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光之城》标题中的意象分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angho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小说《暮光之城》是现代西方最具有影响力的魔幻小说之一,其中蕴含的意象具有很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将对其四个章节的名称进行分析并从其主题与内容的架构关系几方面分析,对集中作品各部分标题中的意象进行探索,从而揭示其作为魔幻类小说的文学价值。
  关健词:《暮光之城》 意象 暗示
  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的魔幻类小说《暮光之城》于2005年出版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将美国的“鬼文化”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举成为现代魔幻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结合了西方文化中的各种神话传说和冒险元素,并与众多的象征、意象、隐喻、暗示等相结合,做到了文学与传说的完美结合,并通过主人公各自的爱情观人生观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继承。整篇小说有四部分构成,分别为《暮色》、《新月》、《月食》和《破晓》。
  《暮光之城》第一部的标题为twilight,意为“暮色”,即日落前的昏黄光晕,朦胧又模糊,是介于白天与黑夜的交界之时,阳光、绿树、生机勃勃的世界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肮脏不堪、野蛮暴力的暗夜生物的出现,很好的预示了即将出场的吸血鬼形象。吸血鬼是西方文学中的传统形象,起源于中世纪的民间恐怖传说,是一种惧怕阳光,靠吸食人血为生的丑陋生物,是上帝永远抛弃的对象,他们虽有不死之身却没有灵魂,永远只能隐藏于黑暗,受人唾弃。吸血鬼在西方文学中代表着邪恶、异教徒。开篇的暮色意在言明这一传统主题,常规的世界即将被打破,异类文明即将开始一曲新篇章。
  第二部题为new moon,意为“新月”,其本意为旧历月初的一种天象,“新”预示着故事中的新势力——狼人的登场。狼人与吸血鬼一样,是西方文学中的经典异类形象,常常伴随着吸血鬼出现,是与吸血鬼平行的两大势力,为了黑暗中的权利与领地进行着千年的争斗。狼人们平日与常人无异,只有在满月时便化身为恶狼,这种转变无法自控并伴有很大痛苦,化身的恶狼凶残无比,“新”便是预示着小说中这一新形象的出现,而“月”则意味着狼人亦是黑暗中的异类,代表人类的“光”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这部分内容集中描述了狼人势力的发展与狼人生存的残酷,在“新月”中,作为整个故事的第二个分支,狼人的故事与主干吸血鬼相辅相成,既是对立的势力又是后来融合的对象,最终成为同盟,新月即为这一新兴同盟的象征。
  第三部题为eclipse,译为“月食”,是一种独特的天文现象,即太阳与月亮在达到某一特定的角度交汇时所产生的奇特的感官视觉,人们看到的是月亮与太阳的逐渐重合,最终月亮为太阳所包围,这一过程美丽诱人同时十分罕见。作者用这一现象暗示了女主人公贝拉与吸血鬼和狼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在这部分中,作者集中描述了贝拉与吸血鬼与狼人的纠葛,在这样一个异类世界中,人类最为弱小,他们没有不死之身,甚至无法自我保护,但是生命的力量却如太阳,散发着生命的光芒,不仅滋养了万物,也吸引了月亮代表的吸血鬼与狼人,也正是贝拉身上的善与美深深吸引着爱德华与雅各布,两个不同势力的物种间的爱情才会如此的与众不同。
  第四部为breaking down,译为”破晓”,象征着光明即将到来。前几部故事中,女主人公贝拉经历了惊讶、彷徨、相爱、恐惧、斗争、纠结,终于在这部破晓中重生,由人类转变为吸血鬼。新世界的产生需要新的力量,同时贝拉个体的牺牲某种意义上来说亦是一种新生,贝拉在这一部故事中引领了抵抗吸血鬼官僚的斗争,紧张又激烈,充满着爱情友情亲情,黑暗世界的正义与邪恶,破晓的意义正在于此,这一过程漫长艰辛,但最终预示新一代统治者和他们的新世界即将到来。
  全书四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前部,均有短诗或贝拉的梦境作为序幕,分别对应四个章节主题。简单来说冰与火分别预示着吸血鬼与狼人的特质,吸血鬼的气质是冰冷阴郁的,他们出没于黑暗中数百年来在人类的诅咒与追杀中生存;狼人是火热的,他们白日为人,能量满满满月如狼,凶险万分,相对于吸血鬼,狼人的气质是火热的,二者也如水火一样互不相容,开篇诗歌既是每个章节故事情节的暗示与预兆,也交织出了一个现实与梦境交织的魔幻世界,可以说,各个篇章中的暗示与隐喻是这篇小说成为一部杰出魔幻类经典作品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除去小说各部分篇章的隐喻,小说情节与描写中还有大量的暗示与象征,这也是这部小说值得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既是一部魔幻文学,也是一部青春文学与爱情小说的互熔,也正是这样一种多元素的特征,使得这部小说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也值得学术界对其进行更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散文是郁达夫文学创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并且呈现出郁氏强烈的个人特征,文章立足于此,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概述了郁达夫散文中的艺术美。文章首先从声音以及画面两个角度介绍了其散文中的词汇运用,然后从整散句、长短句的交叉运用探讨了其句式选择,最后,从古典以及幽默两个层面分析了其散文的独特意蕴。  关健词:郁达夫 散文 艺术美  作为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郁达夫在其二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为中
扎米亚金的反乌托邦小说《我们》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联众国”的管理处处体现了阿伦特所界定的“极权国家”要素,学界也一直着力于对小说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聊斋志异》总共近五百篇,体式、题材、作法和风格多种多样,思想和艺术境界是不平衡的。大部分篇章叙写的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有的是人入幻境幻域,有的是异类化入人间,也有人、物互变的内容,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奇异性,特别是作者精心塑造的花妖狐媚世界更是摇曳生姿、引人入胜。  《聊斋志异》里的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连同其中的神仙、狐、鬼、花妖,都是出自他个人的心灵的创造,个中便有所寄托、寓意。一个明显的例子是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因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把自己的希望和生命交付给对宝玉的爱情,也因此付出了生命。可以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林黛玉,她用她的生命唱出了一首缠绵哀怨的情歌。  黛玉与宝玉的爱情,似乎是命中注定。因为他们初次相逢就彼此有了惊异之感,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但是,天生就是情痴的宝玉并不仅仅属于黛玉一个人,正当林妹妹沉浸在甜美而纯真的爱情中的时候,薛宝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内容摘要:白流苏是张爱玲在短篇小说《倾城之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电影版白流苏形象显得单一刻板,导致原著人物精髓流失。本文对小说白流苏形象进行多方思考,试图揭示其经典性。  关健词:《倾城之恋》 白流苏 人物形象  20世纪50年代,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首次将张爱玲引入文学史,并称“凡是中国人都应该读张爱玲”。经过时间雕琢和历史沉淀,张爱玲小说已经成为“华文中的经典”,“张爱玲热”也持久
新时期以来在长篇小说领域,著名女作家戴厚英第一个高举起人性自省的大旗,真挚地呼唤人情、人性、人道主义,发出“人啊,人”的慨叹。她以人性的自我反省,由生活而创作,由痛苦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