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知识的逻辑与学科范式的构建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x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理念基础上,按照从知识到工作的逻辑,分析基于职业导向的学科知识观:逻辑起点是应用性高深专门知识,逻辑路线是从知识到工作,逻辑终点是专业性职业;其次从学科范式构建的角度认为,基于职业导向的学科建设必须瞄准专业应用型学科,并在传统学术型学科建设范式与专业应用型学科建设范式比较的基础上,构建专业应用型学科范式,进而提出由专业应用型学科范式转换成职业导向型学科范式的设想。 全文查看链接   把高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职业领域的工作世界,其中工作过程的逻辑是:知识是工作的基本运行材料和基础,工作通过知识活动来体现社会价值;脑力的思考将工作中蕴含的科学与学术内涵明确化——即“明智的实践包含着‘雏形的理论(Embryonic theory)’”[6],同时也将知识中涵盖的关于解决问题、改造社会、创造财富的观念世界与职业兴趣融合起来,即“对道德生活和工作世界来说至关重要的‘理智的实践(Intelligent practice)’”[7]。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作为底蕴来解决问题是上述工作过程逻辑的关键,是职业导向的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础,是职业导向高等教育与一般意义职业教育在知识与技能层次上的分界。另外,专业性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体系,来自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也来自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这有利于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这是职业导向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要求,是职业导向高等教育与一般意义职业教育在职业的广泛性、成熟性和先进性方面的分界。 全文查看链接   在专业应用型学科知识体系中,加进工作知识的描述和职业化的标准,专业应用型学科范式即可转换成职业导向型学科范式。从宏观上看,制定职业导向的学科知识体系至少要考虑如下三个因素。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研究辽宁省职业农民培训实施的长期效应,将参加过高校脱产培训的370名职业农民分为培训组和对照组,培训长期效应分为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自身素质提升效应。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培训的长期经济效应较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培训组年收入增加率高出128.4%;长期社会效应方面,培训组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度比对照组高出10个百分点;自身素质提升效应方面,随着脱产培训后时间的延长,培训对农民的影响可能更多体现
摘 要 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是高职院校的职能之一。对江苏省高职院校面向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咨询的现状及影响要素进行分析,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根据调查结果,运用熵权法对各影响要素的权重予以确定。从高到低依次为非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信息传递和降低创新成本。为此,江苏省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提供对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的效率,加强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开展科技服务的范围。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摘 要 基于重庆地区268份样本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检验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家庭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个性特征、政府态度、职业声誉、领导风格和组织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个人因素对其无显著影响,职业态度和学习意愿也无显著影响,最后提出加强政府保障、组织积极参与等相关
摘 要 以杭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例,从教师个人基本特征、教师参与项目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三个维度研究教师因素对项目课程实施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教师个人基本特征中,性别、学历、专业职称对项目课程实施满意度有着显著性影响,而年龄、教龄和技术职称对项目课程实施满意度并无显著性影响;教师参与项目课程开发对项目课程实施满意度有着显著性影响;除授课程序之外,教师开展项目课程实施对项目课程实施满意度均有着显著性
摘 要 职业技能竞赛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近年来在我国受到政府、高校以及行业企业等各个层面的广泛重视。调查显示,高校的职业技能竞赛在主体认识、评价制度以及支撑环境等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为此,要强化各类主体对于职业技能竞赛重要性的认识与支持,实施“职业技能竞赛”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设利于职业技能竞赛开展的软硬件环境等,以有效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
摘 要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选择三个专业和三家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合作,从“双主体”办学机制,“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课程 企业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开发,实训条件及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组织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并对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工学交替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
摘 要 引入管理经济学中的“需求估计”理论,分析高职专业设置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建立基于“需求估计”的高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模型,是研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吻合度的一个有益尝试。基于这一模型,通过对南通职业大学机械专业群与地区经济发展吻合度分析,提出如下策略:注重质量效益,提升“稳定型专业”的教学质量;注重资源整合,提升“发展型专业”的办学条件;注重校企合作,提升“紧缺型专业”的办学特色
摘 要 为满足劳动力市场对工人职业技能的需求,澳大利亚经过20余年改革,建立了就业技能新框架。该新框架在就业技能的内涵、对象、背景环境和发展性上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并在提供统一的用语、使就业技能更“可视”、帮助专业技能在不同工作环境的迅速转换等方面作出努力。新框架的核心要素由三个技能群和三个促进因素组成,三个技能群包括工作世界中自我认识的技能、与他人互动的技能和有效完成工作的技能,三个促进因素包括工
摘 要 校企校合作是职业师范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提高学生营销技能的必由途径。分析市场营销专业校企校合作现状及特征显示,需求错位是阻碍校企校合作主要的内在动因。以“了解需求-契合需求-满足需求”原则为激发合作内在动力,构建由需求契合探寻机制、需求契合协调机制、需求契合激励机制以及需求契合监督机制构成的市场营销专业校企校合作契合机制。  关键词 校企校合作;市场营销专业;需求契合;职业师范学院  中图分类
摘 要 职业教育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定向性、适应性、实践性和双重性,高职行业英语课程设置既要反映自身作为职业教育课程的一般特征,又要反映其专业领域特定的需求。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中,针对外贸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开设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商务英语综合实训课程》,基于职业英语的理念,将学生前期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有效地融合,针对英语的应用和商务场合设计专门的训练项目,达到专业知识、英语运用、个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