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管理的核心要素。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是学校的旗帜,是引领教师和学生的前进方向。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教育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新形势下,校长应注重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引领。
一、人本管理
理解尊重,欣赏教师。学校管理者要在建立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和关心人际交往的基础上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视推进教师发展。古语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校长只看到教师的短处,时时事事带着一种挑剔的眼光面对教师,那么教师与领导的龃龉、摩擦就会产生。因此,校长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教师。赏识教师时:一要坚持“真”。真,就是不夸饰,不溢美,符合实际的赏识。工作平庸或弄虚作假者得到赏识,容易强化被赏识者的不良心理。二是示以“诚”。诚即动于中而形于外,虚伪的恭敬,往往使诚实者感到你的做作,正直者感到你的卑琐,敏感者感到你的企图,自负者越发目空一切,无知者愈加沾沾自喜。三要注以“情”。赏识时要饱含激情,热情洋溢更能启动被赏识者的心扉,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
优化组合,黄金搭配。先进的人才组合是学校创新的源泉,更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人才组合是围绕学校目标和总体发展战略,对现有各层次、各类型的人才进行合理调配和有效使用,让不同能级的人互相搭配,形成一个最佳的能力结构或能力场,以达到能力的优化组合和黄金搭配。在共同提高的过程中,成员之间彼此协调,把别人的进步视为团队的荣誉和对自己的促进。
信任激励,创造价值。人本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信任。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对民主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信任教师,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
二、文化引领
塑造共同价值观。学校文化管理就是要通过调整、创新和整合,塑造正确的学校共同价值观,以实现对教职工的价值引领。学校价值主体是多样而非单一的。建设学校文化,就必须认识到学校价值主体的多样性。同时,筛选出多样的学校价值主体和价值观中的共同点,把它们定义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或主流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再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整体规划设计和着力实施。
构建先进文化体系。学校文化管理是通过管理的软要素“文化力”来发挥管理作用的。组织文化包围着我们、支撑着我们,就像一个建筑物的地基一样。当建筑物建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就会倒塌。因此,校长要将学校共同价值观转化成教育理念,转化为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的实践行为,在领导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规范,特别是要引导全体教职工自觉践行。通过制度规范约束,引导师生员工行为符合学校文化要求,并经过反复的强化,使全体成员明确学校崇尚的教育理念与育人要求,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行为习惯。
共育和谐精神家园。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师生和谐的精神家园。学校以人文精神为引领,构建和谐、健康、人文、创新的精神家园。学校应关注每个人,关注每个人的价值和贡献,更多的为师生成功服务,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潜能,力求让每位师生员工在和谐、团结、充满亲情的氛围中体验成长、进步。要让教师有价值追求,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同时,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建立领导与被领导间、师生间、家校间、学校与社会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共育学校和谐精神家园。
三、科研兴师
找准问题,狠抓主导性课题的研究。以教书育人问题为切入点,促使教师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研究教书育人行为,寻求解决问题最佳方法;以案例研究为抓手,在案例研究中以新课程的视角探究问题;以课题研究为突破,行动有序、有效地解决课改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主导性课题的研究过程,是学校教师提高研究意识、研究能力的过程,是学校范围内研训一体化的和谐型校本教研逐渐凸显的过程,更是朝着建设一支高素质和谐型教师团队的目标不断努力的过程,必须狠抓。
开放互动,共享区域内外的教育资源。科研要提倡自由、民主、平等的研讨方式,搭建诸如论坛、沙龙、研讨会、专家讲座、教师博客等一系列多种多样的交流平台。而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关键和支撑,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开展课题研究时,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研氛围下一定要依靠区域内外较专业的教育资源来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
利用网络,尽力打造数码科研校园。教师不仅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学生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依然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作用。未来的学校模式将是一个包含技术—信息网络、人际—经验网络和社会—价值网络的三位一体的复合网络中心。“数码教研校园”是学校提高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学校教研现代化水平便捷方法。经过训练后的具有社会主流价值化倾向的教师,其专业素养、职业责任和社会约束,可以通过网络帮助学生有效传递真实的知识和主流的观念。
四、和谐师生
热爱学生,精心培育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沃土。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爱”这种情感,不单是一个偶然幸运的体验,更是一门艺术,它的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和尊重。教师用自己高水平的情商给学生以“细无声”的“滋润”,不但会使学生爱其所教的学科,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情感效应,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
和谐师生关系应体现下面两种“型态”。一是民主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是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不仅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二是互动型。教育是在师生互动基础上,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全面施加影响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动,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因为只有当教育的教学指向与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一致时,才能达到最经济、快捷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龙建刚
一、人本管理
理解尊重,欣赏教师。学校管理者要在建立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和关心人际交往的基础上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重视推进教师发展。古语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校长只看到教师的短处,时时事事带着一种挑剔的眼光面对教师,那么教师与领导的龃龉、摩擦就会产生。因此,校长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教师。赏识教师时:一要坚持“真”。真,就是不夸饰,不溢美,符合实际的赏识。工作平庸或弄虚作假者得到赏识,容易强化被赏识者的不良心理。二是示以“诚”。诚即动于中而形于外,虚伪的恭敬,往往使诚实者感到你的做作,正直者感到你的卑琐,敏感者感到你的企图,自负者越发目空一切,无知者愈加沾沾自喜。三要注以“情”。赏识时要饱含激情,热情洋溢更能启动被赏识者的心扉,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
优化组合,黄金搭配。先进的人才组合是学校创新的源泉,更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学校人才组合是围绕学校目标和总体发展战略,对现有各层次、各类型的人才进行合理调配和有效使用,让不同能级的人互相搭配,形成一个最佳的能力结构或能力场,以达到能力的优化组合和黄金搭配。在共同提高的过程中,成员之间彼此协调,把别人的进步视为团队的荣誉和对自己的促进。
信任激励,创造价值。人本管理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信任。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对民主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信任教师,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
二、文化引领
塑造共同价值观。学校文化管理就是要通过调整、创新和整合,塑造正确的学校共同价值观,以实现对教职工的价值引领。学校价值主体是多样而非单一的。建设学校文化,就必须认识到学校价值主体的多样性。同时,筛选出多样的学校价值主体和价值观中的共同点,把它们定义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或主流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再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整体规划设计和着力实施。
构建先进文化体系。学校文化管理是通过管理的软要素“文化力”来发挥管理作用的。组织文化包围着我们、支撑着我们,就像一个建筑物的地基一样。当建筑物建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就会倒塌。因此,校长要将学校共同价值观转化成教育理念,转化为学校各类教育活动的实践行为,在领导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规范,特别是要引导全体教职工自觉践行。通过制度规范约束,引导师生员工行为符合学校文化要求,并经过反复的强化,使全体成员明确学校崇尚的教育理念与育人要求,进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行为习惯。
共育和谐精神家园。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师生和谐的精神家园。学校以人文精神为引领,构建和谐、健康、人文、创新的精神家园。学校应关注每个人,关注每个人的价值和贡献,更多的为师生成功服务,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潜能,力求让每位师生员工在和谐、团结、充满亲情的氛围中体验成长、进步。要让教师有价值追求,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同时,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建立领导与被领导间、师生间、家校间、学校与社会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共育学校和谐精神家园。
三、科研兴师
找准问题,狠抓主导性课题的研究。以教书育人问题为切入点,促使教师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研究教书育人行为,寻求解决问题最佳方法;以案例研究为抓手,在案例研究中以新课程的视角探究问题;以课题研究为突破,行动有序、有效地解决课改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主导性课题的研究过程,是学校教师提高研究意识、研究能力的过程,是学校范围内研训一体化的和谐型校本教研逐渐凸显的过程,更是朝着建设一支高素质和谐型教师团队的目标不断努力的过程,必须狠抓。
开放互动,共享区域内外的教育资源。科研要提倡自由、民主、平等的研讨方式,搭建诸如论坛、沙龙、研讨会、专家讲座、教师博客等一系列多种多样的交流平台。而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关键和支撑,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开展课题研究时,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研氛围下一定要依靠区域内外较专业的教育资源来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
利用网络,尽力打造数码科研校园。教师不仅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学生基于网络的学习过程中依然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作用。未来的学校模式将是一个包含技术—信息网络、人际—经验网络和社会—价值网络的三位一体的复合网络中心。“数码教研校园”是学校提高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学校教研现代化水平便捷方法。经过训练后的具有社会主流价值化倾向的教师,其专业素养、职业责任和社会约束,可以通过网络帮助学生有效传递真实的知识和主流的观念。
四、和谐师生
热爱学生,精心培育和谐师生关系建构的沃土。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爱”这种情感,不单是一个偶然幸运的体验,更是一门艺术,它的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和尊重。教师用自己高水平的情商给学生以“细无声”的“滋润”,不但会使学生爱其所教的学科,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情感效应,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
和谐师生关系应体现下面两种“型态”。一是民主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是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不仅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二是互动型。教育是在师生互动基础上,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全面施加影响的过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动,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因为只有当教育的教学指向与学生的学习动机趋于一致时,才能达到最经济、快捷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