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质—是获得信任的砝码,是竞争致胜的关键,是永无止境的追求。向“国际标准”看齐,我们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从而赢回本应属于我们的人心和市场。
一到节假日,中国游客海外大举扫货的新闻就不绝于耳。当全世界都在想着法子赚中国游客钱的时候,我们除了感叹,是不是更应想想:为什么中国人非得大老远地跑去国外购物?
差异化的质量标准
虽然,“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国际市场份额占比居高,大多数品牌也已开始注重品牌建设,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难以避免中国制造的商品被外商退回事件的发生,而部分商家虚假广告、山寨产品横行、欺骗消费者等行为也层出不穷,甚至部分行业的产品出现信任危机,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也必定导致企业自身陷入经营危机,最终影响国内消费环境的提升。
其中固然有非质量问题的贸易纠纷因素及设计缺陷,但一些确有与约定质量标准不符的原因。曾经中国某地出口的某种食品被外商退回,该食品有一部分即在内地市场低价出售。针对这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难道内地市场的质量标准竟真的能任其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事实上,中国大陆市场销售的商品、食品,每年因质量问题被退回生产厂家的少之又少。很多时候,只要没有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质量管理机构包括生产厂家几乎把产品的质量控制权拱手让给了境外进货商。
此外,在某些产品质量标准上,存在国内国际两个标准。以农药残留为例,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宋稳成博士曾介绍说,“现在我国的食品农药残留标准仅有807项,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有3338项,欧盟14.5万项,美国1万多项,日本5万多项。”很显然,食品安全标准过低必然会导致食品安全的低效。
立足差距迎头赶上
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人群,几乎周围90%的人有相机,然后90%都是日本品牌,50%是佳能,这还只是部分产品。罗晨从事杯壶类进口10多年,曾参观过“象印”电饭煲在大阪的工厂。据他所说,“他们的机械化程度非常高,技术研发和设备投入需计入成本”,装配车间全部由机械手操作,外面由一层玻璃罩罩着,流水线上面还有一个指示灯,如果商品有缺陷,到红灯处就会停下,这个残缺部件会被取走,而国内很多厂家检验工作是由工人手工完成。
仔细闻闻国内某些厂家生产的保温杯,杯身可能会嗅到一丝金属味,杯口也能闻出一点塑料味,杯身涂漆也不如日本产品精致,日本产品拥有结构专利,对原材料也更加挑剔,多年来形成的品牌效应会摊入价格里,机械成本费就可以忽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分析称,中国制造发展起来的这些年,社会处于调整和改革阶段,市场需求较大,产品不愁销路。因此多数企业就不需要把产品做得太精细就能卖出去。
目前,国内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各自为战:研发和设计通常由研究机构和工业设计公司领衔;制造厂只管制造,不管设计初衷和原理;销售和渠道商很少把市场一手信息及时反馈给设计者和制造商,造成链条脱节。研究者市场信息缺乏,厂家一味生产加工,忽略了消费升级的真正需求。
或许厂家是希望价格有竞争力,也可能是不愿意把赚的钱放到提升产品品质上。陈耀表示,中国制造要“从大到强”,产品不光要做到高端化、智能化,还要做到精细化。精细化需要技术密度高的装备,其核心不是技术,而是用心投入,它需要制造业从过去的粗放模式向集约模式转变。所以,企业坚守商业道德,强化“质量即生命”等理念,自觉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才有可能立足市场,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
市场需求决定转型
事实上,世界经济发展一直在转变与调整中,而归根结底则是由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们对生活新追求的变化所决定的,而这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身发展的必要途径。千家万户的取舍,就是市场的选择。无论是出口转内销,还是外国品牌,种种热销的背后,都是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升级的反映。
如今,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消费需求的升级已经到了一定高度,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多的要求,比如,生活用品的舒适性、安全性、便捷性、个性化、装饰性,以及品牌和价格等。而我们的生产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质量水平、品牌建设、对消费需求的认识却远远落在了后面。例如前不久的马桶盖爆红消息,无疑是对“国货”的深刻打击,但这同时也是反思如何转型的机遇。
固然,市场充分的竞争是产品质量提升的决定性力量,但是在一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市场且存在大量低端消费者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也会存在“市场失灵”等问题。如果企业和政府缺乏有效的强制性质量控制,结果就会像一位消费者所说,至今没有买到过一条称心如意的擦脚布。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应以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国际化趋势为导向,从生产制造单一的加工业,向转变为制造加工与自身服务为主的服务产业链发展,向功能效应多元转变,向创新产品延伸与改变功能转变,向流通、再深加工、再服务直至配送到用户的产业链服务经营转变。而只有从理论上根本上认识了,才能把握转型升级的方向,才能实现行业的持续发展。
(编辑:夏之彦)
一到节假日,中国游客海外大举扫货的新闻就不绝于耳。当全世界都在想着法子赚中国游客钱的时候,我们除了感叹,是不是更应想想:为什么中国人非得大老远地跑去国外购物?
差异化的质量标准
虽然,“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国际市场份额占比居高,大多数品牌也已开始注重品牌建设,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仍难以避免中国制造的商品被外商退回事件的发生,而部分商家虚假广告、山寨产品横行、欺骗消费者等行为也层出不穷,甚至部分行业的产品出现信任危机,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也必定导致企业自身陷入经营危机,最终影响国内消费环境的提升。
其中固然有非质量问题的贸易纠纷因素及设计缺陷,但一些确有与约定质量标准不符的原因。曾经中国某地出口的某种食品被外商退回,该食品有一部分即在内地市场低价出售。针对这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难道内地市场的质量标准竟真的能任其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事实上,中国大陆市场销售的商品、食品,每年因质量问题被退回生产厂家的少之又少。很多时候,只要没有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质量管理机构包括生产厂家几乎把产品的质量控制权拱手让给了境外进货商。
此外,在某些产品质量标准上,存在国内国际两个标准。以农药残留为例,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宋稳成博士曾介绍说,“现在我国的食品农药残留标准仅有807项,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有3338项,欧盟14.5万项,美国1万多项,日本5万多项。”很显然,食品安全标准过低必然会导致食品安全的低效。
立足差距迎头赶上
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人群,几乎周围90%的人有相机,然后90%都是日本品牌,50%是佳能,这还只是部分产品。罗晨从事杯壶类进口10多年,曾参观过“象印”电饭煲在大阪的工厂。据他所说,“他们的机械化程度非常高,技术研发和设备投入需计入成本”,装配车间全部由机械手操作,外面由一层玻璃罩罩着,流水线上面还有一个指示灯,如果商品有缺陷,到红灯处就会停下,这个残缺部件会被取走,而国内很多厂家检验工作是由工人手工完成。
仔细闻闻国内某些厂家生产的保温杯,杯身可能会嗅到一丝金属味,杯口也能闻出一点塑料味,杯身涂漆也不如日本产品精致,日本产品拥有结构专利,对原材料也更加挑剔,多年来形成的品牌效应会摊入价格里,机械成本费就可以忽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分析称,中国制造发展起来的这些年,社会处于调整和改革阶段,市场需求较大,产品不愁销路。因此多数企业就不需要把产品做得太精细就能卖出去。
目前,国内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各自为战:研发和设计通常由研究机构和工业设计公司领衔;制造厂只管制造,不管设计初衷和原理;销售和渠道商很少把市场一手信息及时反馈给设计者和制造商,造成链条脱节。研究者市场信息缺乏,厂家一味生产加工,忽略了消费升级的真正需求。
或许厂家是希望价格有竞争力,也可能是不愿意把赚的钱放到提升产品品质上。陈耀表示,中国制造要“从大到强”,产品不光要做到高端化、智能化,还要做到精细化。精细化需要技术密度高的装备,其核心不是技术,而是用心投入,它需要制造业从过去的粗放模式向集约模式转变。所以,企业坚守商业道德,强化“质量即生命”等理念,自觉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才有可能立足市场,形成自身的品牌效应。
市场需求决定转型
事实上,世界经济发展一直在转变与调整中,而归根结底则是由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们对生活新追求的变化所决定的,而这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身发展的必要途径。千家万户的取舍,就是市场的选择。无论是出口转内销,还是外国品牌,种种热销的背后,都是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升级的反映。
如今,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消费需求的升级已经到了一定高度,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多的要求,比如,生活用品的舒适性、安全性、便捷性、个性化、装饰性,以及品牌和价格等。而我们的生产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质量水平、品牌建设、对消费需求的认识却远远落在了后面。例如前不久的马桶盖爆红消息,无疑是对“国货”的深刻打击,但这同时也是反思如何转型的机遇。
固然,市场充分的竞争是产品质量提升的决定性力量,但是在一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市场且存在大量低端消费者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也会存在“市场失灵”等问题。如果企业和政府缺乏有效的强制性质量控制,结果就会像一位消费者所说,至今没有买到过一条称心如意的擦脚布。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应以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国际化趋势为导向,从生产制造单一的加工业,向转变为制造加工与自身服务为主的服务产业链发展,向功能效应多元转变,向创新产品延伸与改变功能转变,向流通、再深加工、再服务直至配送到用户的产业链服务经营转变。而只有从理论上根本上认识了,才能把握转型升级的方向,才能实现行业的持续发展。
(编辑:夏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