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各个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找出我国各个学校体育院系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各个学校领导、体育教师们以及社会相关部门极其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的专门场所,武术的继承和发扬绝对不能轻视学校阵地的战略作用”。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各各个学校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体育人才,显现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使体育真正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各个学校人才培养是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长远计划,随着各个学校的不断扩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学校关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关心用人单位的趋向,以便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体育专业中的武术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目前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受人民喜爱和推崇。目前,我国武术专业并没有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沿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统一”培养,培养出真正的学生近似“千人一面”。1999年武术专业拓展成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之后,经过一个轮回的课程设置的尝试,2004年9月(有的2003年9月)进行了新的课程方案的调整和修改,但各个学校仍是各自为政,对“民体”专业缺乏统一和规范的培养原则和方案,就是同一门课程使用的教材也大不一样。各学校对“招生”、“教学”、“训练”、“管理”、“就业”等方面的研究正处于现在进行时,一个本专业全新的培养模式正在探讨之中。因此,目前对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且又十分迫切。
二、对策
1.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我国武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是目前各个学校应该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据调查我国武术教师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应该根据课程需要,和学校目前所具备的条件,加快引进武术专业教师的速度。同时,短期培训也是提高武术教师水平一条捷径。各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武术教师进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培训和专业培训。在专业培训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根本,在学习巩固武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经验交流,讨论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现有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各体育院系还应该建立任人惟贤的用人制度。领导重视,科学决策,根据专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合理布局专业项目。
2.以市场需求为依托,适当控制专业招生规模
市场决定生产,各个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武术专业毕业生作为各体育院系的“人才产品”,同样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人才供需矛盾主要通过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体现。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武术专业人才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调查表明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毕业以来,供与求的矛盾越发突现出来。通过调查,80%的武术专家认为应当控制各体育院系的招生规模。我国武管部门也应当根据各校的实际就业比率,合理分配招生名额。对于一次就业比率过低的学校,应严肃处理,对于存在问题严重者应停止该学校下年的招生资格。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每年的招生应控制在300人以内。
3.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传统武术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与传承性的特征,因此建议各地区学校结合自己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发展地区的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以点带面,以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培养武术专业人才方面居有先天的优势。我国尚武之风,历史悠久。习练武术的群众基础广泛。我国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习武佳话更是家喻户晓。各个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也应该突出地域优势和特色项目的设计要求。在发挥地方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方面,有些学校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中华武术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为广大的民间武术与各个学校武术的协调发展开了先河。也可以为同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4.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抽象的概念。武术作为体育院系的一种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发挥它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这是各大体育院系和我们每个武术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培养武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各学校应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造环境。调查表明,我国各各个学校几乎都建立了各种武术协会和武术俱乐部。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院系,本身就具有建立武术协会和武术俱乐部的师资、教学上的优势。同时,这也是目前各个学校武术专业毕业生创业的一个很好方式。通过建立武术俱乐部,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普及和提高武术专业学生参加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广大师生经常参加武术运动和比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而达到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武术,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业能力的目的。
5.加强教学与管理,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管理是关键要素。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设时间较晚,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相对不足,应该吸取体育教育等老专业的成功管理经验,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管理力度,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指挥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评价系统和教学保证系统。各级领导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投入和扶持,加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目标管理,共同努力把这个新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符合21世纪人才要求,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武术教材与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M].
[2]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邓宗琦.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关键词: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的专门场所,武术的继承和发扬绝对不能轻视学校阵地的战略作用”。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各各个学校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体育人才,显现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使体育真正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各个学校人才培养是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长远计划,随着各个学校的不断扩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学校关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关心用人单位的趋向,以便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体育专业中的武术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目前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受人民喜爱和推崇。目前,我国武术专业并没有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沿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统一”培养,培养出真正的学生近似“千人一面”。1999年武术专业拓展成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之后,经过一个轮回的课程设置的尝试,2004年9月(有的2003年9月)进行了新的课程方案的调整和修改,但各个学校仍是各自为政,对“民体”专业缺乏统一和规范的培养原则和方案,就是同一门课程使用的教材也大不一样。各学校对“招生”、“教学”、“训练”、“管理”、“就业”等方面的研究正处于现在进行时,一个本专业全新的培养模式正在探讨之中。因此,目前对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且又十分迫切。
二、对策
1.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我国武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是目前各个学校应该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据调查我国武术教师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应该根据课程需要,和学校目前所具备的条件,加快引进武术专业教师的速度。同时,短期培训也是提高武术教师水平一条捷径。各各个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武术教师进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培训和专业培训。在专业培训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根本,在学习巩固武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经验交流,讨论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现有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各体育院系还应该建立任人惟贤的用人制度。领导重视,科学决策,根据专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合理布局专业项目。
2.以市场需求为依托,适当控制专业招生规模
市场决定生产,各个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武术专业毕业生作为各体育院系的“人才产品”,同样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人才供需矛盾主要通过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体现。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武术专业人才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调查表明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毕业以来,供与求的矛盾越发突现出来。通过调查,80%的武术专家认为应当控制各体育院系的招生规模。我国武管部门也应当根据各校的实际就业比率,合理分配招生名额。对于一次就业比率过低的学校,应严肃处理,对于存在问题严重者应停止该学校下年的招生资格。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每年的招生应控制在300人以内。
3.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传统武术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与传承性的特征,因此建议各地区学校结合自己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发展地区的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以点带面,以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培养武术专业人才方面居有先天的优势。我国尚武之风,历史悠久。习练武术的群众基础广泛。我国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习武佳话更是家喻户晓。各个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也应该突出地域优势和特色项目的设计要求。在发挥地方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方面,有些学校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中华武术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为广大的民间武术与各个学校武术的协调发展开了先河。也可以为同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4.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抽象的概念。武术作为体育院系的一种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发挥它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这是各大体育院系和我们每个武术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培养武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各学校应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造环境。调查表明,我国各各个学校几乎都建立了各种武术协会和武术俱乐部。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院系,本身就具有建立武术协会和武术俱乐部的师资、教学上的优势。同时,这也是目前各个学校武术专业毕业生创业的一个很好方式。通过建立武术俱乐部,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普及和提高武术专业学生参加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广大师生经常参加武术运动和比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而达到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武术,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业能力的目的。
5.加强教学与管理,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管理是关键要素。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设时间较晚,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相对不足,应该吸取体育教育等老专业的成功管理经验,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管理力度,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指挥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评价系统和教学保证系统。各级领导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投入和扶持,加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目标管理,共同努力把这个新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符合21世纪人才要求,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武术教材与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M].
[2]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邓宗琦.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