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与平凡的母与子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0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浩瀚的西方艺术史中,大师层出不穷,名作目不暇接;从古典至印象,从学徒至巨匠,我们发现,一个特殊的主题一直倍受艺术家喜爱——母与子。佛罗伦萨的米开朗琪罗来了,他用铁锤将大理石凿成了神话中永恒的圣母子,放置在北方威尼斯的教堂里,接受五湖四海的朝拜;乌尔比诺的拉斐尔也来了,他用画笔油彩绘制了意大利民间理想的圣母,在西斯廷教堂日常的礼拜声里,诉说着人间之爱。但这些都是男人们的作品,女畫家眼中的母与子又会是怎样的呢?
  于是我们请来了费城的卡萨特,看她沿革文艺复兴大师的传统,运用印象派现代的光影,为我们展开别样的画卷。
  提升家庭生活场景
  《埃米与她的孩子》即是卡萨特著名的母与子题材作品之一。从内容上看,画面描绘了一对非常亲密的母子的形象。画家巧妙安排了母子手臂的位置,形成互相抚爱的姿态——小孩的手放在母亲手背上,另一只手抚着母亲的下颌,两人的头部紧紧地靠在一起,形象地体现出母子情深的温暖和一致。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自然,艺术家没有使用职业模特,而选择了当地的妇女,并给其穿上巴黎的礼服,因而毫无“摆姿势”的违和感。
  从风格上看,作品使用了印象派的松散风格;画家利用多年的绘画经验,自如地捕捉到了变化的光线,呈现出简练而又鲜亮的衣物与环境;同时又将人物的脸和手塑造得十分坚实,使观众的注意力固定在母子温情上,从而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从构图与主题上看,深谙西方文化语境的观众,会进一步地联想到文艺复兴以来的圣母子肖像传统。
  因而卡萨特将现代生活中的这个小场景,最终提升到了一种更加崇高的层面,使之能够与艺术史进行对话。
  独立自主的女画家
  玛麓·卡萨特来自美国匹兹堡一个有教养而富裕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名股票经纪人,在卡萨特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全家就在欧洲各地广泛游历,其中19世纪50年代在巴黎居留了四年之久。在此期间,玛丽学习了法语与德语,并且获得了参观许多风格各异的美术馆与画廊的机会,这些经历促使她对艺术产生了兴趣。在返回美国之后,她决定进入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学习。卡萨特的家人鼓励她热爱艺术,但是在听到她希望成为一位专业画家之后感到非常震惊。
  他们在这之前的想法是,让宝贝女儿同他们这一阶层的绝大多数女孩子一样,过一种安逸的婚姻生活。但是卡萨特的意志非常坚决,并于1866年返回巴黎完成学业。她在那里师从一位并不怎么出名的、名叫查尔斯·查普林的画家,但她的绘画技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因而1868年,卡萨特的一幅画作被沙龙(一个赫赫有名但又墨守成规的展览团体)接受。
  1870年,法国发动了对德国的战争,因此卡萨特只得离开欧洲。但是她于两年之后又返回欧洲,游历了意大利、西班牙和比利时,最终于1874年再次在巴黎定居。同年,巴黎举办了第一次印象主义派画展,这种绘画风格一直使卡萨特为之着迷。
  1877年,卡萨特通过印象派大师德加引荐给了印象主义绘画团体,此前德加在一间画廊里欣赏过她的创作,并邀请她加入他们的行列。卡萨特感到非常高兴,她私下向一位朋友透露:“我非常欣喜地接受了。我终于能绝对独立自主地从事创作了……我已经摈弃了传统性艺术,并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与其他印象主义艺术家们一样,卡萨特希望描绘现代巴黎市民生活的场景。
  但是,她却因为她的性别与她高贵的社会背景而处处受阻,她不能像同一群体的男性艺术家们那样去经常光顾酒吧、舞厅等场所。但是卡萨特却丝毫不感到气馁,她创作出了许多幅展现她那个社会阶层妇女们栩栩如生的肖像画,并最终在晚年得到了祖国的认同。
  在如今的艺术史中,玛丽.卡萨特被认为是美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少有的几位出色的女画家之一,被后世的艺术家、特别是女性艺术爱好者们所崇敬。
其他文献
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是一部聚焦原生家庭之痛的影视作品,该剧播出后,苏大强一家的故事引发了无数观众的热议。实际上,剧中直接或者间接出现的原生家庭并不止苏大强一家,因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处事风格和教养方式,所以能够反映出不同的社会问题。  剧中的苏家就存在很多的典型问题:父亲不作为、母亲太强势,对孩子们态度悬殊,厚此薄彼,以至于给女儿苏明玉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而在这种行为模式的背后,又折射出
“老师,请让洋洋离我们家孩子远一点儿。”小班入园后不久,时常有家长这样反馈到。  洋洋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是他的“活泼”却带来了很多的麻烦。记得小班入园第一天的家长开放日,他的种种表现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动作敏捷、缺乏规则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小朋友相处中,洋洋经常会碰哭、抓伤别的小朋友,为防止意外发生,我会不时地观察洋洋,并提醒他不要弄伤别人。  还记得有一次,洋洋和他自认为最好的
家长的刻板印象:玩游戏会学坏  有这样一个新兴职业,可能上一代家长完全无从理解起,那就是职业游戏玩家。他们爱玩游戏,甚至以玩游戏为生;他们在各种游戏比赛中经历胜败,过着刺激而新潮的虚拟生活;他们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似乎很远。但他们似乎始终摆脱不了一个再现实不过的社会标签:玩游戏的人,等于不学无术、荒废光阴的人。  相信无数个家长曾经无情地拔掉孩子的网线,甚至因为“电脑游戏”这四个字兴起无数次家庭革命,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并多次做出重要讲话。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屆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他强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
乐乐:  今天是你幼儿园毕业的日子,爸爸妈妈希望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将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永远保持开朗善良的个性,永远不抱怨、不嫉妒、不懦弱、不自卑!  希望你慢慢长大、慢慢在人生的磨炼中学会坚强、学会柔软,学会爱与被爱,学会在漫长的人生里,好好爱自己和爱身边的人。  爸爸妈妈还想告诉你,人最重要的是人品。要做事,先做人!爸爸妈妈希望你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拥有大智慧,健
動起来连杰从小不大好动,旺盛的精力又无处安放,导致情绪很急躁。既然不能出门,就通过运动来释放“小怪兽”的精力吧!根据感统老师的建议,我们找来了哑铃来锻炼他的上臂力量和耐力。刚开始举哑铃的时候,连杰觉得很新鲜,热情也很高涨,可是举了几个之后发现哑铃太沉了,就想放弃。我们就让连杰的妹妹来挑战他,并给他设定小目标、给他小奖励,在这样的双重刺激下,他终于坚持了下来。为了让运动更有趣,我们还坚持全家一起动起
做个善良正直、心中有爱的人  201 2年壬辰龙年,在我和爱人本命年的那年,我们迎来了盼念已久的儿子。一家三条龙,真是够热闹的!作为祖籍山东蓬莱迟姓家族的长孙,儿子的到来让全家人欣喜不已。  我的爷爷在新中国成立前曾被派到西伯利亚做苦力劳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得以活着回来。作为一名最普通的劳动者,爷爷没有给这个大家庭留下什么家训。我的父亲自幼学习优异,当兵入伍后,奔赴条件异常艰苦的酒泉卫星
家有不善言辞儿  一天我刚进家门就听到丈夫在训斥儿子:“听你说话真是累死人了,说半天都表达不清楚。”儿子沮丧地低着头,当他看到我的那一刻,眼里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瞪了丈夫一眼,对儿子说:“孩子有什么想说的,过来跟妈妈讲。”儿子就像光盘被卡一样,断断续续边“卡”边说,简单的两句话用了2分钟才说明白。  儿子不是结巴,他只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说话的时候喜欢用“呃……呃……然后……然后……”这类的助词,有时
九月开学季,不管是对于新入学的“小豆包”,还是已适应学校生活的小学生们,都将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们将面临着升入更高年级、学习新课程、写新的作业、适应校园生活等一系列的任务。要把这一切安排得合理到位,孩子需要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从而科学地安排时间、有计划地利用时间、珍惜和遵守时间,并建立起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本期,我们邀请专家和多位家长一起来探究如何帮孩子树立良好
一、家庭媒介生活的“原子化”危机  在当代家庭生活中, 人们对手机、电脑、网络的广泛使用且深度依赖导致了每个家庭成员虽然在物理空间上共处一室,却各自沉浸于独立的虚拟空间之中,难以沟通交流、共享经验、彼此理解,因而经常出现以下几种典型的情景:  情景一:夫妻俩各自玩手机许久,走进房间发现孩子在玩手机游戏,父母气急败坏地责骂孩子,甚至摔碎孩子的手机,进而引发一场“亲子大战”。  情景二:家长守着电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