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策略探讨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j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不同的教学活动过程往往会达成不同的教学效率.而目前初中数学教育质量不高,正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具体表现.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引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一、开门见山,明了主题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活动,是以搭建知识平台,构建数学现实为主要内容的认知过程.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应用于现实,并不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生活现实开始.抽象性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淡化形式并非否定数学的形式化,因为没有形式化也就没有数学形式化,数学化本身就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利用好课堂45分钟的时间,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初中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知识内容有很好的实际生活动背景;如,负数、数轴、绝对值、方程等,可以适当的通过情境创设引入,但也有很多的知识内容,如,代数式、运算法则、公式、定理等可以开门见山,明了主题,这样可以使教学活动不过久的在外围游戈,可以直达问题的核心,突现主要矛盾,节约时间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先做后说,以练促学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授予、他们简单吸收的,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先做后说”是GX理论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继承与发展.“先做后说”首先强调了在“做中学”,既承认模仿练习与机械记忆的技能性训练阶段,更注重了在做的过程中对数学过程的感悟与体验.“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讲,给出问题,小结方法,总结步骤,揭示规律,感悟思想方法等.二是学生讲,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或看法(暴露其中的思维过程);这恰好是后建构主义学习观中数学知识建构过程必须经历社会建构的核心所在.要操作、实践,说出感悟和体现,才会有效进入问题的交流,才能完成认知的再次建构.
   三、变式演练,合作构建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数学课堂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系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思维.初中数学教学不以数学知识点的积累为终极目标,其基本目标是在获取必需的、有价值的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思维能力.而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巩固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时不断的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别、空间想象、抽象概括、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恒等变形、演绎证明等过程,这些过程实现上是在一定的符号或现实材料(教材内容)的支撑下,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对相关事实、现象产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反省、归纳、重建认知体系的过程.所以知识平台搭建后的数学活动不能过多、过久地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应该适度的形式化,通过“变式”把操作活动上升到内部的数学思维的层面.数学课堂教学,特别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操作活动是不可或缺的,首先要有模仿、记忆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但低层次的活动并不能形成数学能力,只有这种低层次活动的内容又成为更高层次活动的题材时,这种数学活动才是更有效的,
   四、分层循环,多元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应该齐步走,而应该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同时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积极前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分层循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需途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是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实现的.每个学生的己有知识和经验往往是不同的,有异差的,即使是在同一个数学内容中,不同的个体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或结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注意和尊重各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重视学习活动的个体性质.“分层循环”是因材施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发“认知冲突”,是纠正“错误”的最好时机,是再建认知结构的最重步骤.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而多元评价是实现过程评价的基础,是在课堂教学中“分层”的前提.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评价达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班级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实现“再次甚至“多次”的知识建构过程,是课堂教学教师主导作用是否发挥、教学效率是否呈现的重要标志.评价方式与评价功能的改变是新课程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多元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和谐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40例大肠癌患者大肠癌组织中p27、细胞周期素E(cyclinE)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i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的表达情况,研究大肠癌组织中p
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使用,使得化学教学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在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辅助化学实验、加大教学密度、优化教学过程、反馈教学成果、精炼板书设计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化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好多媒体课件,既可以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和趣味性,通过各种视听手段使化学知识声形具备、静动兼有地呈现给学生.又可以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以实
在新课程教材中,有关溶液的计算是难点.尤其是物质的量浓度和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难度较大,教材涉及又少,而在考试题中却频频出现.因此,找到有效的换算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一、逐步求解法    例1 已知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是1.84 gcm-3,则其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解:取100 g该浓硫酸溶液,则其中H2SO4的质量是:  
通过实验探究、实验方案设计等环节设计并实施“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单元复习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构建铝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网络图,使学生将零碎、杂乱的知识系统化,更好地认识含铝物质间的转化规律,开启单元复习课的新模式.    单元复习课是常态教学中一种比较特殊的重要课型,但在实际教学中单元复习课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可供借鉴的经验少之又少.本节课为笔者参加的一堂化学教师课堂比武的参评课,现将该课堂教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