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进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现代教育的历史抉择。本文论述了信息技术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设计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法
探究式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教学模式与教育技术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它们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信息技术为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探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主要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四个方面。
一、 学习目标的设计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術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区别,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因此,同样是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范围里的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却注重使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坚持这一根本区别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例如,同样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擅长编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缩写程序去查询实际的数据库信息,擅长网络知识的学生可以选择网络并行数据处理、网络防火墙等内容进行研究,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三、学习策略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是沟通学校与社会、书本与实际、人与自然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与通过间接的传授途径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通过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完成的,是对于现实的感受和认知。同时,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一方面需要学生情绪、情感的参与,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新的情感获得的过程。情绪和情感的获得会对学生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信息技术书本学习所不能比拟的。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
四、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1)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2)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3)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4)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5)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五、探究式任务驱动的设计
“任务驱动”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它的可以先不涉及。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1)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读书,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只有掌握了某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具备进一步深入学习或自学该学科的能力;(2)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应提倡学生自己上机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3)要向学生讲清楚,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接触一个新领域或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先知其然,而暂时不深究其所以然,但应该注意在学过后面相关的知识后及时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前后联系,加深认识和理解,而且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本刊于2014年第10期公开发表的由浙江财经大学方小赟老师撰写的“日语惯用语资源系统建构研究”一文,该论文系“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性规划课题(D13YY02)”,“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Y201329078)”,“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3Z74)”的研究成果。在此予以补充,特此通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法
探究式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教学模式与教育技术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它们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信息技术为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探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主要体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四个方面。
一、 学习目标的设计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術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
二、学习内容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区别,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因此,同样是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范围里的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却注重使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坚持这一根本区别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例如,同样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内容,擅长编程的学生可以选择缩写程序去查询实际的数据库信息,擅长网络知识的学生可以选择网络并行数据处理、网络防火墙等内容进行研究,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三、学习策略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是沟通学校与社会、书本与实际、人与自然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与通过间接的传授途径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通过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完成的,是对于现实的感受和认知。同时,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一方面需要学生情绪、情感的参与,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新的情感获得的过程。情绪和情感的获得会对学生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信息技术书本学习所不能比拟的。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
四、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1)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2)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3)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4)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5)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五、探究式任务驱动的设计
“任务驱动”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它的可以先不涉及。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1)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读书,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只有掌握了某个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才能具备进一步深入学习或自学该学科的能力;(2)要求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计算机是工具,使用工具是技能,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只能靠实践。应提倡学生自己上机实践获取知识和经验,这样做不仅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3)要向学生讲清楚,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接触一个新领域或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可以先知其然,而暂时不深究其所以然,但应该注意在学过后面相关的知识后及时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前后联系,加深认识和理解,而且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本刊于2014年第10期公开发表的由浙江财经大学方小赟老师撰写的“日语惯用语资源系统建构研究”一文,该论文系“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性规划课题(D13YY02)”,“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Y201329078)”,“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3Z74)”的研究成果。在此予以补充,特此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