,是对各类媒体共性、普遍性的要求。提升地市报的公信力,做好深度报道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要做好深度报道,必须明确树立以下两种态度,一是要坚持学习、调查、思考。这是采编人员的基本功,更为采写深度报道所必需。如果没有平时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关注和了解,没有平时的积累和经验,没有吃透上情、了解下情,没有对党的新闻事业高度负责和对人民群众极端负责的态度,就写不出深度报道。只有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才能有更开阔的视野、更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以积极的态度,沉下心来采写深度报道,就要打好思想、作风和业务根底,思想不深入,身子就扑不下去;作风不扎实,头脑就活不起来;业务不精通,选题就好不起来。采写深度报道,要以思想深度取胜,以独特视角取胜,以快速反应取胜。
二是积极履行舆论监督之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同时,社会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也不断出现。地市报担负着“监督”的职责,因此,在进行深度报道时,应利用舆论监督的办法,对影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不和谐现象和社会伦理道德领域的失序现象进行监督,加强舆论引导,剖析热点难点,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心理服务,倡导人们树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力度,衡量的是地市报的影响力
深度,更是一种力度,这种力度是通过创新策划深度报道,延伸与拓展自身社会功能,形成舆论影响力,进而对大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推动社会前进。影响力是媒体的一种稀缺资源。不论多大的媒体,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没有社会影响力的媒体,几乎无法生存。同时,为了生存得更好一些,媒体就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深度报道,正是媒体对自身影响力的开发利用。
做好深度报道,提升影响力,首先要创新策划。创新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大胆创新。要在内容上不断突破,借助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社会活动进行浓墨重彩地报道,从而提升媒体影响力。策划要抓住社会热点,扣紧重大题材,对群众感兴趣的、渴望了解的重大热点新闻,做活做深做透。地域性永远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一大要素。
其次要研发品牌,通过对深度报道栏目品牌进行研发,依靠栏目品牌影响力来提升地市报的影响力。我们追求的深度,不完全是偶然的个别劳动创造的,而应是通过集约化生产能够批量制造的,要保证深度能够批量生产、品牌能够持续维护。要依靠深度激励人力资源,激活采编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事业激情,实现读者与报纸的深度融合,得到上级、读者和公众的深度认可。
再次要加强联动,发挥地市报是市委机关报的优势,调动整合社会资源,扩大自身影响力。要坚持开门办报,形成交流互动的制度机制,并在交流互动中起引导作用,通过深度交流触发深度碰撞,通过真情互动激发深度思考,力求创意活动引发深度关注。
此外,还要找准定位,着眼发展。和其他任何资源一样,开发利用都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所谓适度,就是有多大的影响力做多大的事,做多大的事就要体现多大的影响力。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生态恶化;对影响力资源的过度开发,则可能导致影响力衰竭。作为媒体,尤其是地市级的纸质媒体,一定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既找准定位,又有利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爱护自己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鹤壁日报社)
编校:郑艳
高度,衡量的是地市报的引导力
做好深度报道,首先要有高度,这个高度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站在宣传好中央和地方党委、政府大局和中心工作的高度,另一方面是站在宣传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高度,即做好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深度报道。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代的要求。主流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应通过舆论引导最广泛、最有效地吸引受众,促使人民全力投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来。强化深度报道,可以打破党报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僵化的局面,为党委政府与普通群众提供深度和优质的内容。这是地市报努力的方向,也是提升地市报引导力的途径。
准确阐述我们党在各个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积极做好富有权威性、针对性、时效性的主题宣传报道,是地市报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时政新闻深度报道,应找准中央方针政策与地方党委、政府探索实践的结合点,找准地方党委、政府方针政策与当地社会发展实际的结合点,找准党的方针政策与民众愿望和需求的结合点。要准确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全面深入了解本地实际,及时客观地把握民众愿望,并将三者有机地统一于深度报道中,确保宣传报道落点准确、切入合理,体现针对性,突出时效性。
要提高民生新闻深度报道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就要找准“民生问题”的关注点,注重细节增强感染力、注重媒体联动扩大影响力、注重沟通对话提升其时效性。找准“民生问题”的关注点,就要紧紧关注普通百姓的生计、关注百姓的生活环境、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始终把目光对准与寻常百姓息息相关的就业、讨薪、住房、医疗、教育、城建、环保等热门话题,围绕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以及社会热点话题等,进行全方位、大容量的反映和报道。“大主题,小切口”,是民生新闻深度报道配合中心工作的有益尝试。
态度,衡量的是地市报的公信力
做好深度报道,是一种态度,它衡量的是我们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度和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就是媒体的公信力之“源”,是对各类媒体共性、普遍性的要求。提升地市报的公信力,做好深度报道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要做好深度报道,必须明确树立以下两种态度,一是要坚持学习、调查、思考。这是采编人员的基本功,更为采写深度报道所必需。如果没有平时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关注和了解,没有平时的积累和经验,没有吃透上情、了解下情,没有对党的新闻事业高度负责和对人民群众极端负责的态度,就写不出深度报道。只有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才能有更开阔的视野、更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以积极的态度,沉下心来采写深度报道,就要打好思想、作风和业务根底,思想不深入,身子就扑不下去;作风不扎实,头脑就活不起来;业务不精通,选题就好不起来。采写深度报道,要以思想深度取胜,以独特视角取胜,以快速反应取胜。
二是积极履行舆论监督之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同时,社会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分化和城乡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也不断出现。地市报担负着“监督”的职责,因此,在进行深度报道时,应利用舆论监督的办法,对影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不和谐现象和社会伦理道德领域的失序现象进行监督,加强舆论引导,剖析热点难点,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心理服务,倡导人们树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力度,衡量的是地市报的影响力
深度,更是一种力度,这种力度是通过创新策划深度报道,延伸与拓展自身社会功能,形成舆论影响力,进而对大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推动社会前进。影响力是媒体的一种稀缺资源。不论多大的媒体,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没有社会影响力的媒体,几乎无法生存。同时,为了生存得更好一些,媒体就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组织深度报道,正是媒体对自身影响力的开发利用。
做好深度报道,提升影响力,首先要创新策划。创新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大胆创新。要在内容上不断突破,借助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社会活动进行浓墨重彩地报道,从而提升媒体影响力。策划要抓住社会热点,扣紧重大题材,对群众感兴趣的、渴望了解的重大热点新闻,做活做深做透。地域性永远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一大要素。
其次要研发品牌,通过对深度报道栏目品牌进行研发,依靠栏目品牌影响力来提升地市报的影响力。我们追求的深度,不完全是偶然的个别劳动创造的,而应是通过集约化生产能够批量制造的,要保证深度能够批量生产、品牌能够持续维护。要依靠深度激励人力资源,激活采编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事业激情,实现读者与报纸的深度融合,得到上级、读者和公众的深度认可。
再次要加强联动,发挥地市报是市委机关报的优势,调动整合社会资源,扩大自身影响力。要坚持开门办报,形成交流互动的制度机制,并在交流互动中起引导作用,通过深度交流触发深度碰撞,通过真情互动激发深度思考,力求创意活动引发深度关注。
此外,还要找准定位,着眼发展。和其他任何资源一样,开发利用都应该遵循适度的原则。所谓适度,就是有多大的影响力做多大的事,做多大的事就要体现多大的影响力。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可能导致生态恶化;对影响力资源的过度开发,则可能导致影响力衰竭。作为媒体,尤其是地市级的纸质媒体,一定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既找准定位,又有利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爱护自己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鹤壁日报社)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