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启迪同志曾经指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国家安全是时代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1]而加强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贯彻和落实上述战略的重要途径。
21世纪本科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1.具有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本科创新型人才必须把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且由此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目标;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自身素质的本质体现,并以此作为人生价值的新境界、新追求,在创新与社会进步这一崭新的层面上实现人生的意义。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本科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有的健康人生价值取向的最为本质的内涵。由这样的人生价值取向所决定,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自觉提高创新能力和规范创新行为,不仅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这要求该群体具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作风,有创业的决心和适应艰苦环境的身心条件。
2.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与健全人格
基础知识的坚实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前途。21世纪本科创新人才的基础知识主要体现在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会日趋频繁,为更好地了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实践与政策沿革和变迁,为更加充分参与国际之间多领域竞争与协作,必须具备扎实的外语知识。同时,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还应该具备牢固的信息产业知识与良好技能,以此推进我国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新世纪的本科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除了包括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等“硬知识”,还包括与专业相关的“软知识”。比如对于经济学专业的“软知识”包括历史、哲学、金融学、会计学等。具备这些“软知识”不仅能够拓宽知识视野,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其知识与能力结构,促进自身综合发展。此外,现代社会的节奏快、压力重等特征还要求本科创新人才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实中遇到挫折时能够适时适度调节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
3.拥有灵活运用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知识化、可持续化、综合化特征。这内在地要求本科创新人才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及时、准确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应该针对知识更新和发展速率快的现状,本科创新型人才必须自觉培养自学能力,以适应社会终身教育的形势,能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较快掌握随着社会变迁而出现的新知识和技能。
4.具备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本科创新人才应当拥有强烈的创造冲动,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具有独到的思维方向,善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能够以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审视经济社会。在实现 “两个根本性转变”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形势下,经济社会对富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本科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动脑、动手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分析能力,发现和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这将成为本科生创新的源泉。
本科创新型人才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与实现途径
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本科创新型人才。
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具有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制约性特征,需要及时有效地转变:在教育目的上,要由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传统教育思想,转变为教育为国家社会服务与重视人的发展相统一的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模式上,要从传统的单纯知识技能教育,转向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转变为知识和技能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的教学运行机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从而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需要重新定位,为此要求实现四个转变。
一要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本科毕业生应该主要从事实际应用、微观管理和中等教育等具体工作。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一些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还不发达,高等教育基本上仅有本科一个层次。把本科生作为高层次人才来培养,培养侧重于理论研究和宏观管理。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多数高等学校发展了专科和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和研究生教育为辅助的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三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很大差别。当前研究生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从今后发展的需要看,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博士生——基础研究、理论研究、高校教学;硕士生——应用研究、宏观管理、高校教学;本科生——实际应用、微观管理、中等学校教学;专科生——具体操作。”因此,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要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大多是“窄深专家型”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今后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及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对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机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拘泥于狭窄的专业范围,更加重视人才的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新世纪本科教育应该培养有利于学生就业和长远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广泛适应性的宽口径通用型人才。
三要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我国高等院校原来的学科结构比较单一,专业面狭窄,学生的适应性不强。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为增强对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例如实行主修与辅修结合制度、第二学位制度、弹性学分制度、专科升本科制度。这种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式,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获取更多的就业渠道。
四要从宏观研究型向微观管理型转变。过去本科人才的培育主要侧重于宏观分析和发展政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加之国家机关的改革和人员精简,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本科人才的就业渠道越来越窄。所以,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导向,必须从过去面向政府部门的宏观分析和发展政策研究,转向企业微观管理与技能培训,如营销、评估等知识与技能教育。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必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院校本科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的比例关系上。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从培养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标准,从剖析专业所需要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必须满足课程体系整体性的要求,保持学时、学分和掌握度的匹配。为此必须完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和规范教案,选用教材要坚持统编教材、合编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体现厚理论、宽知识、强技能、高素质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上要做到:有国家统编教材的,一律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没有国家统编教材的,与其他院校合编或选用优秀教材。教材必须体现本学科特点或学科前沿发展水平。为了优化课程体系,还必须加强课程评价,具体而言,应该在学科带头人指导下由部分教师组成课程评估与监督小组,认真评价和分析课程教学效果,这是优化课程体系的重要制度保证。
李岚清同志曾经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强调:“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未来的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空间问题,将日益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绝非某一个专业可以胜任的,它有赖于各种专业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努力;就人才而言,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应该具有某一专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还要具有根据经济结构的变化而改变工作类型的能力和熟悉整个生产过程所需的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分科教育不应该使学生精于古典而疏于现代,也不等于使某些学生精于科学而荒于人文。关键是通过各种渠道,使不同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在相融、共处和合作中相得益彰。” [2]
为此,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主要推行讨论式教学方法。为培养本科生创新性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导师(导师组)主持的科研课题。另外,利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换为主动参与,及时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自觉提升自身能力。讨论式教学法中推行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在充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讲解相关专业问题。同时,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提升了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而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开设大学生学术论坛、社会调查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以外,还要重点完善教学实习、课程论文等实践训练系列和以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系列,以此培养本科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
[2]科教兴国动员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1世纪本科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1.具有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本科创新型人才必须把创新潜能的开发、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且由此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目标;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自身素质的本质体现,并以此作为人生价值的新境界、新追求,在创新与社会进步这一崭新的层面上实现人生的意义。这是知识经济时代本科创新型人才所应该具有的健康人生价值取向的最为本质的内涵。由这样的人生价值取向所决定,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自觉提高创新能力和规范创新行为,不仅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这要求该群体具有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作风,有创业的决心和适应艰苦环境的身心条件。
2.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与健全人格
基础知识的坚实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与发展前途。21世纪本科创新人才的基础知识主要体现在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性知识。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国际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会日趋频繁,为更好地了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实践与政策沿革和变迁,为更加充分参与国际之间多领域竞争与协作,必须具备扎实的外语知识。同时,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还应该具备牢固的信息产业知识与良好技能,以此推进我国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新世纪的本科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除了包括必须掌握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等“硬知识”,还包括与专业相关的“软知识”。比如对于经济学专业的“软知识”包括历史、哲学、金融学、会计学等。具备这些“软知识”不仅能够拓宽知识视野,而且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其知识与能力结构,促进自身综合发展。此外,现代社会的节奏快、压力重等特征还要求本科创新人才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实中遇到挫折时能够适时适度调节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
3.拥有灵活运用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知识化、可持续化、综合化特征。这内在地要求本科创新人才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及时、准确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应该针对知识更新和发展速率快的现状,本科创新型人才必须自觉培养自学能力,以适应社会终身教育的形势,能够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较快掌握随着社会变迁而出现的新知识和技能。
4.具备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本科创新人才应当拥有强烈的创造冲动,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具有独到的思维方向,善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能够以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审视经济社会。在实现 “两个根本性转变”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形势下,经济社会对富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本科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动脑、动手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分析能力,发现和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这将成为本科生创新的源泉。
本科创新型人才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与实现途径
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本科创新型人才。
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具有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制约性特征,需要及时有效地转变:在教育目的上,要由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的传统教育思想,转变为教育为国家社会服务与重视人的发展相统一的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模式上,要从传统的单纯知识技能教育,转向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转变为知识和技能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的教学运行机制,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从而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需要重新定位,为此要求实现四个转变。
一要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本科毕业生应该主要从事实际应用、微观管理和中等教育等具体工作。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一些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教育还不发达,高等教育基本上仅有本科一个层次。把本科生作为高层次人才来培养,培养侧重于理论研究和宏观管理。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多数高等学校发展了专科和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和研究生教育为辅助的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三个层次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很大差别。当前研究生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从今后发展的需要看,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博士生——基础研究、理论研究、高校教学;硕士生——应用研究、宏观管理、高校教学;本科生——实际应用、微观管理、中等学校教学;专科生——具体操作。”因此,本科教育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要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大多是“窄深专家型”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今后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及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对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机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拘泥于狭窄的专业范围,更加重视人才的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新世纪本科教育应该培养有利于学生就业和长远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广泛适应性的宽口径通用型人才。
三要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我国高等院校原来的学科结构比较单一,专业面狭窄,学生的适应性不强。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为增强对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例如实行主修与辅修结合制度、第二学位制度、弹性学分制度、专科升本科制度。这种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式,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获取更多的就业渠道。
四要从宏观研究型向微观管理型转变。过去本科人才的培育主要侧重于宏观分析和发展政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加之国家机关的改革和人员精简,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本科人才的就业渠道越来越窄。所以,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导向,必须从过去面向政府部门的宏观分析和发展政策研究,转向企业微观管理与技能培训,如营销、评估等知识与技能教育。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必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院校本科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的比例关系上。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从培养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标准,从剖析专业所需要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必须满足课程体系整体性的要求,保持学时、学分和掌握度的匹配。为此必须完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和规范教案,选用教材要坚持统编教材、合编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体现厚理论、宽知识、强技能、高素质的原则。在具体操作上要做到:有国家统编教材的,一律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没有国家统编教材的,与其他院校合编或选用优秀教材。教材必须体现本学科特点或学科前沿发展水平。为了优化课程体系,还必须加强课程评价,具体而言,应该在学科带头人指导下由部分教师组成课程评估与监督小组,认真评价和分析课程教学效果,这是优化课程体系的重要制度保证。
李岚清同志曾经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强调:“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未来的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空间问题,将日益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绝非某一个专业可以胜任的,它有赖于各种专业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努力;就人才而言,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应该具有某一专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他们还要具有根据经济结构的变化而改变工作类型的能力和熟悉整个生产过程所需的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分科教育不应该使学生精于古典而疏于现代,也不等于使某些学生精于科学而荒于人文。关键是通过各种渠道,使不同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在相融、共处和合作中相得益彰。” [2]
为此,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主要推行讨论式教学方法。为培养本科生创新性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导师(导师组)主持的科研课题。另外,利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换为主动参与,及时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自觉提升自身能力。讨论式教学法中推行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即学生在充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讲解相关专业问题。同时,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提升了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而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开设大学生学术论坛、社会调查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以外,还要重点完善教学实习、课程论文等实践训练系列和以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系列,以此培养本科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启迪.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
[2]科教兴国动员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