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管理,巧用正强化

来源 :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t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总是强调,要多多给予孩子正面的肯定和表扬,表扬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科学的表扬不但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也可应用在每日的幼儿园班级管理中。
  学龄前儿童的抽象思维已经产生,能够对抽象的数概念有所认识;创造想象也已出现,个别儿童还能画出很新颖的画面、编出有情趣的小故事。因此,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都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要让儿童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真善美的陶冶,通过耳濡目染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使其心理在一种健康、向上、友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学龄前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要有可能,便成天玩耍。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玩耍的方式不同,但在玩耍过程中均体现了对周围成人活动的模仿,而且这些活动能为孩子提供许多与人和物相互作用的机会。儿童在2岁时家庭以外的社交因子刚刚形成,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喜欢与别的孩子在一起,但又不与他人一道玩耍,独来独往,自得其乐,还缺乏与他人平等交往的技巧,总是抢先占取他们想要的东西。3岁时儿童开始结交朋友,开始获得起码的社交能力。他们喜欢讨大人喜欢,对成年人在社交行为方面的适当指教往往能做出正面反应。4岁的儿童乐意与其他孩子一起玩,玩得很亲密、愉快、富有创造力并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在心理护理上,要十分注意方法,切忌采用粗暴简单的训斥,这样容易使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能采用迁就、纵容的方法,这样就会使儿童产生不辨是非、自以为是的心理。要采用正面引导、循循善诱的方法,如通过劳动培养儿童勤劳、助人为乐的品德,让儿童在心理上感受到劳动后的愉快及帮助他人后的快乐。在儿童的心理护理上应注意顺其自然,要和儿童教育、儿童保健紧密地结合起来。护理得当,可使儿童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也是一个社会的人,他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每个幼儿又各具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因此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评价每一位幼儿,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手段。
  学龄前时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如口头语言、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幼儿园时期是常规培养的关键时期,建立良好的常规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目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就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终身受益;反之,则将终身受害。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即超早性:人的习惯萌发于早期,从小开始培养,容易形成好习惯;渐进性:幼儿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渐积累,逐渐定型;反复性:幼儿行为习惯在形成过程中常出现反复,表现不稳定。而影响幼儿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它们以不同侧面、各种渠道复合影响着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教师,应遵循习惯形成的规律,分析多种影响因素,选择正确科学的方法。巧用正强化,不但有利于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也有利于班级的管理。
  强化理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行为会带来一些结果,这些结果又会影响我们下一步的行为。当行为的结果导致我们以后进行该行为的可能性增加时,正强化就发生了。在正强化中,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所以该行为会频繁发生。正强化又称“阳性强化”,是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群学前教育的老师进行了一项经典的研究,他们利用正强化帮助一位小女孩克服羞涩心理,这项研究成为最被广泛引用的关于正强化的例证。这群老师非常担心这个小女孩,因为她几乎不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而花太多时间和成年老师待在一起,于是老师们决定通过正强化鼓励她与小朋友玩耍。他们知道,这个小女孩喜欢得到来自老师的表扬,所以他们决定只有当她和另一个小朋友一起玩耍时才表扬她。他们首先统计了在未对小女孩采取措施之前,她同其他孩子及老师交往的频率。第二阶段,教师在小女孩和其他孩子玩耍时给予强化(表扬),但几乎不对她赋予关注,这样,她仅在和其他孩子进行玩耍时才能得到来自老师的强化。当老师对其进行强化时,她与伙伴玩耍的频率显著增加了。为了确定是正强化而不是其他因素导致了这种改变,教师在第三阶段(撤销阶段)停止了对小女孩进行强化,在第四阶段重新对其进行强化。当正强化停止后,小女孩与同伴玩耍的频率降低,而在第四阶段,随着正强化重新开始,她与玩伴玩耍的频率又增加了。这样,老师们通过使用正强化手段,能够有意识地教给这个小女孩一种更具适应性的玩耍模式。
  当幼儿在幼儿园表现良好时,如独立完成了穿衣服、叠被子等行为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真能干,做的真好,希望以后你也能做到。”除了口头表扬,微笑与亲抚也是一种肯定的形式,当幼儿意识到自己的某种行为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
  正强化需注意:
  1.时效性。美国哲学博士詹姆斯认为,应该在令人满意的结果出现后的短暂时间内提供表扬奖励,如果时间拖得太久,作用会随之淡化、减弱或消失。
  2.不要将目标设置得过高,要注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标准设置得过高,导致只有很少比例的儿童可以获得奖励。有的幼儿或许上课时很难做到一直保持自控力,但乐于帮助他人,也应对此行为给予肯定,让幼儿增强针对不同事务的规则意识,也有利于班级中的管理和互动。
  3.不要忽视负强化与惩罚的作用。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能够及时执行既定处罚,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不良行为”与“处罚”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才能在幼儿的观念中建立起逃避惩罚的反应意识。在班级管理中可以:
  1.应用榜样示范法,即运用正面或反面的榜样为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寓浅显的道理于榜样事件之中,为幼儿提供正确的示范,引导幼儿模仿。通俗地讲,就是改变以往单一说教的形式,以及“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榜样示范法的榜样可以有以下几种:以优秀的教师或成人为榜样,模仿其言行;以稍大的幼儿为榜样;同班幼儿互相学习。
  2.物质奖励。奖励小红花是我们常见的方法,简单直观地使幼儿了解到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值得鼓励的、需要保持的。
  3.以行为练习法,强化幼儿正确的道德认识,使幼儿正确的道德行为转化为良好的习惯。如以叠衣服、叠被子等游戏比赛的方式提高幼儿遵守生活常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对已建立的生活常规进行监督和评价,防止幼儿有反复的倾向,坚持一贯、一致的教育。
  孩子在幼儿园一日日长大,家长与老师也在与他们共同成长,班级的常规管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和细心,从点滴開始,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进行,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温馨的生活、成长环境。
其他文献
讨论了切削振颤的预报控制方法,在充分研究车削加工振动信号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特征参数Pa作为切削振颤的预报参数,并进行了有监测切削和无监测切削的对比试验.试验结
设计意图电,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巨大作用。对大班的幼儿来说,电并非一个陌生的东西,但是,对电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节约用电等方面的知识
春天时,孩子们在自己班级“承包”的小菜园里种上了各种蔬菜,有茄子、丝瓜、山芋、萝卜、青菜等。一双双小手亲自松土、播种、移苗、浇水,孩子们成了这片菜园的“守护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