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当前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已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和教师的重视和关注。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层面来看,它在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当代大学生政治观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还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爱国主义; 政治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70-04
思想政治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起着根本的导向作用,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1]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决定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在2005新教改方案中列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历史角度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举措。近几年来,《纲要》课程教学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开设此课程的目标尚存在一定距离。据调查表明,对《纲要》课教学目标“三个选择”的认识上,有37.8%的同学对此“有的很清楚,有的不清楚”,还有9.1%的同学对此认识仍然不太清楚,另外文科类专业中只有36.5%的学生能清楚认识“三个选择”,理科类学生中也只有47.4%,艺术类学生更少,仅有16.1%。[2];从科研成果来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成果相比要少得多,从课程自身研究来看,大多是对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手段、原则等教学研究较多,但对挖掘课程蕴含的内在精神及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功能的研究却不够。可见,无论从目前的教学实践还是科研动态来看,该课程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尚未得到相应的重视。事实上,《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非历史学专业课,它更重要的意义与目的在于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不仅仅是让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已大大超过了它的知识教育功能。因此,深入挖掘《纲要》课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既是《纲要》课研究应有的题中之义,更是其中的重要课题。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全面而有力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平台,实现开设《纲要》课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以上问题的出现,与社会各界及大学生思想上对该课程所拥有的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充分认识有着一定关系。
《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它以史育人。党和国家领导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历史育人的强大功用。如毛泽东曾讲,“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则指出,“要懂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3],因此他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4]。江泽民、胡锦涛在许多重要讲话中更是反复强调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纲要》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作用,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它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是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的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由此生成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与使命感。而历史对于激发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也。”[5]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更是大力提倡读史救国,说:“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后人守成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6]鲁迅则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预示着将来的命运。”[7]中国近现代史在此方面更具有独特作用。
首先,它可以让大学生从帝国主义侵华史中获得国耻教育、国防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让他们从沉痛的历史教训中懂得国荣我荣、国耻我耻的道理,唤起忧患意识,弘扬爱国传统。一部中国近代史即是一部帝国主义侵华史。自英国在近代以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以后,西方国家先后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大大小小的侵华战争。伴随战争而来的不仅仅是对中国人民血腥的杀戮、肆无忌惮的财富掠夺,更多地是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操纵,中国主权的丧失。昔日曾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的中华民族在近代遭遇西方国家如此深重的欺凌与压迫,对于当时与今天的炎黄子孙都是一种国耻。因此,在《纲要》课中讲述中国近代史,深刻揭露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及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既是给广大大学生进行一堂国耻教育课,也是一堂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课。它有助于广大大学生认清西方国家的侵略本性,唤起他们的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自觉抵制当今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有效地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
其次,它可以让大学生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索国家出路、振兴中华的历史中获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他们大力弘扬近现代国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自觉肩负起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历史使命。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是一部国人探寻国家出路、振兴中华的历史。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抵御与反抗外国列强的侵略斗争中,中华民族产生了现代意义的民族意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纷纷奋起探索国家的出路,挽救民族危亡。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从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他们纷纷从自身的阶级立场与阶级利益出发,不断地从西方探寻国家的出路。中国共产党则从俄国的十月革命中找到了真正的救国救民真理——马克思主义,并将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以之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最终使中华民族获得解放和独立。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向自觉的民族实体的转变。可以说,正是在这些斗争和探索中,中华民族谱写了一首首为祖国独立、民族解放、社会发展的英雄赞歌。因此,当代大学生可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自觉继承与发扬这种为祖国而努力奋斗乃至献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肩负起复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再次,它可以让广大大学生从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深入了解祖国的过去,正确认识祖国的现在,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革命传统是近代以来老一辈革命家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思想、作风、道德、信仰、习惯、方法等,是千千万万爱国志士、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国革命血与火的考验中形成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传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与深刻的内涵,可以将它概括为:追求真理、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牺牲精神;坚定革命信念、勇于争取胜利的乐观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精神;紧紧依靠群众、永不脱离人民的团结精神;勇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的自律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等等。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革命传统从它形成产生之日起,便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因此,大力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成为党的四代领导人的共同要求。毛泽东曾题词勉励老区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邓小平也多次指示要对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在《纲要》中通过中国近代以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史的教育,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党和人民奋斗的光荣历史,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坚定地“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中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抵御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长期斗争中,成为党和人民放心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新时代把中国共产党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最后,它可以从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反映着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着时代进步的潮流,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改革创新已成为了当代中国最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了当代中国奋发图强、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的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引导和培育当代大学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之培养成为具有改革创新能力和精神的新型人才,既是当前社会的迫切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北京、广东等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对当前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40%的人认为“一般”,11%认为“较差和很差”。[8]这说明引导大学生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仍然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渠道的《纲要》课,可通过重点讲授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另一方面使他们明确改革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从而正确引导大学生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破除那种只防出错、不求出新与只求保险、不担风险的思维定式,克服那种唯书唯上、照搬照套的行为习惯,培养不畏艰险、与时俱进的创新勇气,争做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先锋,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之中。
二、它是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重要手段
政治观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反映,是大学生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本出发点。大学生政治观是大学生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政治信仰、政治意识、政治立场、政治情感。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科学的政治观,不仅关系到个人能否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四有”合格人才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甚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观总体上呈积极、健康、稳定、向上的良好态势,能顺应时代前进。他们的政治立场坚定,对党、政府与国家的政治认同感增强,能拥护党的领导,充分肯定改革开放的成就,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政治心态趋于客观冷静和理智,能正确认识和分析一些重大政治问题,政治行为的选择更为沉稳务实,政治追求不再狂热。尽管如此,由于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殊历史时期,部分大学生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政治信念较不稳定,政治信仰多元化,政治取向出现功利化趋势,政治参与热情降低,等等。因此,大力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依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即是落在“三个选择”上,也就是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已充分证明:正是通过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以及不懈的努力和斗争,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才有了新的转机和希望,才有了不断的跨越和发展,才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并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因此,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可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而又充分地理解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正确性,认识到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才能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独立与富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热爱、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中国,坚定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它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历史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历史资政育人社会功能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在于它可以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历史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学”,究其本质即是一种思想教育。西方近代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说:“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训,正如历史家治史常常要给人以道德的教训。不消说,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儿童的道德教材,以灌输善良的品质。”[9]这说明历史教育对人们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历史对道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突出表现在我们可以借助真实的历史人物道德形象,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和信念,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而在近现代中国,无数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而这些杰出人物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人格修养等恰是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点。因此,我们可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需求,剖析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一些杰出人物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从这些杰出人物身上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和人格魅力的感染,获得道德的教育,培养他们谦虚谨慎、勤劳节俭、坚忍不拔、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等中华美德,成为胡锦涛同志所期望的四个“新一代”——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新一代。
可见,《纲要》的课程属性与其强大的以史育人的社会功能,使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鉴于此,高校、教师与广大学生均需给予充分重视,不断努力与创新,将之合力打造成为一个真正全面而有力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75.
[2]王继新,董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概况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8):72-76.
[3][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8,206.
[5]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第3辑) [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1638.
[6]周启先著.毛泽东读史鉴史用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8.
[7]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7.
[8]王建国.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8(2):6-8.
[9]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炜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56:44.
[责任编辑:庞达]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爱国主义; 政治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6-0070-04
思想政治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起着根本的导向作用,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1]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决定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在2005新教改方案中列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历史角度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大改革举措。近几年来,《纲要》课程教学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开设此课程的目标尚存在一定距离。据调查表明,对《纲要》课教学目标“三个选择”的认识上,有37.8%的同学对此“有的很清楚,有的不清楚”,还有9.1%的同学对此认识仍然不太清楚,另外文科类专业中只有36.5%的学生能清楚认识“三个选择”,理科类学生中也只有47.4%,艺术类学生更少,仅有16.1%。[2];从科研成果来看,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成果相比要少得多,从课程自身研究来看,大多是对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手段、原则等教学研究较多,但对挖掘课程蕴含的内在精神及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功能的研究却不够。可见,无论从目前的教学实践还是科研动态来看,该课程及其对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尚未得到相应的重视。事实上,《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非历史学专业课,它更重要的意义与目的在于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不仅仅是让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已大大超过了它的知识教育功能。因此,深入挖掘《纲要》课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既是《纲要》课研究应有的题中之义,更是其中的重要课题。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全面而有力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平台,实现开设《纲要》课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以上问题的出现,与社会各界及大学生思想上对该课程所拥有的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充分认识有着一定关系。
《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它以史育人。党和国家领导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历史育人的强大功用。如毛泽东曾讲,“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多次发出过“学一点历史”的号召。邓小平则指出,“要懂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3],因此他强调“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4]。江泽民、胡锦涛在许多重要讲话中更是反复强调通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纲要》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作用,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它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是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的对祖国的热爱,以及由此生成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与使命感。而历史对于激发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也。”[5]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更是大力提倡读史救国,说:“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后人守成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6]鲁迅则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预示着将来的命运。”[7]中国近现代史在此方面更具有独特作用。
首先,它可以让大学生从帝国主义侵华史中获得国耻教育、国防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让他们从沉痛的历史教训中懂得国荣我荣、国耻我耻的道理,唤起忧患意识,弘扬爱国传统。一部中国近代史即是一部帝国主义侵华史。自英国在近代以武力打开中国国门以后,西方国家先后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大大小小的侵华战争。伴随战争而来的不仅仅是对中国人民血腥的杀戮、肆无忌惮的财富掠夺,更多地是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操纵,中国主权的丧失。昔日曾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的中华民族在近代遭遇西方国家如此深重的欺凌与压迫,对于当时与今天的炎黄子孙都是一种国耻。因此,在《纲要》课中讲述中国近代史,深刻揭露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及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既是给广大大学生进行一堂国耻教育课,也是一堂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课。它有助于广大大学生认清西方国家的侵略本性,唤起他们的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自觉抵制当今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有效地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安全。
其次,它可以让大学生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探索国家出路、振兴中华的历史中获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他们大力弘扬近现代国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自觉肩负起建设和保卫国家的历史使命。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是一部国人探寻国家出路、振兴中华的历史。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抵御与反抗外国列强的侵略斗争中,中华民族产生了现代意义的民族意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纷纷奋起探索国家的出路,挽救民族危亡。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从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君主立宪,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他们纷纷从自身的阶级立场与阶级利益出发,不断地从西方探寻国家的出路。中国共产党则从俄国的十月革命中找到了真正的救国救民真理——马克思主义,并将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以之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最终使中华民族获得解放和独立。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向自觉的民族实体的转变。可以说,正是在这些斗争和探索中,中华民族谱写了一首首为祖国独立、民族解放、社会发展的英雄赞歌。因此,当代大学生可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自觉继承与发扬这种为祖国而努力奋斗乃至献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肩负起复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再次,它可以让广大大学生从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深入了解祖国的过去,正确认识祖国的现在,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革命传统是近代以来老一辈革命家在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思想、作风、道德、信仰、习惯、方法等,是千千万万爱国志士、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国革命血与火的考验中形成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传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与深刻的内涵,可以将它概括为:追求真理、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牺牲精神;坚定革命信念、勇于争取胜利的乐观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公仆精神;紧紧依靠群众、永不脱离人民的团结精神;勇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的自律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等等。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革命传统从它形成产生之日起,便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因此,大力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成为党的四代领导人的共同要求。毛泽东曾题词勉励老区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邓小平也多次指示要对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说:“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在《纲要》中通过中国近代以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史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史的教育,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党和人民奋斗的光荣历史,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引导他们坚定地“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大潮中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抵御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长期斗争中,成为党和人民放心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新时代把中国共产党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最后,它可以从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构成同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反映着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着时代进步的潮流,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改革创新已成为了当代中国最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了当代中国奋发图强、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国要跟上世界科技进步的步伐,必须千方百计的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引导和培育当代大学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之培养成为具有改革创新能力和精神的新型人才,既是当前社会的迫切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北京、广东等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对当前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40%的人认为“一般”,11%认为“较差和很差”。[8]这说明引导大学生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仍然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渠道的《纲要》课,可通过重点讲授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另一方面使他们明确改革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从而正确引导大学生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破除那种只防出错、不求出新与只求保险、不担风险的思维定式,克服那种唯书唯上、照搬照套的行为习惯,培养不畏艰险、与时俱进的创新勇气,争做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先锋,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之中。
二、它是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重要手段
政治观是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反映,是大学生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本出发点。大学生政治观是大学生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政治信仰、政治意识、政治立场、政治情感。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科学的政治观,不仅关系到个人能否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四有”合格人才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甚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当前,大学生的政治观总体上呈积极、健康、稳定、向上的良好态势,能顺应时代前进。他们的政治立场坚定,对党、政府与国家的政治认同感增强,能拥护党的领导,充分肯定改革开放的成就,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政治心态趋于客观冷静和理智,能正确认识和分析一些重大政治问题,政治行为的选择更为沉稳务实,政治追求不再狂热。尽管如此,由于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殊历史时期,部分大学生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政治信念较不稳定,政治信仰多元化,政治取向出现功利化趋势,政治参与热情降低,等等。因此,大力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依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即是落在“三个选择”上,也就是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已充分证明:正是通过中国人民的“三个选择”以及不懈的努力和斗争,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才有了新的转机和希望,才有了不断的跨越和发展,才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并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因此,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可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而又充分地理解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正确性,认识到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才能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独立与富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热爱、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中国,坚定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三、它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历史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历史资政育人社会功能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在于它可以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历史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学”,究其本质即是一种思想教育。西方近代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曾说:“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训,正如历史家治史常常要给人以道德的教训。不消说,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儿童的道德教材,以灌输善良的品质。”[9]这说明历史教育对人们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历史对道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突出表现在我们可以借助真实的历史人物道德形象,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和信念,从而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而在近现代中国,无数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良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而这些杰出人物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人格修养等恰是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点。因此,我们可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需求,剖析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一些杰出人物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从这些杰出人物身上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和人格魅力的感染,获得道德的教育,培养他们谦虚谨慎、勤劳节俭、坚忍不拔、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等中华美德,成为胡锦涛同志所期望的四个“新一代”——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新一代。
可见,《纲要》的课程属性与其强大的以史育人的社会功能,使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鉴于此,高校、教师与广大学生均需给予充分重视,不断努力与创新,将之合力打造成为一个真正全面而有力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75.
[2]王继新,董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概况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8):72-76.
[3][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8,206.
[5]梁启超.饮冰室文集点校(第3辑) [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1638.
[6]周启先著.毛泽东读史鉴史用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8.
[7]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7.
[8]王建国.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08(2):6-8.
[9]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炜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56:44.
[责任编辑: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