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千年来,中国的师生关系维系在“师道尊严”“唯师独尊”的局面上,教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教师的言行只能“唯命是从”,师生之间缺乏亲密合作的和谐关系,学生难教,教师难做。笔者认为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做好以下几方面:
正确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含义
和谐师生关系就是一个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充满生机的生态群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的相容相通,心灵的互悦互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师生互信互爱的、真挚真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人格的自主发展。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师生在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1.教师思想观念转变,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突破口
教师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两个观念:一是传统的师道尊严;二是传统的“学生观”。这两个观念往往是影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思想问题,它也是改变教师行为与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同时学生既有“向师性”,又有“独立性”,不是单纯的被领导者,而应当是主体、合作者和朋友。
2.尊重与理解,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感到师生平等,只有理解,师生感情建立才有基础。身为人师,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平等对待学生。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问题,学生也应该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否则教师再怎么努力工作,也可能是低效或无效的。
3.教师的素养,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的自身素养,直接决定着师生关系的发展和表现。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
4.整个校园的和谐,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师生和谐是校园和谐的主体,师生和谐与校园和谐相互促进。和谐的校园不仅需要师生和谐,还需要倡导和谐的文化氛围,和谐的干群关系,和谐的师师关系,和谐的生生关系等。
努力探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方法与途径
1.爱字当头、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爱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师爱是一种教育爱。它具有巨大的教育威力,它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可以转化成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教育学生。不能乱爱,你得会爱,爱更需要方法、技巧。
首先,尊重与信任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受到尊重的人,才能真正学会自尊与尊重他人。相互尊重是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第一步,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师生关系很难走向和谐。尊重学生要做到“一坚持”“一避免”,即坚持倾听学生的心声,悦纳学生正确的建议与意见;避免语罚与体罚。当学生有过错或问题时,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表示充分地同情和谅解;同时对学生怀有信任的态度。信任是教育的基石,是一种力量,彼此信任才能使彼此关系更加牢固。不论什么原因。如果学生不能怀有信任的态度,如果没有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教育不仅没有正效应,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反抗心理,最终使教育一败涂地。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才会相信教师,真正平等有效的沟通也才会开始,真正的教育也才会开始。信任学生就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与舞台。优秀的班主任都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自主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放手让学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助手,自己只做一些引导、协调性工作,不仅轻松洒脱,而且也避免了师生之间的直接对立和摩擦。
其次,了解与赏识学生。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因为没有对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情况、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我们的教育难免是盲目的。只有了解学生,我们才有可能因材施教,个性培养。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只能是缘木求鱼、无源之水。也很可能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工作失误,影响师生关系。了解学生要做到三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校园与家庭相结合,观察与调查相结合。赏识教育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也更容易相处。同时要注意,“赏识”和“批评”是教育的两翼,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或是摒弃哪一方面。批评不是教育的目的,但赏识也不可以盲目,教师要把握好两者的度,使之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处理与以下三类学生的关系是关键,一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二是行为习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三是既学习困难又行为习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多跟他们接触、交谈,使学生觉得老师很在乎他们、很看重他们,往往会增进师生的感情,从而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有助他们树立自信。总之,教师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关爱学生于细微处,关心学生于意想不到时。
2.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实现社会化,促进学生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相长,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就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品格高尚、专业过硬、又博学多才会有助于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学生个性得到了全面发展,又会从内心感激自己的老师的,这就容易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
孔子曾日:“爱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了兴趣,那他不仅可以比较轻松的学好这门课程,他还会对授课老师产生由衷的喜爱。—个教师赢得学生喜爱与尊重的主要场所在课堂,失去学生喜爱与尊重也常常在课堂。所以,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当下大气力于课堂,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用一句话概括也就是要从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转变。改革 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追求师生互动。在多种学习方式并存下。探究性学习方式将生活体验和感受与课堂学习相融合,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应有意识的在课堂上运用,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师生互评。改进评价机制,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措施
我国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制约,评价机制存在较大欠缺,如评价内容重学科轻能力;评价标准重共性轻个性;评价主体单一被动;评价方式单一,以笔试为主重量化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分数决定一切”,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学校在组织评价过程时,大有走过场,搞形式之嫌,最终使评价显得有失公正、公平、公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师生的发展。对师生关系的和谐产生负面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境并激励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应该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主体多样性;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重心转移,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这样评价才能更趋于客观公正。合理、公平、公开、多元、与时俱进的评价,不但有利于师生的自我认识,激励其学习与工作,还有利于师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师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育部门要改进评价机制,从制度上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有力的保障。
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的关键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学生全面、健康、快乐的发展,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使我们体会到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学习方式,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协调统一。
正确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含义
和谐师生关系就是一个和谐共生、相互依存、充满生机的生态群体,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的相容相通,心灵的互悦互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师生互信互爱的、真挚真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人格的自主发展。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师生在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1.教师思想观念转变,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突破口
教师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两个观念:一是传统的师道尊严;二是传统的“学生观”。这两个观念往往是影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思想问题,它也是改变教师行为与教育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同时学生既有“向师性”,又有“独立性”,不是单纯的被领导者,而应当是主体、合作者和朋友。
2.尊重与理解,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感到师生平等,只有理解,师生感情建立才有基础。身为人师,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平等对待学生。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问题,学生也应该理解与尊重老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否则教师再怎么努力工作,也可能是低效或无效的。
3.教师的素养,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的自身素养,直接决定着师生关系的发展和表现。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
4.整个校园的和谐,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师生和谐是校园和谐的主体,师生和谐与校园和谐相互促进。和谐的校园不仅需要师生和谐,还需要倡导和谐的文化氛围,和谐的干群关系,和谐的师师关系,和谐的生生关系等。
努力探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方法与途径
1.爱字当头、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爱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师爱是一种教育爱。它具有巨大的教育威力,它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可以转化成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教育学生。不能乱爱,你得会爱,爱更需要方法、技巧。
首先,尊重与信任学生。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受到尊重的人,才能真正学会自尊与尊重他人。相互尊重是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第一步,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如果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师生关系很难走向和谐。尊重学生要做到“一坚持”“一避免”,即坚持倾听学生的心声,悦纳学生正确的建议与意见;避免语罚与体罚。当学生有过错或问题时,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表示充分地同情和谅解;同时对学生怀有信任的态度。信任是教育的基石,是一种力量,彼此信任才能使彼此关系更加牢固。不论什么原因。如果学生不能怀有信任的态度,如果没有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教育不仅没有正效应,反而会激起学生的反抗心理,最终使教育一败涂地。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才会相信教师,真正平等有效的沟通也才会开始,真正的教育也才会开始。信任学生就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与舞台。优秀的班主任都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自主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放手让学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助手,自己只做一些引导、协调性工作,不仅轻松洒脱,而且也避免了师生之间的直接对立和摩擦。
其次,了解与赏识学生。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因为没有对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情况、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与了解,我们的教育难免是盲目的。只有了解学生,我们才有可能因材施教,个性培养。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只能是缘木求鱼、无源之水。也很可能由于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工作失误,影响师生关系。了解学生要做到三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校园与家庭相结合,观察与调查相结合。赏识教育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受到赏识的时候工作或学习,效果最好,也更容易相处。同时要注意,“赏识”和“批评”是教育的两翼,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或是摒弃哪一方面。批评不是教育的目的,但赏识也不可以盲目,教师要把握好两者的度,使之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育实践中处理与以下三类学生的关系是关键,一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二是行为习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三是既学习困难又行为习惯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多跟他们接触、交谈,使学生觉得老师很在乎他们、很看重他们,往往会增进师生的感情,从而有一种心灵的归属感,有助他们树立自信。总之,教师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关爱学生于细微处,关心学生于意想不到时。
2.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实现社会化,促进学生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相长,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就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品格高尚、专业过硬、又博学多才会有助于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学生个性得到了全面发展,又会从内心感激自己的老师的,这就容易形成正确的师生关系。
孔子曾日:“爱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了兴趣,那他不仅可以比较轻松的学好这门课程,他还会对授课老师产生由衷的喜爱。—个教师赢得学生喜爱与尊重的主要场所在课堂,失去学生喜爱与尊重也常常在课堂。所以,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当下大气力于课堂,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精神,用一句话概括也就是要从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转变。改革 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追求师生互动。在多种学习方式并存下。探究性学习方式将生活体验和感受与课堂学习相融合,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应有意识的在课堂上运用,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师生互评。改进评价机制,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障措施
我国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制约,评价机制存在较大欠缺,如评价内容重学科轻能力;评价标准重共性轻个性;评价主体单一被动;评价方式单一,以笔试为主重量化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分数决定一切”,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学校在组织评价过程时,大有走过场,搞形式之嫌,最终使评价显得有失公正、公平、公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师生的发展。对师生关系的和谐产生负面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境并激励学生学习的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应该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主体多样性;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重心转移,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对教师的评价也是如此,这样评价才能更趋于客观公正。合理、公平、公开、多元、与时俱进的评价,不但有利于师生的自我认识,激励其学习与工作,还有利于师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师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育部门要改进评价机制,从制度上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有力的保障。
实践告诉我们,“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的关键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学生全面、健康、快乐的发展,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使我们体会到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它更注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学习方式,使人获得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