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时圆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o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总结了力学等时圆结论的几种证明方法,探讨其结论成立的条件,并从等时圆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中发现轨道不光滑时存在“另一等时圆”.
  关键词:等时圆;结论;条件
  1力学等时圆
  表述1:如图1所示,从竖直圆环的最高点A向圆环内作多条不同的光滑的弦轨道,一小物体从A点自静止开始分别沿这些轨道自由下滑到轨道另一端的圆环上所用时间相等.
  表述2:如图2所示,B点为竖直平面内圆环的最低点,在圆环上向最低点B作多条不同的光滑弦轨道,一个小物体分别从这些轨道的上端点圆环上静止开始自由下滑到轨道的最低点B所用时间相等.
  图1或图2中的圆叫等时圆,以上两点表述是关于等时圆的经典结论,这一结论可以迁移并应用到许多实际问题中,为问题的分析解决带来了便捷.
  2几点思考
  21结论的证明方法
  211对表述1
  證法1:如图3所示,设圆的半径为R,某一条弦轨道的水平倾角为α ,则该轨道的长度 s =2Rsinα,由牛顿运动定律知小物体在该弦轨道上无摩擦地下滑时加速度大小为a=gsinα ,下滑的时间为t ,由s=12at2,得t=2Rg(与α无关),即小物体从A点自静止开始分别沿这些轨道自由下滑到轨道另一端的圆环上所用时间相等.
  证法2:建立如图3所示的坐标系,设对任一水平倾角为α的弦轨道,加速度a=gsinα ,运动t 时刻小物体位置坐标为
  x=12at2cosα,
  y=-12at2sinα,消去可得:
  x2 (y gt24)2=(gt24)2,这是一个圆的方程.可见无论轨道的水平倾角α为何值,小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不同的光滑直轨道下滑,运动相同的时间t,小物体在同一圆周上.
  证法3:建立如图4所示的极坐标系.设小物体从某点(r,α)沿倾角α的光滑直轨道下滑到O点的时间为t,则有
  a=gsinα, r=12at2,
  可得r=12gt2sinα=ksinα,这是一个圆的方程,其中k=12gt2,即小物体从静止开始沿光滑的直轨道下滑到O点的时间t相同时,所有直轨道的起始点在同一个圆周上.
  证法1是求出物体沿任一弦轨道下滑的时间t,发现结果t与轨道的特性(水平倾角α)无关,由此推知物体沿上端在圆的最高点的所有弦轨道下滑时间相等,这是容易想到的最基本的证法;证法2选取直角坐标系,求出物体沿任一直轨道下滑时间t的位置坐标(x,y),通过解析几何知识发现小物体沿不同的光滑直轨道下滑,运动相同的时间t,小物体的位置分布在同一圆周上.这种证法巧妙地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是一种最为实用的证法;证法3思路同证法2,但选取的是极坐标系,过程较证法2简洁,给人一种高屋建瓴之感,是一种最具内涵的证法.
  212对表述2
  证明:如图5所示,过圆的最高点A分别作弦轨道CB、DB的平行轨道AC′、A D′.由于AC′与CB平行且等长,小物体从A点沿AC′滑到C′点时间与从C点沿CB滑到B点时间相等.同理可知小物体从D沿DB滑到B点与从A点沿A D′滑到D′点等时,由表述1知:小物体分别从任意两轨道的最高点静止开始无摩擦地沿两轨道下滑到最低点B所用的时间相等.
  22初速度不一定为零
  如图6所示,同一竖直平面内两圆相切于B点(B点为下面圆的最高点),在两圆内过B点作许多条光滑的直轨道(每条轨道的两个端点都分别在这两个圆周上).则一个小物体分别从每条轨道的上端静止开始下滑到轨道的下端所用时间相等.
  证明:设上、下两圆的半径分别为 r 和R,过B点作任意一条轨道 1 ,设其两端点分别为M、N .以r R为半径作一圆与原来两圆分别切于最高点A和最低点C(如图6所示),过A点作原轨道1的平行线AD,连CD,据几何知识我们不难证明 CD与下面圆的交点即为N点,且AD与MN平行且相等.故物体从M 点沿轨道1静止开始下滑到N点所需时间等于从A点沿AD 静止开始下滑到D点所需时间,且等于从A点作自由落体运动到C点所需时间t=2R rg;这与轨道1的水平倾角无关,即命题成立.
  由等时圆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小物体分别沿图6中最高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轨道1和2的顶端静止开始滑到B点的时间是相等的,但物体滑到B点时速度的大小却不相同 ,而物体沿这两条轨道运动的总时间却是相等的,则物体分别沿这两条轨道滑到B点以后在下面圆内的另一段轨道上运动的时间应是相等的.由此可见,前面给出的关于等时圆的结论中,物体自轨道的最高点不一定要从静止开始下滑,结论才成立,可以有着不同的初速度下滑,结论也成立.
  那么,下滑的初速度是否取任意值结论都成立呢?
  如图6所示,设光滑直轨道1的水平倾角为α,物体沿此轨道下滑的加速度为a=gsinα,且MB=2rsinα,则物体从轨道1的最高点M 静止下滑到B点时速度大小为:v0=2a·MB=2sinαgr,又BN=2Rsinα ,设物体从B点滑到N点的时间为t′,则有:BN=v0t′ 12at′2
  ,可得:2R=2grt′ 12gt′2,可见t′与α角无关.
  由以上分析可知,只要物体沿水平倾角为α的轨道下滑的初速度的大小满足v0 =ksinα (k≥0,是对所有轨道都相同的常数),则等时圆的结论就成立.
  23轨道不光滑存在另一等时圆
  建立如图7所示的极坐标系.设小物体与轨道的动摩擦因数为μ,小物体从某点B(r,α)沿倾角α(90°≥α>=arctanμ )的直轨道下滑到O点的时间为t,则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a=g(sinα – μcosα),由r=12at2得:t=12gt2(sinα-μcosα)=ksin(α-),这是一个圆的方程,这里k=121 μ2gt2,即小物体静止开始沿与动摩擦因数相同的直轨道下滑到O点时间t相同时,所有直轨道的起始点位于同一个圆周的某一部分上(如图8圆周的实线部分),该圆与倾角为φ 的斜面相切(物体在此斜面上恰好不能静止下滑),值得注意的是O不是此圆的最低点.
  同理可得,如图9所示,直轨道不光滑时,从圆上非最高点A沿不同直轨道静止下滑到轨道另一端的圆上所用时间相同.
  可见,直轨道不光滑也可构成另一种“等时圆”.
  练习:如图10所示,有多条直轨道的下端交于O点,所有轨道的两端点均在同一圆周上,一个小物体分别沿第一条直轨道的上端下滑到O点的时间相同,则
  ①小物体的初速度不一定为零,但沿所有轨道下滑的初速度大小相等
  ②小物体的初速度可能不为零,但沿所有轨道下滑的初速度大小不相等
  ③所有直轨道必须光滑
  ④所有直轨道不一定光滑,小物体与每条轨道的动摩擦因数必须相同
  ⑤O点一定是圆的最低点
  ⑥O点不一定是圆的最低点
  关于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④⑥
  答案:C
其他文献
摘要:科学探究已成为新课程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而物理实验主要方式就是探究实验.我们应该在实验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实验教学行为,变换实验教学模式,及时调整预设方案,把实验还给学生,构建协调、融洽、温馨、和谐的课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实验;和谐;引导;合作;创新  作者简介:唐双虎(1980-),男,教育硕士在读,中小学一级教师,教学研究.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向
当下,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个人专业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上“教育写作”这件事儿,也就是需要用专业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这是相对薄弱又难以有效提升的一块能力短板。那么,如何引导教师化解专业写作之“痛”,帮助教师弥补专业发展能力结构中的这块短板?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与探讨入手。一、如何捕捉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真问题?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在具体的教
期刊
摘要:针对当前初高中物理衔接存在的困难,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在数学知识、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三个方面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策略  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不仅是知识的跨越,更是思维方式的跨越,学习方式的跨越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跨越.在高一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发现一部分中考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在高一的学习中却表现得不尽人意,甚至逐步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成绩越来越差,究其
摘要:凸透镜成像问题是光学的难点之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采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1]但是其规律的记忆和应用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将以形象思维的方式让学生记忆规律,通过方法的介绍来诠释图像法的应用范围,并在方法的应用中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完成思维力度较高的问题.  关键词:图像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作者简介:刘征(1990-),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的出台,是落实依法治教精神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其在内容上体现出强化依法治理、坚持问题导向、注重
本文以初中物理“温度”教学中如何凸显思想、方法为例,呈现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课堂实践、研究人员的评议和思考. This paper shows how to highlight ideas and
(请扫本刊二维码)rn“面向21世纪,财经素养是儿童和青少年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和技能.”rn“要通过开展财经素养教育,培养儿童和青少年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运用包括金钱在内的资
期刊
摘要: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本文通过对“物理科技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从科学探究活动、实验拓展创新、物理学史教育、科技制作与小发明、STS教育等活动方式论述物理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物理科技活动;科学素养  我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
实施多年的课改由很多部分组成,其中包括课堂教学的改革,评价系统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改革等,这与传统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相比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新课改的到
摘 要:利用网络资源,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把老师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了出来,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网络 优化 英语教学    新课改强调要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其核心理念。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多地注重让学生机械化地跟读,程序化地操练,或过多地强调活动和形式的趣味