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一期论文,张践教授在题为儒的宗教观念与古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的文章中指出“敬鬼神而远之之”的宗教心态、“和而不同”的宗教政策,是古代中国宗教宗教代表政策。儒学形成过程“敬鬼神而远之”,“和而不同,”一统思想,“仁”和“仁政”“以德治民”,“仁义”“孝”等观点不仅说明儒家思想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儒家思想渗透到中国文字、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注重日用人伦,其思想在历史和现实生活方面有许多积极作用,如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促进了作用。“仁”和“仁政”“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儒家思想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指导人们的行为。鉴于儒家的强大影响力,本文试图从宗教的观点来谈谈儒家宗教观念对古代宗教政策影响。
关键词:儒教;大一统思想;仁;仁政;仁义;孝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10-01
儒家思想是不是宗教先来谈一谈儒教。由于使用了“教”字,有人便认为这与宗教相关,也有人持不同观点。根据“宗教”的定义,从某种神教价值观来看,两者确实相去甚远。然而,从“儒”包含的意义来看,其祭祀祖先、天地的色彩又极为浓厚。”
一、儒教的形成过程
儒教形成的标志是建武二年(公元26年)的祭祀体制的确立。他认为“光武所定的是历史上第一个完全符合儒家宗教观的祭祀体系。它所体现的皇权以下所有官僚层次政教分离的原则,报本返始、纪念功烈、事死如生、敬诚为主、道德教化的精神,以及其配合行政与家族系统的社会调控作用,都是此后近两千年君主国家宗教祭祀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外,作者还提到,东汉宗族组织的普遍兴起,成为脱胎于西周礼制的儒教赖以扎根的沃土。
(一)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權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具有积极作用
“君子”即以“天下”为“己任”,“一匡天下”,“造福于民”,希求死后留名,永垂不朽。如是,“一匡天下”之“大一统”成为儒之永恒追求,并成为一个最基本之信念。子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故又有谓“分久必合”,此乃必然之趋势。
大一统思想引起《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本著名兵书。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
(二)提倡的“仁”和“仁政”“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敬鬼神而远之”的宗教心态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学是一个自我圆满的体系,其道德的源头不是来自上帝的“神启”,而是来自人们的自我反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
(三)儒家的“仁义”“孝”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孝”字简释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孝”字,古作,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东汉许慎则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注:“《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这些解释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意思完全一样,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孝”被封建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儒家的“仁义”思想影响到古代民族道德伦理和现代商人的本分.
(四)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孔子的“私学”,使“学在官府”发展到私人讲学,反映了奴隶制教育制度的崩溃以及新萌芽教育制度的发展。从汉武帝到隋唐、宋元、明清,中央到地方的官办教育体系经历了建立、完善、衰败的发展过程。汉武帝儒学教育加强了中央集权,隋唐教育和科举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明清教育则具有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
(五)儒家思想渗透到中国文字、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和而不同”的宗教政策——儒家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观念——中庸。春秋时期社会上动乱不止,暴君、匪盗横行,人民生活极为痛苦,孔子认为就是由于整个社会缺乏中庸精神所致。
二、结语
提出圣统的概念,发现圣统与国家宗教之间的关系是作者极富创新的地方。为政是圣统观念与传统宗教祭祀的改良形式在西汉的稳固对接形成了儒教。正因圣道有儒学哲理的支持,从而能以超越性的理想对现实社会发挥批判和引导作用,所以儒教不同于轴心前的民族一国家宗教,而是轴心后的高级宗教。
“儒家宗教观念指儒家学派对于宗教思想、宗教组织、宗教活动所持的基本看法。在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制度,儒家思想占着绝对主导地位,儒家的宗教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宗教精神和统治者的宗教政策。”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当总传统文化与佛教道教与民族宗教互相影响着发展起来了。儒家思想是治国必先培养人才所以儒家宗教观念与古代宗教政策影响当中最大的影响是维护国而使用儒家思想和儒家宗教观念。
关键词:儒教;大一统思想;仁;仁政;仁义;孝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10-01
儒家思想是不是宗教先来谈一谈儒教。由于使用了“教”字,有人便认为这与宗教相关,也有人持不同观点。根据“宗教”的定义,从某种神教价值观来看,两者确实相去甚远。然而,从“儒”包含的意义来看,其祭祀祖先、天地的色彩又极为浓厚。”
一、儒教的形成过程
儒教形成的标志是建武二年(公元26年)的祭祀体制的确立。他认为“光武所定的是历史上第一个完全符合儒家宗教观的祭祀体系。它所体现的皇权以下所有官僚层次政教分离的原则,报本返始、纪念功烈、事死如生、敬诚为主、道德教化的精神,以及其配合行政与家族系统的社会调控作用,都是此后近两千年君主国家宗教祭祀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此外,作者还提到,东汉宗族组织的普遍兴起,成为脱胎于西周礼制的儒教赖以扎根的沃土。
(一)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權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具有积极作用
“君子”即以“天下”为“己任”,“一匡天下”,“造福于民”,希求死后留名,永垂不朽。如是,“一匡天下”之“大一统”成为儒之永恒追求,并成为一个最基本之信念。子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故又有谓“分久必合”,此乃必然之趋势。
大一统思想引起《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本著名兵书。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
(二)提倡的“仁”和“仁政”“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敬鬼神而远之”的宗教心态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学是一个自我圆满的体系,其道德的源头不是来自上帝的“神启”,而是来自人们的自我反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
(三)儒家的“仁义”“孝”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孝”字简释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孝”字,古作,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东汉许慎则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注:“《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这些解释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意思完全一样,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孝”被封建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儒家的“仁义”思想影响到古代民族道德伦理和现代商人的本分.
(四)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孔子的“私学”,使“学在官府”发展到私人讲学,反映了奴隶制教育制度的崩溃以及新萌芽教育制度的发展。从汉武帝到隋唐、宋元、明清,中央到地方的官办教育体系经历了建立、完善、衰败的发展过程。汉武帝儒学教育加强了中央集权,隋唐教育和科举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明清教育则具有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
(五)儒家思想渗透到中国文字、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对中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和而不同”的宗教政策——儒家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观念——中庸。春秋时期社会上动乱不止,暴君、匪盗横行,人民生活极为痛苦,孔子认为就是由于整个社会缺乏中庸精神所致。
二、结语
提出圣统的概念,发现圣统与国家宗教之间的关系是作者极富创新的地方。为政是圣统观念与传统宗教祭祀的改良形式在西汉的稳固对接形成了儒教。正因圣道有儒学哲理的支持,从而能以超越性的理想对现实社会发挥批判和引导作用,所以儒教不同于轴心前的民族一国家宗教,而是轴心后的高级宗教。
“儒家宗教观念指儒家学派对于宗教思想、宗教组织、宗教活动所持的基本看法。在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制度,儒家思想占着绝对主导地位,儒家的宗教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宗教精神和统治者的宗教政策。”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当总传统文化与佛教道教与民族宗教互相影响着发展起来了。儒家思想是治国必先培养人才所以儒家宗教观念与古代宗教政策影响当中最大的影响是维护国而使用儒家思想和儒家宗教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