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1)12-0086-01
我究竟想成为一名什么样的老师?我怎样成为这样的老师?我成为这样的老师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可能很多老师都思考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可是,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却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艰辛。我们必须要确定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模式。我们必须有这些专业化发展的规划,我们必须致力于语文天地的开创,进而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下面是我对新时期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1 教学成体系,模块有研究
语文教学不是“自由散打”,而应当有体系有规划。很多时候,我们对课文的讲解是枝解的,没有注重课文间的内部联系,没有关照知识的延展和系统化。我们应立足于教材,将知识形成模块,对模块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进而形成知识能力体系,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比如诗歌学习部分,在课本研习的基础上,可以开设诗歌朗诵会、创作诗歌、编辑诗集等系列活动,形成体系,将学习转化为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以借此编写校本教材,根据学情开设校本课程,就适合学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能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模块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让语文教学向更高、更深的领域扩展。这种做法,不仅是对语文学科的有益探索,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 教师课堂语言贵精,转变为指导者与倾听者
虽说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仍然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一堂以学生为主导的课,不只是学生讨论讨论,自由发表发表意见,它应当是真正的讓学生动脑,形成进一步的认知和发现的过程。我们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言,可是我们却仍然在急于求成。我们不够信任我们的学生,我们不重启发,却更看重学生是否能够答出结果,其他人是否能够记住。我们应当变成指导者和倾听者,让学生真正地去思考,真正地去探索,不要只求课堂的热闹,学生动的不只是嘴,更应该是脑。教师应当充分地备好课,更应当备好学生。在学生探究出问题的结果时,老师应当给他们一些更深刻、更有意义的点拨和指导。课堂语言贵精,贵重,贵深刻。一些新的课型也是我们可以探索实践的。比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地转变师生关系的做法。在进行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时,根据学生的兴趣,我们选择了“古代送别诗”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真正做到转变教师角色与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学习资源提供者;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讲堂变为学堂,“生——生”交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学生在自主研究中成为最大获益者。
3 不断学习厚积薄发,增加教师自身魅力
都说语文不难教,但想教好却很难。语文博大精深,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吧,也得通古博今,学富五车。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更能增加自身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语文学科涵盖面广,需要我们的知识要不断更新。如一道高考模拟题中涉及了“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诈捐门”“钓鱼执法”等实事知识,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学习,我们是很难解决的。所以,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与时俱进,多读书,多积累,多探索,多思考,厚积薄发,令学生赞服。
4 注重问题设置,创设有效课堂
教学中,导入需要设置问题引发兴趣,重点切入需要设置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分析及结论的得出都需要问题设置进行引导。好的问题可以支撑整个教学,统领整篇文章,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攻破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设置应当经过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应当考虑到学生思维的过程,巧妙引导过渡。不能随心而问,无疑而问,问题一定要有效,不要拖沓。如《归去来兮辞》一课,就可以通过“从哪里归”“为何而归”“归向哪里”“归后如何”四个有效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学习。这样的问题设置,不单可以理清文章脉络,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探究出“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高尚的人格魅力。
5 文本为本,注重挖掘
“文本”才是文学之本,是提升能力、体悟情感的基础。我们必须关注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我们应当细致,应当从重要的字、重要的词、意蕴深长的句入手,真正的体察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能力、情感等目标都应建立在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挖掘,也是教师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必经阶段。如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我们应当抓住一些对母亲的细节描写深入探究,体会“小中见大”的散文写法。
6 注重语文能力培养,还语文真正的语文
语文不应当只是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多的应当是学生“习得能力”的培养。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知识不如交给能力。因此,我们应当开展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呼唤语文的真正回归。语文绝不只是一节课、一篇文章、一张试卷。它应当是我们应用、传承、体悟的能力。我想,我们语文教师有义务将书本上的东西化为学生内在的素养和能力,这可能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有位专家曾对“名师”作了解读:名师应当有——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和深厚的积淀。我们都应当从这三个方面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走在教学之路上,开创一片崭新的语文天地,真正的无愧于“老师”这个光荣的称谓。
我究竟想成为一名什么样的老师?我怎样成为这样的老师?我成为这样的老师要做哪些具体的事情?可能很多老师都思考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可是,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却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艰辛。我们必须要确定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探索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模式。我们必须有这些专业化发展的规划,我们必须致力于语文天地的开创,进而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下面是我对新时期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1 教学成体系,模块有研究
语文教学不是“自由散打”,而应当有体系有规划。很多时候,我们对课文的讲解是枝解的,没有注重课文间的内部联系,没有关照知识的延展和系统化。我们应立足于教材,将知识形成模块,对模块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进而形成知识能力体系,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比如诗歌学习部分,在课本研习的基础上,可以开设诗歌朗诵会、创作诗歌、编辑诗集等系列活动,形成体系,将学习转化为实践,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以借此编写校本教材,根据学情开设校本课程,就适合学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能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模块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让语文教学向更高、更深的领域扩展。这种做法,不仅是对语文学科的有益探索,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 教师课堂语言贵精,转变为指导者与倾听者
虽说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仍然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一堂以学生为主导的课,不只是学生讨论讨论,自由发表发表意见,它应当是真正的讓学生动脑,形成进一步的认知和发现的过程。我们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言,可是我们却仍然在急于求成。我们不够信任我们的学生,我们不重启发,却更看重学生是否能够答出结果,其他人是否能够记住。我们应当变成指导者和倾听者,让学生真正地去思考,真正地去探索,不要只求课堂的热闹,学生动的不只是嘴,更应该是脑。教师应当充分地备好课,更应当备好学生。在学生探究出问题的结果时,老师应当给他们一些更深刻、更有意义的点拨和指导。课堂语言贵精,贵重,贵深刻。一些新的课型也是我们可以探索实践的。比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很好地转变师生关系的做法。在进行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时,根据学生的兴趣,我们选择了“古代送别诗”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真正做到转变教师角色与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学习资源提供者;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讲堂变为学堂,“生——生”交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学生在自主研究中成为最大获益者。
3 不断学习厚积薄发,增加教师自身魅力
都说语文不难教,但想教好却很难。语文博大精深,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吧,也得通古博今,学富五车。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更能增加自身的魅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语文学科涵盖面广,需要我们的知识要不断更新。如一道高考模拟题中涉及了“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诈捐门”“钓鱼执法”等实事知识,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学习,我们是很难解决的。所以,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与时俱进,多读书,多积累,多探索,多思考,厚积薄发,令学生赞服。
4 注重问题设置,创设有效课堂
教学中,导入需要设置问题引发兴趣,重点切入需要设置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分析及结论的得出都需要问题设置进行引导。好的问题可以支撑整个教学,统领整篇文章,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攻破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设置应当经过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应当考虑到学生思维的过程,巧妙引导过渡。不能随心而问,无疑而问,问题一定要有效,不要拖沓。如《归去来兮辞》一课,就可以通过“从哪里归”“为何而归”“归向哪里”“归后如何”四个有效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学习。这样的问题设置,不单可以理清文章脉络,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理解,探究出“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及高尚的人格魅力。
5 文本为本,注重挖掘
“文本”才是文学之本,是提升能力、体悟情感的基础。我们必须关注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我们应当细致,应当从重要的字、重要的词、意蕴深长的句入手,真正的体察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能力、情感等目标都应建立在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挖掘,也是教师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必经阶段。如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我们应当抓住一些对母亲的细节描写深入探究,体会“小中见大”的散文写法。
6 注重语文能力培养,还语文真正的语文
语文不应当只是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多的应当是学生“习得能力”的培养。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知识不如交给能力。因此,我们应当开展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呼唤语文的真正回归。语文绝不只是一节课、一篇文章、一张试卷。它应当是我们应用、传承、体悟的能力。我想,我们语文教师有义务将书本上的东西化为学生内在的素养和能力,这可能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有位专家曾对“名师”作了解读:名师应当有——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和深厚的积淀。我们都应当从这三个方面要求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走在教学之路上,开创一片崭新的语文天地,真正的无愧于“老师”这个光荣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