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王落地了——鹰形陶鼎的故事

来源 :奇妙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1984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鹰形陶鼎

  同学们,谢谢你来看我!让我猜猜你有多大了。6岁还是9岁?不对?那我还是别猜了。我可把握不好你们人类的年龄。
  你问我多大了?那我可太自豪了,我至少有6000岁啦!你问我为什么来到人世间,为什么走进博物馆?听我慢慢告诉你。
  我们苍鹰在数百万年前就是天空之王,高高地飞翔在万米的高空。我们可不仅仅是在兜风,也是在捕捉猎物。别看我们飞得这么高,地面上任何一点儿风吹草动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
  我们的眼睛被人类称为“千里眼”。不过我们的视力也没“千里”那么厉害啦,大概也就能看到36千米那么远吧,是不是已经够让你们羡慕了?
  为什么我们能看得那么远呢?因为我们的眼睛结构很独特。你们人类每只眼睛的视网膜上都有一个凹槽,叫作“中央凹”。而我们的视网膜上有两个中央凹,一个用来接收前侧方视野的物体像,另一个接收正前方的物体像,而且中央凹的感光细胞每平方毫米多达100万个(人眼仅有约15万个),所以我们的视野非常宽广,而且我们的瞳孔很大,内部还有减弱散射光的特殊结构,看东西更加清晰。
  我们的眼睛啊,既像放大镜,又像望远镜。人类对我们既羡慕又崇拜。
  我这可不是在吹牛,你来看看好多国家的国旗和国徽就知道了。早在公元前103年,罗马法律就规定鹰徽是罗马共和国的标志。后来,欧洲的很多国家都以罗马的继任者自居,他们也继承了对我们的崇拜。直到今天,德国的国徽上还有红爪红嘴、双翼展开的老鹰,象征着力量和勇气。
  俄罗斯的国徽是戴王冠的双头鹰。这一徽记源自延续千年的拜占庭帝国。欧洲巴尔干地区的国家也大量使用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标志作为象征物,后来演变成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象征,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国旗也都采用双头鹰标志呢。
  我们就是这么厉害,赢得了全世界人的喜爱和崇拜。
  中国很多擅长骑马打猎的民族,像满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他们也都以我们为偶像呢。凭借超强的视力和飞行能力,我们能帮人类多抓好多猎物。我们当中有一种猎鹰,俯冲速度能达到每小时200千米,什么猎物也逃不过我们的爪子。
  不过,我也没有逃过你们人类的手心,最终还是从天空降临,来到了博物馆,站在你的面前。
  那还是6000多年前的事了……
  6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中游地区正处于仰韶文化时期,你们的祖先很羡慕我们的鹰眼,渴望能像我们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还能够准确无误地捕捉猎物。他们很想驯养我们,可是我们才没那么听话呢。我们渴望自由,天空才是我们的家。
  有个聪明的部落首领(类似女巫),她的年纪很大了,掌管着整个部落,所有人都听她的话。
  一天,女巫坐在树下,抬头看见了我们苍鹰中的一员,眼睛里充满了渴望。于是便跟旁边的陶工说:“看见天上的鹰了吗?给我做个一模一样的出来!”
  陶工惊呆了。
  两个陶工不敢违抗女巫的命令,经过好多天的冥思苦想,终于把苍鹰的模型做出来了。这个模型就是我啦!
  女巫对我太好了,总是把我捧在手里,抱在怀里,有时还嘀嘀咕咕,不知道说些什么。陶工在我的背上挖了个洞,恐怕是想让我将来驮着女巫的灵魂飞上天空之类吧。

  女巫慢慢变老,终于有一天离开人世。部落的人把我当作她的随葬品,埋入了地底,周围只有黑暗。我在默默地期待,期待还能看到这个世界。
  那天和平常没什么两样,突然,我的头顶传来了哗啦哗啦的声音。不会是来找我的吧?我紧张极了。
  当!一个重重的东西磕在我的头顶,我什么也不知道了……
  当我再次醒来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泥土,脱离了黑暗。
  咦,这是什么地方?突然,一双大脚朝我走来。
  唰!不知什么东西倒进了我的后背。看看撒出来的麦粒,我心里明白了,原来往我后背倒的是麦粒。
  这是要干什么?
  咕咕咕咕,咯咯哒!正在这时,伴随着乱七八糟的声音,一群鸡直向我扑来。
  “喂,你们这群鸡,你们要干什么?难道你们不知道我是老鹰吗?”我心里在呐喊,可它们根本听不见,也没有鸡顾及我作为天空之王的尊严。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大鸡小鸡、公鸡母鸡早就把我当成了鸡食盆,我也习惯了被啄来啄去的生活。
  有一天,这些鸡的主人,也就是把我从地下挖出来的那个人向我走来。
  他叫殷思义,是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今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孙庄行政村太平庄)的农民。殷思义赶走了饥饿的鸡群,使劲擦拭着我的身体,然后拿着我径直走出了院子。
  他要干什么?我惶惑不安。
  殷思义急匆匆地往前跑,好像要见什么人。很快他来到泉护村,隔了老远就大声喊起来:“队长,队长!”
  原来,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考古队正在这里工作,殷思义向考古队的队长报告了我的情况。殷思义把我掏出来,刚刚放在平地上,立刻便引来一片惊呼。
  “哇!”
  “天哪!”
  “陶鹰尊!”
  “不对,应该是鹰形陶鼎!”那个被称为队长的人说道。
  “这可是国宝!”旁边的人纷纷赞叹。
  看着他们瞪大的眼睛,听着他们热情的赞叹,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哼,我当然是国宝啦!
  后来,我就被送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生活,这里的导游词我都已经背得滚瓜烂熟:“鹰形陶鼎,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今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孙庄行政村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中,它采用伫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的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了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在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这件器物将鼎形器物的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我有多大呢?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这是我的简单资料。
  哎呀呀,这样的介绍是不是太简单啦?我背后的故事还没说呢?例如,那个墓葬里的成年女性是谁?她就是那个部落的女巫,那个每天仰望天空的女人哪。是她请人把我制造出来的,我是不是应该感谢她呢?
  现在的我,每天都静静地站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注视着来看我的人。我希望人们能看见我的眼睛,看见我眼睛里面的天空,那里有6000年前的藍天!
  说到蓝天,其实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我也品尝过飞翔的滋味。不过,没有翅膀不方便,我只好乘坐飞机啦!
  那是1993年6月,当时北京正在申办奥运会。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我被带到了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
  啊,那是我一生中最灿烂的日子,全世界的人驻足在我的面前,没有人不赞叹我的威武雄壮,没有人不赞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这时候,我又想起了那个坐在树下的女巫。
  “谢谢你让我获得了永生!”我发自真心地感谢她,但愿她能听得见。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国旅行。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郑重宣布:新石器时代的鹰形陶鼎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既然如此,我就要拿出天空之王的尊严,再也不到处乱飞了,我要静静地守护在这里,静静地等着你们来看我。
其他文献
紫禁城里的防火墙在哪里?  话说清代康熙年间,有一天,位于紫禁城西北角的御膳房由于当值人员用火不当导致失火。大火越烧越旺,一路往南穿过乾清门,引燃了保和殿、中和殿,最后蔓延到了太和殿,使紫禁城里最重要的宫殿都被烧毁。防火墙  为了避免这种事故再次发生,工程负责人梁九就将太和殿两端原有的木质斜廊改成了砖砌的卡墙,我们把这卡墙称为防火墙。你知道太平缸和唧筒处吗?太平缸  在参观游览故宫的时候,你一定发
期刊
科技馆是让你的大脑“做体操”的好场所。大脑潛力无穷,千万别让它闲着,去玩玩科技馆中的项目,这些项目个个都能让你变得更聪明哟!脑力体操的鼻祖 华容道  中国游戏“华容道”和法国人发明的独立钻石棋、匈牙利人发明的魔方被称为“智力游戏界的三大不可思议”。  “华容道”这个游戏来源于著名的三国故事。在赤壁大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的“苦肉计”“火烧战船”打败,被迫退逃到华容道,却又遇上了诸葛亮设下的伏兵。关羽
期刊
皇家的春联竟然是白色的?  你知道吗?《元日》中这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这里的桃符就是春联和门神的前身。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视和提倡下,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逐渐在宫廷和民间推行开来。到了今天,写春联、贴春联仍然是春节期间重要的文化活动。  和我们现在的春联相似,明清宫廷中的春联内容也是以吉祥话为主,并且因为当时的春
期刊
这句诗中是不是有好几个字大家都不认识?诗的意思是: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大家齐声高呼万寿无疆。看来,这描写的是为过生日的人祝寿的情景。  吹生日蜡烛、许愿、吃蛋糕、收礼物……这些事想必你在过生日时都经历过,那么在紫禁城中,皇帝的生日是怎样过的呢?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日不同,皇帝的生日被专门设置成了一个节日,叫“万寿节”。在明清时期,“万寿节”与“元旦”“冬至”并称“宫中三节”,可见皇帝的生日
期刊
在你的印象中,紫禁城是不是高墙深宫,隔绝了外界的烟火气息呢?其实呀,生活在其中的皇帝和他的家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一套他们自己的、规律的起居流程。那么,皇帝家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呢?他们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偶尔睡个懒觉呢?住在紫禁城的皇帝也会搬家吗?  紫禁城是明清两个朝代皇帝们的家。但你知道吗?皇帝和他的家庭成员是分别住在不同宫殿中的。而且,他们也会偶尔搬个家哟!  明代的皇帝住在乾
期刊
谁在管理明清宫廷的饮食?  明代管理宫廷饮食的机构可以分為两个系统。一个是光禄寺和太常寺,负责准备宴会、典礼上的美食;另一个是尚膳监、尚食局、甜食房等,主管皇帝的御膳、宫内的日常餐饮。  至于大家熟知的御膳房,则是在清代才出现的,是御茶膳房的一部分。御茶膳房是内务府的分支机构,掌管宫廷的日常饮食,由膳房、茶房、档案房等部分组成。其中,膳房又分为五局。  因为紫禁城太大了,所以膳房也不止一座。比如位
期刊
宮廷宴会是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的场景。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宫廷宴会,比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还要花样繁多。古时候,节日有宴会,婚嫁有宴会,遇到国家大事,就更要举办宴会啦!虽然宴会这么多,但每一个都不是随便举办的,古时候的宴会不仅有固定的菜单,专用的音乐和舞蹈,就连不同级别的官员享用的酒食都不一样。明清宫廷宴会上所有人吃的都一样吗?  明清时期的宫廷宴会种类繁多。在元旦、立春、端午、七夕、中秋、
期刊
数学课代表:康熙皇帝  从明代开始,就有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数学方面的著作,将西方数学引入了中国。到了清代,西方数学进一步传播开来。要说紫禁城中最爱学数学的人,非康熙皇帝莫属。他不仅自己努力学习数学,还设立了“算学馆”,挑选优秀的贵族子弟来学数学。  你看这些教科书和教具,是不是跟我们数学课上使用的很像呢?钟表课代表与音乐课代表:乾隆皇帝  从明代开始,西洋钟表传入了中国,它们以精美的外观,精巧的机械
期刊
“很多”是多少呢?  据说明代的第一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一天要看四五百道奏章,比小学生六年要学的语文课的篇目还要多,这也太累了吧!  后来的皇帝就好多了,他们办公有了固定的程序,并且会在不同的场所召集不同的官员,在官员的协助下处理政务。明代的皇帝是怎样工作的?  明代皇帝的主要工作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朝会的形式处理日常政务;二是通过召见的方式,与大臣商讨国家大事。  万历五年(1577)到七年,徐
期刊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大家多少都听说过一些吧?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想要在与各国的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派郑和组织起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声势浩大,船只按用途分为宝船、马船、粮船、座船和战船五类。其中最大的船叫宝船,负责运输珍贵货物。一艘宝船有100多米长,非常庞大,能适应海上多变的环境,进行安全的长途航行。据记载,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比国外领先了一两百年呢。船队中的宝船通常有好几十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